木兰溪文化渗透于幼儿自然教育的探索实践

2022-03-05 05:20陈彧贤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兰溪园本芦苇

陈彧贤

(莆田市城厢区木兰小学附设园,福建 莆田 351100)

亲自然教育一直是很多幼儿园关注的园本课程内容。当前很多幼儿园在构建自然教育方面的课程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自然教育园本课程不尽如人意。园本特色课程中若缺乏自然教育内容,幼儿就会缺失对生命的亲近与敬畏,生命活力在退化,身心失去了该有的敏捷与灵动,产生诸如过敏症、感统失调、孤独症等疾病。幼儿园需要重视园本自然教育课程的建设,其根本就是传授生命珍贵性的知识,让其明白生命的珍贵和意义。[1]在倡导“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自然教育理念下,笔者所在幼儿园充分利用园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把“木兰溪自然课程”架构于园本理念,将木兰溪文化渗透于幼儿园自然教育主题活动中,为幼儿园自然教育探索一套可借鉴、可示范的园本课程。

一、以往幼儿园自然教育探索存在问题

关于自然教育方面的学习内容,每个幼儿园、班级都会设置自然角。自然角上种植各种花花草草,让幼儿能参与自然角的各项活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班级往往是虎头蛇尾的方式处理。还有一个现象,很多幼儿园中那花花绿绿的自然角难以看到幼儿留下的痕迹,这体现了教师们对幼儿园自然角价值的认识产生了偏移:没有重视自然教育的重要价值,导致自然角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出现了偏移。[2]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只会形同虚设,没有将幼儿探索自然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给激发起来。当然,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教学也不能仅仅靠班级自然角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多元方式或角度构建自然教育课程。

二、当前幼儿园自然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及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吞噬着幼儿与昆虫游戏、在田野奔跑、和泥土摔跤的童年生活,与自然的互动渐行渐远。[3]大多数幼儿园自然教育缺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幼儿园受地域面积限制,无法像一些示范幼儿园那样,拥有大面积的自然种植园场所,只能局限于每个班级的自然角;(2)基于自然教育属于园本特色方面学习内容,很多幼儿园认为自然教育课程并不重要,会将园本特色课程在其他领域重点发展;(3)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利用的能力,自然教育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教师对自然教育方面存在不重视的心理,要有效开发园本自然教育课程,需要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地区骨干教师们的指导;(4)当前自然教育方面探索的成功案例不足,很多幼儿园都在独自探索中,缺乏地区内的成功案例或者经验。

三、木兰溪文化融入幼儿园自然教育探索的实践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让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文化是莆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单位地处木兰溪岸边,幼儿园教师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用好现有的木兰溪资源,有效地将木兰溪文化同自然教育探索联系在一起。

(一)注重氛围创设,在主题环境中受到熏陶

以木兰溪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为依托,创设具有木兰溪文化特色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首先,将木兰溪文化元素融入幼儿园公共区域。在开放的门厅、楼道、走廊、阅览室、大型建构室、户外沙水区等公共区域,用自然物和生活环保材料制作木兰陂标志性建筑、石桥、溪水、公园、跑道等;大型主墙上图文并茂展示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的有关木兰溪的民间童谣、人物传记、故事传说和歌颂木兰溪诗歌;走廊上悬挂着造型各异的木兰溪景观、莆阳风情等经典摄影作品和幼儿的创作作品。园内到处充满了浓浓的木兰溪自然与人文景观,且弥漫着童真童趣和温馨的生活气息,极具教育性和艺术性。

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和学习场所,以木兰溪流域中自然环境、自然现象以及特色文化为载体,结合各班的主题内容,进行主题空间创设。[4]主题空间创设从最初预设的体验馆和标本馆生成到科技馆、艺术馆、美食馆、自然馆。体验馆中存放的是幼儿多次到木兰陂采风收集到的各色叶子、长短不一的树木、石头等自然物;标本馆摆放着亲子制作的小蝴蝶标本、彩绘小石头等;艺术馆、美食馆、自然馆也是其展示自我认知和学习成果的地方。

(二)多领域开发,在生成活动中持续探索

深入挖掘蕴含教育意义的木兰溪文化资源,筛选出“感恩、和谐、向善”的模块,确保这些主题内容与内涵在形态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小班选择以木兰溪文化自然资源为主,中大班以木兰溪文化社会资源(建筑物、民俗风味)为切入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领域课程活动按照一定的逻辑予以整合,课程资源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随手可得的、随处可见、可听、可觉知的事物或自然力量转变生成。[5]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木兰溪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幼儿提供开放的、真实的、自然的、丰富的探索空间。因此,教师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带领幼儿走进木兰溪,引导幼儿去寻找、发现木兰溪文化,不断生成各领域活动内容。诸如,小班幼儿在木兰溪畔面对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时,忍不住靠近它用手摸、用鼻子闻,幼儿七嘴八舌讨论的话题自然地进入主题《悠悠兰溪芦苇荡》。幼儿置身木兰溪边的芦苇荡中,通过闻、看、说,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认识芦苇的特点及习性,就有了热点谈话《说说芦苇》。多次亲子打卡芦苇地之后激发幼儿投到《认识芦苇》和《种植芦苇》活动之中,还带回许多芦苇就引发了艺术活动《芦苇扫把》(手工)、《家乡的芦苇荡》(刷画)、《花样芦苇狮》(手工)等。幼儿自主玩芦苇杆的时喜欢比长短、比粗细、摆弄图像,生成科学活动《比一比》(比较)、《形状智多星》(形),还有户外体能活动《放飞芦苇》(动作发展)等。幼儿想听芦苇的故事,教师提供了绘本故事《芦苇与小鸟》,在认识芦苇、使用芦苇、玩转芦苇之后萌发保护芦苇荡、感恩木兰溪的情感,就有了社会活动《保护芦苇荡》《送给木兰溪的礼物》(手工)等课程内容。

当然,教师还可以在社会活动与民俗文化资源在主题活动中多元整合。[6]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入挖掘蕴含教育意义的木兰溪文化资源,选择相应的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整合,并将相应的目标与各领域内容进行相互渗透,展开一系列主题探究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成长。

(三)重视幼儿需求,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互动

教师将木兰溪文化渗透在区域活动中,深入游戏与游戏环境、材料、同伴互动,为幼儿创设情景式区域。

一是增强情景材料的可操作性。幼儿在木兰溪畔和日常生活中收集的自然物,有小石头、落叶、贝壳、芭蕉叶、桑叶、芦苇花、芦苇杆、柳枝、木块、竹竿等;还有一些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有鞋盒、酸奶瓶、茶叶罐、塑料袋、易拉罐、轮胎、PVC 管等。这些原生态、低结构材料的提供和充实,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想象、自由组合,满足幼儿在情景式区域中的游戏。

二是实现情景创生的个性化。在班级区域活动中创设主题鲜明的情景式区域,能够支持幼儿有效学习、快乐学习。首先关注班级幼儿整体需求,在区域环境创生相应的游戏情景,同时让幼儿发现问题、从中解决问题,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感受木兰溪文化精神。例如,建构区中使用低结构材料,经过拼摆、垒高、组合等方式建构各种各样的桥,从中解决了空间架构与保持平衡问题。其次,关注幼儿个体需求贯穿各区域活动空间并构建个性的场域,如芦苇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玩法,有的喜欢在美工区用芦苇花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拼画出形神各异的狮子;有的则喜欢在益智区使用芦苇杆比长短、摆拼形状智多星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真实水平,不断地对区域空间、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创生各种游戏情境,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景式区域活动中充分体验,不断深入感知木兰溪文化的底蕴。

(四)涵育良好品质,贯穿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中

3-6 岁幼儿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情绪波动、容易被受影响,且幼儿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行为表现有活泼好动的、有调皮捣蛋的、有畏缩胆怯的、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幼儿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维持活动的持续性?教师的策略是要始终坚持内隐、发散性的指导,通过用心观察,耐心倾听,适时介入或提供材料或肯定幼儿的想法,鼓励尝试。同时要适时介入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不强求他们完成具体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多的学习和操作契机。通过教师的“隐性化”的材料投放、“隐性化”的支持策略,让幼儿主动、自主地投入游戏,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小班玩沙水自主游戏“挖木兰溪”。第一次游戏每人分散独立挖一条沟,好多条“木兰溪”便应运而生,但是又短又浅,幼儿就问:“怎么样可以让溪变得更长、能流过更多水呢?”教师适时提醒他们回忆不同场景看到的木兰溪(包括实景和图片),于是第二次游戏几个幼儿一起开挖,几个人挤在一起乱成一团。这时教师提议每人挖一段,幼儿分工合作,不一会儿一条蜿蜒曲折的“木兰溪”就挖好了。教师适时评价,除了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重在肯定其合作精神。第三次游戏时孩子问:“老师河道没有水怎么办?”教师提供水桶,幼儿便自发到洗手池里给桶装满了水,通过合作,把水一桶一桶输送过来,“木兰溪”顿时欢快地流淌起来。可是幼儿又很快发现:“水怎么一会儿就没啦?”教师启发幼儿进行观察。幼儿通过观察认为是河道不够深,所以水都从边上溜走了,于是就继续不停地挖深溪道。第四次他们发现“木兰溪”周边光秃秃的,少了颜色,想让“木兰溪”可以更美一些。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讨论。最后他们找来鹅卵石铺满溪底,在两边岸上种植些花草树木……在这一连串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遇到问题,教师适时提醒幼儿通过回忆,引发其思考、主动讨论、动手操作,让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获取游戏体验,教师对活动中问题的开放性和隐性指导,在没有预设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自然地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幼儿在木兰溪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和感知,认识活生生的自然物,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感受木兰溪赋予的快乐,萌发爱护木兰溪自然环境、珍惜生命的情感;在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中,让幼儿们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木兰溪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谐互动的情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的观察与动手、倾听与表达、审美与情感、思维与逻辑等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在幼儿园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从中尝试、碰撞、思考、探索,发展新的经验并不断激发探究欲望,真正体验了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乐趣。

猜你喜欢
兰溪园本芦苇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石磨豆腐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芦苇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茅草和芦苇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芦苇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