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考察

2022-03-05 02:49郑晓娜苏梅艳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党理论课育人

郑晓娜,苏梅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中,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而不懈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为了实现伟大目标和理想所具有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伟大奋斗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情怀。可见,伟大建党精神,字短意长。伟大建党精神既是我们党创建之初的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又是贯穿党的建设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精神升华,是我们党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当今,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考量

(一)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样态和独特思想体系,在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洪流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底色,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流淌,是革命文化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方向,更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既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弘扬,更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需要。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精神意志、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目标、实现途径、价值主题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因此,需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过程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蕴含着对党和国家忠诚、担当、奉献的基因内核,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勇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特质。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

(四)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需要。通过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能进一步挖掘并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感知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崇高风范和道德力量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火热的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的不断奋斗实践中继承发展的,从而为青年学生注入生生不息的红色血液,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五)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战略举措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从话语形式、形态方式、传播策略等都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标题化、碎片化、隐蔽化等特点,启示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综合较量和斗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能让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也是反对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有力举措。

总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为青年大学生筑牢精神堡垒,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念、精神信仰与理论上的困惑,使浓厚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和红色基因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至宝,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唯物史观,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提供坚强雄厚的内生动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高度耦合性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强政治引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2]。2021年5月16日,习近平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可见,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使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了高度的耦合性,主要体现在:

(一)政治内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政治属性。伟大建党精神属于观念形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根本宗旨、政治品格和意志品质,其形成、发展、丰富和拓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正如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既有利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也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价值契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还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历史观、党史观等方面的培养与塑造,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等。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方向。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崇高信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和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伟大品格。百年峥嵘岁月,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之中,而且已经融进我们伟大国家、伟大民族和伟大人民的基因图谱中,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汇聚磅礴力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归。

(三)内容耦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顽强的革命斗志、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铸就世纪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涵养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涵养青年的志气需要加强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教育,也就是加强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涵养青年的骨气需要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和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青年底气需要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使大学生在史识与信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时空与时代的关系中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信仰追求、精神品质、价值旨归和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建党精神的内涵,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树立三种思维

1.树立系统性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要课程以同类资源共享、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一个系统复杂的思政课育人共同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发展互为动力和营养,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系统,不仅需要各个课程同向同行理念的建立,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协同、创新和升级能力,打破原有的各门课程独立运行的模式,共同打造系统的思政课育人课程体系,带动高校思政课整体课程育人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树立系统性思维。要深刻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增减和课程体系的简单变化,而是要在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价值本质、思想内核、实践属性、道德品质和时代特征等基础上消除各门课程之间壁垒,打通“基础课”“纲要课”“马原课”和“概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的阻隔、交叉、重复,同时搭建起一个综合、立体的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2.树立整体性思维。整体性和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过程中,不但要把课程育人本身看作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课程育人体系的各种因素如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载体、育人内容等都要保持协调一致,发挥“整体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和”的效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新理论形态,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实现人员聚合、资源整合、体制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从而实现了“三全育人”的价值旨归,使“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在组织形态、基本属性、价值承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

3.树立协同性思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要课程,它们都统一于高校课程育人母系统之中并成为该系统中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配合并与母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高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发展。因此,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树立协同性思维,共同营造课上与课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努力做到育德、育人、育才相互协调,努力做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协调,努力做到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相互协调,努力做到学科、专业、课程、管理等方面相互协调。此外,学校要开足开好公共基础类、通识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各级各类课程中共同发挥育人合力,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三重理念

1.树立柔性管理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把柔性管理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之中,这种模式既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符合其成长规律。通过柔性管理更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在课堂的低头率,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当然,树立柔性管理理念并不否认制度对课程管理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适度保证刚柔并济、奖惩分明,更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2.树立情感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的力量是任何其他说服教育、灌输教育、强制与命令教育不可比拟的教育力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育人工作中,要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潜能的开发和社会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品德,在此基础上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真正被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学校稳定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人才服务的工作,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服务育人是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服务好学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服务育人理念,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中立足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给予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指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二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工作中礼貌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赏识学生、接纳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被接纳,润物无声中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培养三重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三重素养。

1.过硬的政治素质。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来自思想、情感和道德的获得感成为有效教学的深层呼唤。这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理论修养、强烈的家国情怀、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过硬素质,这样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成融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育人课程载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打破原有的自己学科壁垒和知识藩篱,创新课程新形态,树立课程新观念,树立育人新意识,将伟大建党精神不断融入教学、渗透在课堂里、滋润到学生心田,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学生人格塑造、价值构造和理想再造的功效。

2.高超的育人水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如何做好传道授业与铸魂育人相结合是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新挑战催生新问题、新要求,要想解决这些现实挑战,就必须从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入手。这就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不断把知识传授、理想信念、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更好地结合,让学生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怀他们成长、引领他们体验人生幸福、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课程,从而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大学生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统一、个人成功与民族复兴的统一,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

3.精湛的业务能力。一要提高教材掌控能力。如何科学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材内容;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的业务能力。二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这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掌控教学节奏,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落实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三要提高与学生交往能力,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强联系。通过树立友好、和善、富有亲和力的教师形象,不仅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更好地达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机械内容和体系嫁接,而是久久为功的大事件,在“高校的意义和任务已经远远超出教育教学一个领域,而体现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大事件,这就需要对其有更高的定位和更大的格局”[5]。

猜你喜欢
建党理论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