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五得法”

2022-03-05 02:49王桂青孙迪亮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典作家经典著作研究生

王桂青,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P15)。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培养对象和“在马研马”的重要生力军,更要主动承担起研读经典、传递真理的历史重任。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繁多、逻辑抽象,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受学业背景、学术志趣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经典著作的研读常常陷入形式化、低效化境地。依笔者之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只有坚持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坚持“选得对、读得勤、进得去、出得来、用得上”相结合,才能提高经典著作研读的实效性。

一、选得对:科学选择“选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得对”是研究生科学研读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懈的理论研究和敏锐的实践省思基础上,将其思想成果转化为文字表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各领域,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历史学、法学等在内的各方面,是一个知识丰厚、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完整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了探究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领新的实践发展,很多人相继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之中。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浩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高深,决定了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学者,也无法穷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著作,更何况是刚从本科升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不多,同时又受修业年限、研究志趣以及自身资质所限的研究生。因此,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然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即选择性研读经典著作中的重点篇目,并对重点篇目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相应选择。同时,要区分精读与泛读,对于哪些内容应当着重阅读,哪些内容可以适当略读,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邓小平曾指出,学习马列经典要精。所谓的“精”,是指既要精读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文献,下大功夫逐字逐句地深入研读其所蕴含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又要进一步探究和思考文献背后折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历程、文献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手法以及文献的时代价值等内容,对重点篇目的重点内容力求面面俱到。精读侧重读的质量,可进一步夯实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知识根基,为研究生日后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泛读是精读的基础,但泛读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泛泛而读,而是读者在一定的知识底蕴彰显与学习目标牵引下广泛而又整体地阅读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阐释与补充作用的一般文献,读它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与整体思路,不需要面面俱到、字字斟酌。泛读侧重读的数量,有利于研究生扩展知识、拓宽视野,为日后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立积累素材。

研究生科学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标准可循。其一,结合学科专业方向科学选读。学科专业方向是研究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的风向标,它规定了研究生研究学习的主要方向、研究目的、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对研究生经典著作的选读起到基础导航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可以结合专业研究方向,以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为指引,以导师推荐的参考篇目为基础,辅之以自身的研究侧重点或论文选题方向,科学选择经典读物。这是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入门工作,也是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的必经之路。其二,基于个人兴趣科学选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生基于兴趣点的选读会极大激发自身的创造灵感,提高对经典著作的理解、消化与吸收。当然,兴趣并非凭空而来,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与重复中逐渐培养。研究生研读兴趣的养成往往建立在对经典著作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在广泛的阅读中,研究生或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激励自己加以继续研究;或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破解的理论难题与无法克服的认知障碍,激发自己读通弄懂的决心;抑或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现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到经典著作中寻求方法启发。不管是哪一种,均可成为研究生研读兴趣培养的重要契合点,成为研究生科学选读的基本依据。因此,研究生在阅读经典著作时,既要基于自己的兴趣科学选择“选读”,又要在兴趣匮乏时,通过增加经典著作阅读量的积累,不断发现、培养与自身实际相贴合的研究兴趣。其三,基于现实问题科学选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时代发展的前进动力,也是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必备素质。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要有理论为现实服务的胸怀,带着问题意识,立足学术前沿,以党和国家正在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主动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启发、获得灵感。这就要求研究生在研究学习之余,经常关注时事新闻,勇于走出校门,善于发现问题,逐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只是人们认识自我与外在世界的世界观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答案,它所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进一步研究的理论起点和方法论启示。总之,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只有不断摒弃教条主义,方能在文本与现实的双向照应中促成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读得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列宁曾这样总结其读书研究的心得:“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3](P28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内容繁多抽象,再加上年代久远且多为手稿,这就要求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不能采取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而是要在科学选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与现实变化,反复咀嚼、认真思考,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常读常新、学懂悟通,真正把“读原著、学原文”当作一种学习习惯,把“悟原理”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从而在对经典著作的反复阅读中实现认识的升华和思维的革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2]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正像病毒一样在年轻人中间蔓延的互联网时代,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要认真读、原本读、系统读、读而思、思而行,在此基础上,投之以反复研读的耐心与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

勤读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勤读不同篇目的文章。不同篇目既可以是同一经典作家针对同一问题在前后不同时期所作的文章,也可以是不同经典作家针对同一问题所作的不同文章,还可以是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针对完全不同问题而作的文章。研究生在科学选读的基础上,通过勤读不同篇目,拓展阅读的外延、增加阅读的积累,在对不同文章归纳、分类、对比、总结中,加深对经典著作的认识;第二,勤读同一篇目的文章。毛泽东研读《共产党宣言》不下百遍,每读一遍都会对同样的内容产生新的不一样的理解。研究生对待经典著作的重点篇目亦要有颠来倒去、乐此不疲的阅读耐力,在反复的阅读与独立的思考中,实现对经典篇目的深刻把握。尤其对一些篇幅较长,即使通读多遍也难以理解其义的文章,更需要研究生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地钻研,不断推敲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字词。在如此循环往复的熟练研读中,加深对经典著作的已有认知,形成对经典著作的创新性理解。

研究生勤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要求是:其一,秉持对经典著作的虔诚态度,忠于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和思想精髓。虔诚而敬畏的态度,是决定研究生能否勤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但现实中,很多研究生误以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买一两本经典著作“导读”或“解读”来看,把读混同于读“导读”或“解读”。恩格斯早就指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4](P200)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做的各类“导读”或“解读”,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二手材料,是不同学者基于个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思维方式等做的个人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未必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经典著作的本相。因此,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首先要忠实于经典著作这一一手材料,静下心、沉住气,可采取由易到难的阅读方式对经典著作中的“硬骨头”进行逐一研读、各个攻破,进而获取对经典著作全面、真实的理解。当然,忠于原著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参考资料的全盘否定,相反,由于研读资质和理解深度所限,研究生忠于原著的同时又需要适当借助二手材料进行辅助理解;忠于原著也不意味着对原著内容的完全肯定,只是说研读经典要基于一手材料,在了解原著本相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其二,勤读亦勤思。学而不思则罔。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知晓理论知识仅是直接目标,但并非根本目的。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在研读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会思考”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一旦养成便终身受益。具体而言,研究生在经典著作研读中既要顺着作者思路、紧跟文本走,又要在不断的文本思考与自我反思中形成对经典著作的创新性理解,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从而为日后的科研写作做好准备、埋下伏笔。其三,给自己制定硬约束。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要事先制定出“日程表”,并据此约束自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计划内容,而且读懂读通、会学会思、真信真用,自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杜绝手机、食物等一切可能使注意力发生转移的外在诱惑,逐步养成读物放床头、随包好携带的习惯,努力做到随时读经典、随地读经典。其四,勤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巨大的恒心与毅力,勤读经典亦是如此。研读经典著作本来就是一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隐晦难懂,如果没有钻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研究生很难在经典著作的研读中吮吸真理的甘甜。

三、进得去:深入原著本身,包括写作背景、篇章段落、语句表达乃至注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5]由于经典著作内容广、思想深,要想深入理解凝结在其中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与科学方法,必须能“进得去”,即精选精读、细致研读,不能仅满足于文本语句所展现的字面意思,而要深入原著,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探究经典著作的写作动机,剖析经典著作的段落、语句乃至注解,让每一个文字都能鲜活地反映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时代故事、精神实质与作者的思想历程,真正实现读者与历史对话、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话。研究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洞悉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P544)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适应时代需要或实践要求产生的,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年代久远,如果没有对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做预先了解、不清楚经典作家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与实践问题,对原著的理解也将无从下手。因此,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要回归历史语境,把握经典著作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条件。同时,经典作家本人的文化教育背景、心路历程、思想状况等要素,也是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所应考虑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另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是历史的产物,却也与现时代密切关联。一方面,时代条件在变化,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评判与衡量经典著作,也不能用经典著作的具体内容来裁剪现实,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研读态度;另一方面,要将经典著作的研读融入到对当下时代问题的思考中去,注重经典著作的理论内涵、价值取向与当下现实问题的有效衔接,从而为新时代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遵循。

第二,了解经典著作的写作过程。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要关注其产生的历史主、客观背景,还要进一步探析经典作家是如何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上升为理论观点并不断完善发展的。即了解经典著作的写作过程,包括写作历时、对先前经典作家的批判继承、经典作家针对同一问题在前后不同时期的认识变化以及促成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等。就对前人的批判与继承而言,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7](P612)也就是说,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来源于时代与实践。但时代与实践不能凭空产生理论,理论亦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均离不开对前人优秀的思想与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例如,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科学立场的基础上,创造了唯物史观。就经典作家在前后不同时期的认识变化而言,如果理论赖以产生的实践条件发生变化,理论亦会随之变动,或是不断完善,或是被推翻。譬如,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知,马克思早年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马克思晚年却又指出,俄国公社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的历时性、变化性,要求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不能仅盯着经典作家在某一历史时期就某一问题写作的某一篇文献上,而要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经典著作的写作过程、经典作家的思想演变,力求对著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

第三,宏微观把握经典著作的写作内容。了解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是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基础性工作,深入细致地阅读原文则是研究生研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考验研究生研读耐力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研读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宏观与整体是前提,决定了微观与部分;微观与部分构成了宏观与整体,是理解宏观与整体的必要基础。从宏观与整体上,研究生首先需要通读全文,宏观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其次,整体性把握经典著作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最后,将经典著作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理解,把握具体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从微观与部分上,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要做到精雕细琢,深入研读著作的序言、关键词、段落、语句乃至注解。以序言为例,序言是作者想要展现给读者的起注明和引导作用的文本总结与核心概括,随着实践的进步和思想理论的丰富,同一篇文献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序言。如《共产党宣言》有前后不同时期的7篇序言,它们所体现的基本原理前后贯通,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核心主张的普遍性与共通性;但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又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具体观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细致研读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注解及其它各类参考资料,逐字逐句理解能体现文章核心观点的重点段落和经典语句,把握语句与语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另外,“好脑瓜不如烂笔头”,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养成随看随记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可以建立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扩充知识储备;二来可以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积累,方便援引使用。具体来说,“记”有两层含义:一是记内容,勤于记录研读中的重难点与经典语句;二是记感想,及时记录自己的研读心得并做到按时整理、定期回顾。记录既可以采取笔记的形式,也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记录,但不管哪一种记录形式,都要清晰标明文献出处,方便下次回顾与论文直接引用。

第四,分析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与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来源于时代,也必将回归时代,并对时代发展产生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不仅要了解它从何而来,而且要探析它指向何处,即分析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具体而言,研究生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经典著作对当时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有什么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实践发展有什么意义与价值。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从理论上,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代表着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完善奠定了科学前提;从实践上,它推动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其中蕴含的唯物主义立场、人本思想、实践观点等,为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出得来:不拘囿于原文,客观认识著作的当代价值及历史局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毕竟是历史文献,其创作问世的时代背景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生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要“出得来”,立足实际,用现实的眼光正确看待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用批判与反思的态度辩证看待经典著作中因针对个别情况或囿于历史局限而做出的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的个别论断,勇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境界。

第一,“出得来”要求研究生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重要理论品质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马克思主义虽是历史的产物,但其所蕴含的经验总结与真理光辉,却随着实践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革新而历久弥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展现出理论自我革新的内生力与指导新实践的生命力。因此,研究生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仅拘囿于文本语句所展现的字面意思,还要把经典著作学活学通,用经典照应现实,深入挖掘和发现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现实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P9)新的时代条件下,研究生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勇于从经典著作中“跳出来”,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在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与感召力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转化为能够引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研究生要具体分析经典著作对当今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析经典著作对今天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在对经典著作的反复研读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与启发。这也是在研读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的体现,可以说,问题既是研读经典著作的出发点,也是经典著作研读的落脚点。研究生应带着问题去研读经典著作,同时又用经典著作中的相关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

第二,“出得来”要求研究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著作。当我们提及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它的语境可以是多维的:既可以是东方的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既可以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也可以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对它的丰富与发展;既可以是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形形色色,只有在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这重语境上时,马克思主义才是最经得起实践检验、最能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因而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所以,研究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著作,不能全盘肯定、高唱赞歌,而应该用批判与质疑的眼光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在对各种非马、反马以及马克思主义自身局限性的批判与反思中,认同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之所以坚持用批判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在于批判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对以往旧思想进行批判以及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历史。批判与反思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应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伟大思想家、理论家的重要原因,更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格和生命力的内在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9](P22)因此,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亦不能先入为主地对其持有“向来正确、始终正确”的“先见”,而应具体分析文献产生的特定背景及其理论内涵。其二,真理是相对的、具体的。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可能已经被当时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但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绝对一成不变的真理。当真理赖以产生的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理论的科学性也可能随之丧失。因此,研究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该相信但不要迷信,要正确区分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一般原理和具体理论。一般原理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真理性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发生变化,是我们应该坚信不疑且坚决贯彻的部分;具体理论则是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而作的具体论断,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不能尽信盲信,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2]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共产主义应致力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落后生产方式的小农经济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大工业消灭,而且每天都在被消灭;既然小农经济是没有前途、必然走向灭亡的生产方式,这也就决定了作为其代表的小农在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反动性。但从现时代来看,小农经济在许多国家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不尽相同。因此,研究生应坚持以现实的和批判的态度对待经典著作,不能草率地用理论裁剪现实,或者武断地去评判理论正确与否,至少要结合时代条件的变化看理论是否被现实需要、是否值得坚持和发展。

五、用得上:坚持学以致用,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解决现实问题

如果说“出得来”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宏观洞察经典著作对当代国内外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那么“用得上”就是立足自身,微观探析经典著作对研读者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现实指导。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136)“改变世界”要求研究生不仅要通过掌握理论、丰富头脑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还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为自身科学研究所用,以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对研究生而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阅读其它任何书籍、学习任何一种理论一样,最终也都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如果只学不用,仅局限于了解和记住经典著作中的一些观点、论断,那么,研读经典著作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历史的产物,内容繁多抽象,研究生现阶段研读经典著作不可能也不必要记住其中的所有具体内容,而是要在研读过程中掌握经典著作所凝练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生活中,用来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首先,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体现的是人民利益;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洞察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端,立足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这一目标而提出的各种科学见解,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再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相辅相成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则是经典著作的科学凝练与理论升华,不同于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论断、个别结论可能具有的时代局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现出了其所特有的跨时代的普遍意义。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要着重抓住其中的精髓,透过经典著作的繁多内容,学习和运用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真学真做中争当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捍卫者。

此外,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可以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所用。研究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科研、写论文,而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有助于进行论文写作。首先,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的确立。这是因为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确立的标准之一就是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兴趣,而研究兴趣的培养往往建立在研究者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大量阅读,研究生可以发现或逐步培养自己的兴趣点,以此激励自己进一步探究并确立贴合自身实际的研究方向与论文选题。其次,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也是为论文写作沉淀知识和积累素材的过程。任何一篇优质学术论文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完备的论证材料为前提,研读经典著作,一方面可以武装研究生的头脑,奠定论文写作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研究生论文写作提供方便的素材引用。最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流畅自然的写作风格、清晰分明的逻辑理路与精准严密的论证方式,亦为研究生论文写作提供了方法借鉴。模仿是创作的前提,研究生作为写作初学者,在达到较高的学术造诣之前,必不可少地要经历一段艰辛乏味的模仿时期,模仿的对象既可能是自己导师,也可能是专业领域的其他知名学者。研究生可以参考他们的论点,模仿他们的行文结构、论证特点以及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不断的模仿中实现超越、赢得创新。总之,研究生研读经典著作要与论文写作紧密联系,带着问题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基点、确立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善于发现和摘录文本中可供论文引用的经典素材,学习和模仿优秀论文写作者的创作形式。既要“进得去”,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原文、感悟真理;又要“出得来”,勇于站在作者的对立面发现文献的不足或者与现时代不相符合的地方,带着怀疑精神寻求真相、论证所得、实现创新,而这一过程亦是论文形成的过程。

综上,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之所以重要不完全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运用科学恰当的办法可以推动新观点的出现和新理论的产生,并由此用以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研究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在“选得对、读得勤、进得去、出得来、用得上”的基础上,学习原著、感悟原理。同时,方法因人而异,研究生在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亦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思考多总结,在反复的探索与尝试中发现适合自己认知规律的研读方法,使自己在实用高效的方法指引下,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正做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经典作家经典著作研究生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