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
——基于1623个有效样本的实证调查

2022-06-09 01:15:54张琪仁王师汝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张琪仁,王师汝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自我意识形塑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关键时期,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1](P432)。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属性快速构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逐步稳定,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个体社会化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对“容貌焦虑”“体貌焦虑”等话题的过度关注,在青年一代中引发了“体貌社恐”“外貌孤独”等躯体型焦虑甚至导致心理障碍。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其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2]。如何通过公共体育教学与全民健康生活理念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体育教育不断深耕的一项重要命题[3]。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人力资源储备,其健全之人格、健康之心理不仅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还影响着全民健康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4]。我们探讨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添加学术注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读大学生,地域覆盖东、中、西部,采用完全随机抽样与目的性抽样结合的方式,计划获取有效样本1680份,包含200份体育专业样本数据、180份实践艺术类专业(1)根据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在问卷设计与调查取样时,将艺术类专业划分为理论艺术类专业与实践艺术类专业;理论艺术类专业即以艺术理论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专业,实践艺术类专业即以掌握某种或几种专业技艺为学习目标的专业,如声乐、舞蹈、表演等。样本数据、以及其他专业1300份样本数据。本次调查采用在线的形式发放与回收问卷,在问卷发放前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推广,为问卷正式发放与回收打下较好的基础,提升了数据获取的时效性。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共持续21天(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21),受调查的大学生主要来自北京、重庆、云南、四川、江苏、山东、内蒙古、湖南等省市的高校,关停线上填答时回收问卷总数为2262份,剔除无效问卷639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623份。其中,体育专业有效问卷回收172份,目的性抽样有效回收率为86%,实践艺术类专业有效问卷回收137份,目的性抽样有效回收率为76.1%。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一)研究工具

1.身体自尊的测量

调查所用身体自尊量表是由我国学者徐霞和姚家新(2001)修订、检验的《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PSPP)》[5],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中各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范围为0.752-0.824。量表包括一个主量表和四个分量表,主量表为身体自我价值感(PSW),四个分量表分别为运动技能(SC)、身体状况(PC)、身体吸引力(BA)和身体素质(PF)[6]。量表共30道题,每个分量表得分为6-24分,总分为30-120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身体自尊水平越高。身体自尊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65,信度良好。

2.社会交往能力的测量

社会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编制基础参照的是我国学者马建青的《人际交往能力量表》[7](P185),根据研究目标与对社会交往能力的界定[8](P649),调查问卷最终由5个分量表构成(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问卷共30道题,每道题得分区间1-4分,每个分量表题目数量不等,总分为30-120分,原始计分方式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社会交往能力越低。为便于统计分析,原始计分采用反向编码进行数据处理,4-1,3-2,2-3,1-4,编码后的得分越高表明社会交往能力越高。社会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2,信度良好。

3.社会交往能力自编问卷结构效度

经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生成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3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3%。3个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34.7%,30.1%和21.5%,3个因素分别为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沟通能力、异性交往能力。

4.社会交往能力自编问卷项目分析

(1)项目区分度

经计算,社会交往能力的水平程度与其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82到0.9之间,社会交往能力的人际关系建立能力与其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87到0.93之间,社会交往能力的异性交往能力与其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84到0.92之间,社会交往能力的沟通能力与其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83到0.89之间。

(2)项目鉴别指数

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各抽出27%,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用以社会交往能力问卷各项目的鉴别指数。30个项目的鉴别指数在0.37到0.52之间,其中有21个项目的鉴别指数超过了0.4。

(二)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1.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结构的统计描述

变量涉及性别、民族、年级、专业四项人口学变量,以及三项体育锻炼变量: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频次、体育锻炼强度,共七项。被试者在各变量上的具体分布如下表(表1)。

表1 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分布情况

(二)大学生身体自尊特点分析

1.大学生身体自尊总体水平在中等以上

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评价的主观感受[9]。调查中的身体自尊共包含(身体)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五项子维度。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得平均值与中位数相近,统计结果中各维度呈正态分布。参与本次调查的1623名大学生身体自尊平均得分为70.385,中位数为69,平均分略高于中位数,身体自尊总体水平在中等以上。此次身体自尊总分均值与已有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2 大学生身体自尊现状(N=1623)

在构成身体自尊的五个维度中,均值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14.666)>身体状况(均值14.628)>身体素质(均值14.056)>身体吸引力(均值13.635)>运动技能(均值13.4)。均值最高的是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最低的为运动技能。经后续访谈,我们发现,因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自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被重视,大部分大学生均能建立起健康正向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但因专项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占比较小,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擅长的体育活动或掌握专门的运动技能”。

2.身体自尊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五个维度及身体自尊的总体水平上,表现均优于女生。

表3 大学生身体自尊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检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性别在如上方面的t值都达到了较高水平(p<0.001),说明男女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及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3.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最高

从专业门类来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及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最高,音乐、舞蹈、表演等实践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次之,其他专业低于以上两类专业。

表4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在专业上的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身体自尊整体水平、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在专业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实践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如上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4.大四学生身体吸引力自我评价高于其他年级

表5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

随着年龄、受教育历程的增长,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整体水平并不发生变化,但身体吸引力评价维度上,大四学生优于低年级同学。通过访谈发现,这与大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更注意自我形象、课业压力相对较轻、有较多时间健身运动或关注健康有较大关系。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自尊总分在年级上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四个维度得分及身体自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呈现出差异(p<0.05),平均值有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为“大四>大一;大四>大二”。

5.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高

体育锻炼习惯对于大学生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影响。通过后续访谈,研究者发现,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体貌审美更倾向于健康,不容易产生体貌焦虑,对自己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与身体吸引力都有更高的评价,在习得运动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表6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在体育锻炼习惯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计算有体育锻习惯的大学生和没有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及身体自尊总分上的差异。数据证实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和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在五个维度及身体自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

6.体育锻炼频数与身体自尊水平呈正相关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体育锻炼频次不同在五个维度及身体自尊总体水平的差异,数据说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次不同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及身体自尊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体育锻炼频次越高,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越高。

表7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在体育锻炼频次上的差异

7.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各维度呈正相关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体育锻炼强度不同在五个维度及身体自尊总分上的差异,相关数据说明体育锻炼的强度不同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及身体自尊总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体育锻炼强度越大,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越高。

表8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在体育锻炼强度上的差异

(三)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位于中等以上水平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0]。我们所说社会交往能力共包含五个子维度: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统计,可以大致了解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况。大学生社会交往水平得分范围为30-120分,本次参与调查的1623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平均得分为73.391,中位数为74,平均分略低于中位数。所得平均值与中位数相近,统计结果中各维度呈正态分布。

表9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现状(N=1623)

五个维度得分排序: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均值2.534)>沟通能力(均值2.497)>适度拒绝能力(均值2.444)>冲突控制能力(均值2.348)>异性交往能力(均值2.345),说明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与陌生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但异性交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

2.社会交往能力性别差异不大

表10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在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总分上的差异。调查显示,性别仅在人际关系建立能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他维度及社会交往能力总分中无显著性差异。

3.社会交往能力在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总分上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沟通能力这一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在社会交往能力总分及其他各维度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表11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专业上的差异

4.体育锻炼各因素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

(1)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习惯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有无体育锻炼习惯与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总体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证实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能力整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上均显著优于和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p<0.001)。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显著影响。

表12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习惯上的差异

(2)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频次的关系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频次不同在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沟通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总体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验,体育锻炼频次不同在社会交往能力五个维度与总体水平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锻炼频次越高,社会交往能力水平也越高,两者呈显著呈正相关。在五个子维度中,显著性最低的是适度拒绝能力。

表13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频次上的差异

(3)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强度上的差异

表14 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在体育锻炼强度上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单周内体育锻炼时长合计(锻炼强度)在社会交往能力总体水平及五个具体维度,发现体育锻炼强度不同的大学生在冲突控制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总体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1),在异性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每周锻炼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水平最高。

(四)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将大学生身体自尊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各因子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得分与社会交往能力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075(p<0.01),说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从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关系来看,社会交往能力与身体状况、身体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74,0.085(p<0.01,p<0.001);社会交往能力与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59,0.052(p<0.05),说明社会交往能力与运动技能之间相关度低。

2.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沟通能力与身体自尊水平显著正相关

人际关系建立能力与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自尊总体水平5项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身体素质无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86,0.103,0.076,0.088,0.109,0.094(p<0.001,p<0.001,p<0.05,p<0.001,p<0.001,p<0.001);沟通能力与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自尊总分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94,0.107,0.107,0.094,0.118,0.106,(p<0.001,p<0.001,p<0.05,p<0.001,p<0.001,p<0.001)。

3.异性交往能力与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以及身体自尊整体水平正相关

大学生异性交往能力与运动技能、身体状况之间没有呈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度,除以上两个维度外,异性交往能力与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以及身体自尊整体水平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053,0.051,0.059,0.051(p<0.05)。

表15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五)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回归分析

以身体自尊为自变量,社会交往能力为因变量,采用复回归分析法,考察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16。

表16 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之间的回归分析

身体自尊显著地进入回归方程(p<0.001),对社会交往能力的解释量为3.5%,说明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社会交往能力有明显的关系。在身体自尊5个维度中,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自我价值感显著地进入回归方程,说明身体状况、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对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较大,且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后续访谈,大学生身体素质、身体自我价值感对其自信心、自尊状态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坚持一段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后大学省普遍表示心理状态更加积极乐观,社交过程中更加轻松、不易紧张、不自信。

四、结 语

“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是体育教育的学习领域之一,更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意蕴。[10]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手段相比,体育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更具整体性[11]。经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而身体自尊水平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体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降低大学生的体貌焦虑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改革以及体育在大学生发展评价中地位的提升,都将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0
论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
卷宗(2017年16期)2017-08-30 11:17:18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感觉不舒服
海外英语(2013年3期)2013-08-27 09:37:01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祝您健康(1991年1期)1991-12-30 06:51:42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