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思维下“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探索

2022-03-05 06:21:44王红歌
纺织科技进展 2022年2期
关键词:破圈成衣学情

王红歌,朱 晔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1191)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再次表明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即课程虽隶属微观,然是关乎宏观的战略大问题[1]。以学习中央、地方及学校文件精神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查阅、访谈、观察及实践等方法,先后对“服装专业英语”、“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开展了教学探索,获取了“学情、课情、人情三位一体”的基本改革思路。立足该思路,重新审视“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凸显课程的“综合”属性与“实践体验”特点,强调与企业模式的“零对接”,开展了“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 “成衣综合设计及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思路

“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开设于第6学期,是立足于服装设计、营销、结构及工艺制作类课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过程的闭环性(分析—实施—汇报总结—反馈)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习体验的重要保障。为此,基于“学情、课情、人情三位一体”的改革主张,借助“看、思、析、做、展”的五步实施过程,开展了该课程的有益探索,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思路

2 “成衣综合设计及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诠释

2.1 学情分析

古有《论语》、《学记》、《尽心上》等强调“因材施教”,今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OBE理念重申“以学生为中心”。由此可知,深入、全面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并能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实现师生在教学场景中的“共情”,继而实现校园多场景的“情生共智”是十分关键的,且极具挑战性。为此,采用课上、课下观察,个案追踪与访谈,组建志愿者团体(项目/竞赛团队)等形式,实时获取学情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及思考予以分析,从共性与个性两个视角给予教学策略应对。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课程以项目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即开课前由教师设定遴选原则,学生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项目主题。其原则为(1)坚持环保性、使用性理念,衣要可穿、能穿、爱穿;(2)季节性考虑,便于后续效果展示。

综合班级人数、学生意愿等因素,该课程确定的项目主题为连衣裙和休闲外套。以连衣裙项目为例的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见表1。

表1 “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学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2.2 课情解读

“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强调综合性、连通性与融合性,其实践任务的“两性一度”[2]极为凸显,但限于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化,实践任务必须遵照“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原则,确保教学过程的张弛有度和学生思维的坡度发展。为此,课程坚持弹性模式,确定了“基本量+绩效量”的实践任务。具体诠释见表2。

表2 “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诠释

认知心理学最新成果显示,知识的获取并非行为主义者理解的“刺激—反应、讲授—记忆”过程,而是通过专业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3]。为此,课程借助“看、思、析、做、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知识体系,进而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融合,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看、思、析、做、展”的具体诠释

2.3 人情滋养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通过人与人有效沟通、交流实现知识的传递与丰富[4]。因而,人与人间“情”能促生有温度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其从课堂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施者。具体做法如下:

(1)用“为母之心”履“为师之职”,多视角观察并读懂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通过赏识、鼓励等方式,让其在愉悦氛围中心甘情愿地接受加码,且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动力会更足。

(2)教学相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维贯穿始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做即刻回答,而是采用“你们团队的看法是什么?”、“用坯布试样后,也许问题就没了”、“这个问题很新颖,我的观点是……”等探讨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度参与学习的机会,激发其学而思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其团队合作及手脑并用的意识与习惯。

(3)源于服装的生活属性,“就地取材”的案例教学法要深入身心。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现场同学的着装或某销售平台上的服装照片)案例去解学生之困惑,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拓展其解决问题的视角,并帮其养成善于观察并发现美好的习惯。

3 “成衣综合设计及实践”课程的促学效果

注重过程体验、坚持成果导向是当下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准。为此,从项目中21名学生课程体验、获得感及课程探索中产出三个方面展开本次课程探索的教学效果分析。

3.1 体验感分析

课程探索以“学生全程参与”设置教学环节,以破圈思维构建学习团队,以“两性一度”标注安排实践任务,以赏识教育实现情生共智。整个过程体验深度与广度循序渐进,氛围和谐而友善,这在问卷调研中得到了很好印证,21名同学参与讨论,发表了对该课程学习的认知和感想[5]。

(1)破圈建立团队,虽有“阵痛”,但收获的惊喜可抚平“痛感”。同时,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互帮互助让每个人都收获了超越课程的深情厚谊。

(2)实践任务的“两性一度”带给大家压力,但团队的集思广益、分工协作又化解了困扰,整个过程有张有弛,收获很多,且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辐射作用。

(3)多视角、多主体的效果评价带给大家“第一次”的体验,更让学生拓展了视野,领略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拓展了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21名学生参与讨论的摘选如图3所示,体验感如图4所示。

图3 课程体验感受摘选

图4 课堂体验感调研

3.2 获得感分析

好的体验是获得感营造的基石,课程通过学生全程参与打造了学习的体验之旅,借助问卷调研切实了解学生的获得感,如图5所示。同时,批阅实习报告等文本资料时,有18名学生撰写了超过1页的实习心得。一个学生这样说,“两周的实习虽短暂,但经历了从选款、定款、分析款式、定规格尺寸、打版、做样衣、调版、选购面辅料、配饰到做成衣的全流程,更尝试了调研报告、工艺单及整套技术资料的撰写,还学会了拍美美的照片、做有个性的PPT、编辑属于我们美好回忆的视频,每个环节大家都配合默契,遇到问题一起攻克,不言放弃,力争做到最好,这是这个夏天最美的体验,大家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还有一个同学这样说,“老师说自己是学生的领路人,这让我超级感动,也对我启发很多,我觉得那才是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模式,互相学习,老师就是路边的栅栏,我们走偏了老师就阻挡一下,一直给我们正确的方向。”言语中透露了对课程探索的极大认同。

图5 课程收获感调研

3.3 产出情况分析

由图2、表2可知,该课程以团队为单位产出调研报告1篇、工艺单1份、技术资料1份、实习报告若干份(团队成员每人1份)、汇报PPT及相关材料1套、坯布样裙1条、连衣裙若干条(团队成员每人1条)、协作过程记录1份、1∶1工业纸样1套。图6为部分团队的汇报PPT缩影,图7为部分成果的评价结果。

图6 汇报PPT缩影

由图7可知,师生对成果或表现的态度及标准存在偏差,个人情感所占比重亦不相同,某种程度上教师评分的客观性要弱于团队评分。例如成果汇报的评分中,教师因看到团队的通力配合、成果的多姿多彩及主讲人的精神风貌,不自觉就将起评分定为90分。然团队互评中,每个团队都会以自己团队的战果为参照物,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我们团队是最棒”的情结,因而分数评判中会“高标准、严要求”,这就出现了教师评分均在优秀等次,而团队互评均在良好等次。虽有偏差,但整体看法与认知是趋于一致的。

图7 部分环节的过程评价

4 结语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坚守立德树人本质,通过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走好高等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就“成衣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而言,其关注学情、厘清课情、输入人情的教学探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其获得感,实现了单课学习到多课交叉融合式学习,达到了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融合的目的,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破圈成衣学情
成衣细节展示
露营“破圈”背后,这家房企解锁了新社区美学
房地产导刊(2022年7期)2022-07-23 10:59:46
棉花娃娃强势“破圈”
玩具世界(2022年6期)2022-03-21 06:11:14
从《惊·鸿》看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
李旎:B站『破圈』的幕后导演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服装成衣工艺课程》教学探讨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极致未来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