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黎明
摘要:目的:探讨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7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心肌炎患儿6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40例,给予磷酸肌酸。比较两种医治手段对心肌炎患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和心肌酶水平更优,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的应用,不仅能使医治疗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还能使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得以优化,值得推行运用。
关键词:磷酸肌酸;小儿心肌炎;应用效果
小儿心肌炎归属儿科常见病症范畴,物理化学因素或感染病菌(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寄生虫等多种因素都与小儿心肌炎的诱因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心肌变性、心肌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是常见症状,在病情进展下,心脏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若任由病情恶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系数将超乎想象。常规的药物疗法还是与预期有着不小差距。本研究比较和分析给予心肌炎患儿磷酸肌酸的运用成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于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收治的心肌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對照组。观察组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均(6.11±1.20)岁;对照组共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12岁 ,平均(6.25±1.18) 岁。简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差异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疗法:强的松、门冬氨酸钾镁、辅酶A、维生素 C 等;观察组给予磷酸肌酸(生产厂家:北京朋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079),静脉滴注,用量控制在50mg/kg,1次/d。4周后查看疗效。
1.3观察指标
心电图、心肌酶水平都已恢复至正常范围,心前区不适、胸痛、呼吸不畅、腹泻、发热等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心律失常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则为显效;心电图、心肌酶水平、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律失常现象有所缓解为有效;无效表示患者的病情毫无利好迹象,反而还有持续恶化地征兆。
查看患者的心肌酶水平。(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用 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t进行测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有效率
观察组(n=30),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发生率为96.67%;对照组(n=30),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发生率为70.00%(X2=5.417,P=0.0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心肌酶水平
观察组(n=30),肌钙蛋白I(0.45±0.07)(ng/ml),乳酸脱氢酶(130.47±15.02)(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26±2.18)(U/L);对照组(n=30),肌钙蛋白I(0.15±0.04)(ng/ml),乳酸脱氢酶(182.62±20.12)(U/L),肌酸激酶同工酶(18.36±2.14)(U/L)。(t=7.140,P=0.000;t=2.838,P=0.000;t=4.528,P=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肌炎是儿科中常见的心脏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同,患儿的临床症状的差异性会极为明显。若患儿病情较轻,则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心前区不适、胸痛、气促、心电图不稳、呼吸不畅等是病情严重者的常见症状,若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持续恶化,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会骤升[2]。心肌感染、过敏、中毒等因素都是小儿心肌炎的常见诱因,其中又以病毒性心肌炎更为常见。
磷酸肌酸是高效供能物质,该药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进入人体后,不仅会让心肌细胞获得充足的能量供给,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还可将心肌细胞内的腺苷三磷酸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此外,磷酸肌酸可使心肌细胞膜处于稳定状态中,外膜完整性不受影响,从而将细胞外磷脂降解率降低到最小范围;确保心肌细胞内的高能磷酸物质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心肌收缩运动得以缓解;促使心肌血液循环处于良性状态中,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的疗效极佳。
总而言之,磷酸肌酸安全性较好,既能使患者的胸痛、呼吸不畅等症状得以改善,又能使心肌酶水平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值得广为运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肌炎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等.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 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9, 57(002):87-89.
[2] 艾文彬,王之玺,杜晓罕.心肌炎患儿血清MMP-9及NT-proBNP 水平检测及与CK-MB的 相关性分析[J]. 当代学,2019,25(16):127-128.
[3] 周德明,陈明,张小明.磷酸肌酸钠对高龄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酶及B 型尿钠肽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19,43(007):1071-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