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香
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文本,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篇等方面寻找有可比性的支点开展比较研读,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深度阅读。
一、借助类比,体现语言之精妙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的阅读要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白鹅》有这样一句话:“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出场”是形容白鹅步态高傲的一个重要而又难理解的词语。怎样抓住这个关键词理解高傲的白鹅呢?笔者认为,通过比较可生动表现白鹅的高傲。于是,笔者播放了京剧人物出场的视频:武生翻转跳跃着出场,小丑滑稽蹦跳着登台,净角从容优雅地亮相。让学生对比三个角色出场的异同,学生稍做比较,即看出净角出场时有一种大模大样、淡定从容的气势。然后,笔者请几名学生按照视频内容表演“净角出场”,学生都能演出“步履从容、大模大样、不慌不忙”的淡定气势。最后,笔者让学生比较“净角出场”和白鹅走路的步调,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受到白鹅走路时的高傲。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有学生对“净角”产生疑问:既然叫“净角”,怎么会是满脸油彩的大花脸呢?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初步树立关键词意识的重要一步,但从术语角度分析,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于是,笔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昵称与之比较: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称谓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昵称有“小调皮”“小坏蛋”等,这就是正话反说,正话反说中流露出的是亲昵和喜爱。“净角”也是正话反说,体现人们对大花脸的喜爱,这也为后面体会用反语写白鹅特点做了铺垫。
二、比较细节,学习描写之精当
“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摔跤》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文本。文本有两处描写摔跤的句子:“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前句中“推拉拽顶”四个动词紧紧相连,后句描写也采用了连动句式。教学中,笔者着意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两处描写。
学生比较阅读后发现,小嘎子是“推拉拽顶扳”,小胖墩是“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笔者趁机点拨:两处动作描写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两处都写了人物一连串的动作,但写小嘎子的四个动词一气呵成,而小胖墩的动作描写使用的是三个并列短语。笔者再次点拨:作者这样写有道理吗?学生陷入深思。笔者引导他们再读这两句话,在读中体会语句节奏,并提示学生要结合人物特点思考。通过阅读、思考和比较,学生体会到小嘎子和小胖墩在摔跤中各怀心思:小嘎子个子小,力量小,他和小胖墩拼不了体力,只能靠靈活和巧劲儿取胜,所以用一连串的快速动作主动出击;而小胖墩身体笨重,动转不灵活,他“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全面做好防护,以守为攻。通过比较,学生明确: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形象特点。
借助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比较中发现语言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从比较中“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掌握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三、扩充比较,明晰选材之准确
一件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面面俱到,会导致详略不当。《爬天都峰》的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如何围绕主题来选择重要内容。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借助课题让学生推测课文重点是什么。学生按照思维惯性猜测重点应该写“怎么爬”。在学习课文写爬山的段落时,学生发现作者重点写了爬山前后人物的对话,只用一句话写“怎么爬”,由此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笔者欲擒故纵:“既然重点不突出,我们帮他补写这段吧!”学生兴致盎然,学生刘鑫结合自己平时爬山的经历,对第六自然段进行了扩写: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没过多久,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流。终于,我爬到了半山腰,但我已经手脚发软、筋疲力尽。稍作休息,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向上挪。终于,我爬上了山顶。
笔者展示学生习作后,指出:“这么写,怎么爬的重点就突出了。请大家比较刘鑫习作与文本内容,看看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学生一对比,就发现作者的写作重点是爬山前“我”和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爬山后互相致谢——对方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原来,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表现爬山的艰难,而是突出向别人汲取力量的主题,所以将爬山过程一笔带过。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明白了应该围绕主题来选择习作内容。
四、纵横比较,体会文字之意蕴
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是常用的两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纵向比较阅读,以促进学生对主旨思想的理解。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母鸡》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写了自己对母鸡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形象,这就为比较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课文开头说“我一向讨厌母鸡”,结尾则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作者的态度变化说明了什么?为探究原因,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后内容展开比较学习。学生发现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它的叫声要么是吃饱了唱的“逍遥歌”,要么是下蛋后的“邀功歌”;“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是因为它孵了小鸡后,变身为照顾、保护一群小雏鸡的母亲,它的叫声中充满了“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通过纵向比较,学生体会到当了母亲的母鸡的伟大和无私,进而加深了对“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学生对母鸡的敬意油然而生。
对于一些重要语句,采用横向比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了强化学生对主旨思想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我不再讨厌母鸡了。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通过比较辨析,学生发现第①句中的“不再”强调“我”放弃、结束或终结某一件事,而第②句中的“不敢再”强调“我”没有胆量或勇气去做某件事。“讨厌母鸡”并非危险的事,所以,这里的“不敢再”是“敬畏、尊敬”之意,表现了作者对母鸡的敬畏,即对神圣母爱的敬畏,对伟大母爱的赞颂。这样比较,就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与思维品质。
在比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他们的思考会更全面、更有深度,学生也容易通过比较发现文字背后的意蕴,从而达到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深度对话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宜昌市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