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生活 生活动 成课程

2022-03-05 23:07谷海晨
山西教育·幼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类垃圾幼儿

谷海晨

(一)关注幼儿的偶然发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幼儿自主地开展实践和探究。因此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关注幼儿的发现,从偶然性的发现中探寻教育契机。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幼儿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一次幼儿看到班级的垃圾分类桶,开始讨论自己知道的垃圾分类小常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纸”既可以投入可回收垃圾分类桶,又可以投入其他垃圾分类桶。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大家发现其实很多垃圾都可以同时属于两个种类,这便引起了幼儿的兴趣。顺应幼儿的兴趣,教师与幼儿一起生成了“垃圾的多重身份”活动,借助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垃圾分类开展更加深入的探索和调查。

(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动力,当我们将各种分类小模型、食物或者物品卡片提供给幼儿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问题正是幼儿好奇心的起点。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幼儿会自发地进行初步的探索,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在进行垃圾分类游戏时,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产生了好奇心,如生活中常见的照片,大部分幼儿会认为照片是和纸类垃圾一样,应投入可回收垃圾或者其他垃圾桶中,但其实照片属于有害垃圾,因此我们可以借此开展科学探索课程,探索有害垃圾的分类原因以及如何处理有害垃圾。

(一)利用一日生活,生成浸润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过渡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垃圾分类活动。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垃圾分类小游戏,游戏活动、语言活动等形式渗透垃圾分类的常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例如在午餐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幼儿将掉在桌面的饭粒、菜叶、骨头等收起来并进行分类;在大扫除时,鼓励幼儿以主人翁的身份一起整理活动室,在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垃圾分类小常识等。

教师通过一日生活全方位的浸润式教育,能够更好地将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内化,让幼儿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行动上。

(二)借助集体活动,构建知识网络

集体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体活动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可以让幼儿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垃圾分类的前因后果,树立正确的意识,培养优秀的品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在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中渗透垃圾分类,提升幼儿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力。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借助有趣的绘本故事《神的垃圾车》,让幼儿知道垃圾是什么,垃圾为什么叫垃圾,了解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垃圾分类给人类生存带来的重要意义;在社会活动中,带领幼儿参与到幼儿园的垃圾捡拾行动;在健康活动中,为幼儿展示垃圾处理不当对空气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在科学活动中,了解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分解变化,从视频和小实验中感受不同种类垃圾在处理时使用的不同方法。

(一)挖掘园内资源,生成特色课程

园内的资源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是指投放的关于垃圾分类课程的相关玩教具,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开展垃圾分类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其中硬件资源除了幼儿园的投放外,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和制作,既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加幼儿的参与感,同时也可以让幼儿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运用,更好地养成废物再利用的好习惯,并且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搜集可回收垃圾用于再利用。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垃圾分类教学能力和水平,拓展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形成环环相扣的主题脉络图,使垃圾分类的子活动之间可以形成密切联系。如在开展“垃圾的一生”主题活动时,教师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挖掘幼儿园现有的资源,生成与垃圾分类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使活动间既有联系又有递进,使课程可以一步一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挖掘园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园外资源主要分为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通过挖掘这两种园外资源,可以让幼儿通过参与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更加真实的垃圾分类情境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分类行为习惯。例如利用节假日,与父母一起来到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以幼儿带动家庭,以家庭辐射社区,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垃圾对人们生活的危害,明白垃圾分类的好处,从而养成随手分类、勤俭节約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应基于幼儿兴趣,为幼儿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探究空间,并顺应幼儿的需求,生成一系列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课程体系,给幼儿充分接触与垃圾分类相关现象的机会,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树立幼儿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幼儿垃圾分类和废物利用的行为习惯,更好地促进和提升幼儿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猜你喜欢
分类垃圾幼儿
垃圾去哪了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