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实践研究

2022-03-04 12:19魏全红王涛清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邯郸三全育人红色

魏全红 王涛清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讲好党史方面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河北省许多高校都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引入了地方红色文化,取得良好效果。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借助党史学习教育契机,通过倡导红色文化教育理念、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和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等多种方式,把红色基因铸魂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的深度融合,在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当前各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的工作中依然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之一。 “三全育人” 的内涵是按照教育的主导者、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从而达到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行动力量的重要源泉。从革命年代的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的伟大建党精神,到建设时期的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到新时代的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的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在现当代的生动体现和集中表达。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能够丰富 “三全育人” 工作的内涵,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的路径探索

近年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强化育人实效,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使之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努力打造 “共建共享+共建共育+共研共塑” 的红色育人共同体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共建共享红色网络资源库,打造红色育人共同体

2021年,由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 “双线” 教学共融共享应用场景研究与实践》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工程大学、邯郸科技职业学院、新疆和静县技工学校、邯郸农林二社区五个单位结成共同体,统筹推进共同体各项教育资源建设,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长效机制,探索多主体 “共研、共融、共享” 信息化 “双线” 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共建共享红色思政教学资源库、红色VR、初心楼体验课等内容。通过 “互联网+红色思政教育” 平台的建设,搭建红色文化资源 “云” 平台、编写红色文化资源 “云” 教材、开设红色文化资源 “云” 课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面向高校大学生的传播和传承方式。

2.共建共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化利用红色资源

近年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磁县直南党史馆等邯郸市域内多个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场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育协议,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和亲身体验;联合成立河北省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研究会;共同举办 “学百年党史话直南星火” 红色文化研讨会;并将红色文化资源有选择地引入到学校的思政课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打造 “红色课堂” “红色校园” ,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组织学生编演红色情景剧、录制红色微视频、举办红色演讲比赛和红歌比赛、红色知识竞赛等,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校史馆、图书馆同市域内红色场馆共同策划举办革命文物主题巡展、巡演;邀请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初心剧社” 的大型沉浸式情景党课 “牺牲与理想” 进校园进行演出。通过 “走出去” 和 “活起来” ,破除红色文化资源原地静置、被动等待参观的困境,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实效性。(图1)

图1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架构图

3.共研共塑红色文化品牌,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合作搞科研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邯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尚有巨大的潜力亟待挖掘。近年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地合作致力于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从区域性的历史人物、文物和事件当中研究党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历史逻辑,挖掘其学术价值,有力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论素养,促进了学院 “三全育人” 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将科研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扩大地方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促进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的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 “问卷星” 网络调查方式设计了专门的问卷,全面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邯郸本地红色革命文化了解情况、清明节开展 “网上祭英烈” 活动的看法、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的选题情况和网上参观红色VR 场景的情况等;并通过组织座谈、随机访谈、查阅 “课前五分钟思政案例” 网络资源库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邯郸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观学习和传播传承情况。

1.学生对邯郸本地红色革命文化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邯郸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认为自己 “了解历史传统文化更多些” 的占36.33%,高于认为自己 “了解红色革命文化更多些” 的14.73%,另外还有21.4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二者 “都不怎么了解” ,27.4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二者 “都比较了解” 。(图2)

图2 对于邯郸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你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更多些?

大部分学生实地参观过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场所,尤其是参观过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占到41.82%,其次为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占比19.1%,但也有24.47%的学生没有去过任何红色文化场所。(图3)

图3 你去过以下哪些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场所?

由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邯郸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更多的学生是了解前者多些,了解后者少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邯郸的红色革命文化是缺乏了解的。

2.学生对开展线下红色实践的态度

通过对学生在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中的选题进行汇总发现,将 “家乡的红色故事” 列为选题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1.96%,其次为 “我的美丽家乡” 和 “家乡的抗疫故事” ,分别占到了20.1%和16.23%,其余选题皆在10%以下。说明学生对家乡红色文化的兴趣度还是非常高的,有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红色文化了解和研究的意愿。

3.学生对开展线上红色实践的态度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清明节我校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清明节 “网上祭英烈” 活动,对此,93.51%的学生是持支持态度的,愿意通过 “云” 祭奠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

对于学生通过网上参观红色VR 这种 “云” 实践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5.18%的学生从网上参观过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或一二九师司令部纪念馆的VR 场景,其中97.29%的学生认为这种参观方式 “非常棒,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参观” ,其他44.82%没有通过网上参观过红色VR 场景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人(占比94.99%)愿意通过网上参观红色文化场所,了解更多红色历史文化。可见,疫情之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愿意通过VR 场景进行红色 “云” 实践,学习红色历史文化。

个别访谈和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显示,学生普遍认同疫情之下通过网祭英烈,表达对先烈的哀思。学生认为,无论是墓前还是网上,祭英烈的初衷都是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传承英烈精神。通过网络翻开历史的篇章,可以跨越时空深入了解许多不同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前仆后继以身许国的英烈故事。在网上点击鼠标向烈士鞠躬、献花,尽管与现实中走进烈士陵园祭扫的方式不同,但表达的内涵一致,都是对先烈的哀思,都是我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具体表现。

通过查阅校园网上 “课前五分钟思政案例” 网络资源库发现,102个视频案例当中有31个与红色文化密切相关,占比30.39%,其中又有5个以邯郸地方红色文化为主题,地方红色文化主题占整个红色文化主题的比例为16.12%。这说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其中邯郸地方红色文化也是学生一个重要的兴趣关注点。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只要内容鲜活、方式得当,大学生对于学习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基本上都是持赞成态度,他们勇于并乐于承担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的历史使命,但个别学生也存在缺乏历史自觉的问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各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依然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在某些环节的工作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重思政轻专业、重课堂轻日常,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需要强化育人的薄弱环节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红色文化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事,与其他专业课教师或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无关,其他人只要上好自己的专业课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所以,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到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够有能力、有意愿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另外,其他职能部门虽然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与之接触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比如财务工作人员的认真细致、餐饮工作人员的勤劳热情等,尤其是辅导员队伍是否能做到公正无私、爱生如己,这些人如果能够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点点微光汇聚在一起传递出的正能量却是无比巨大的,对于构建 “大思政” 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化轻体验,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其实理论知识本是从实际生活抽象而来,而教学则需要将抽象的内容还原到实际中去,再由学生自己形成抽象的图式,而不是直接从抽象到抽象,所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情感如盐化水一样得到浸润,而不是给予说教式的灵魂鸡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自己去经历、体验、感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注重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当所有的知识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重线下轻线上、重模仿轻创新,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需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普及、新媒体广泛盛行的时代,大学生人手一机,几乎人机合一,形影不离,如果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还只局限于线下的讲座、展览等方式,而在网络上却没有一席之地,必然会与新生代的年轻人离得越来越远,导致学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实地参观无法实现,就连清明谒陵也无法成行,如何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就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各高校因地制宜强化线上教学,丰富线上红色教育资源,创新线上红色教育方式,通过 “云参观” “云祭拜” “云学习” ,使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红色体验,感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4.重数量轻质量、重研究轻转化,红色文化融入 “三全育人” 体系需要强化最终的实际效果

近些年,国内各科研管理机构以及各高校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掀起了红色文化研究的一股热潮,这本是一件好事,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跟风凑热闹现象,一味地追求研究项目的数量而忽略了研究的质量,许多课题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研究,一旦结项就束之高阁再不过问。一些研究项目只局限于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助长了浮躁的学术气息。因此,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过程中,我们要 “建设一支经验型、知识型和红色文化研究学者型相结合的高素质红色文化育人队伍”[4],倡导有的放矢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目的,这样才能使红色文化在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邯郸三全育人红色
红色是什么
邯郸在哪里?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
三破邯郸梦 三出陇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