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阳 罗 晶 朱 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 410205)
近代中国政局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百年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神法宝,是每位共产党人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行动指南,更是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与时俱进、日久弥新的重要思政元素,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宝贵资源。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离不开历史的滋养,离不开时代的感染,其作用又体现在自身理论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可行性,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凑、逻辑严谨、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时代价值,从聚类特征来看可以整合为真理层面、实践层面、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利于充分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底蕴和发掘其时代价值,为高校思政工作指引方向、强化动力、夯筑资源,为育人工作提供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立足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作出规划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科学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思想素质。建党百年,新征程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进一步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丰富育人内涵。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好伟大建党精神,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牢记使命,勇担使命,帮助他们早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帮助其修身养性,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人。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儿女进行艰苦奋斗、伟大创造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兴党强党的精神动力,更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内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的重要方式。学习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承红色文化,这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与高校思政课堂具有重合性,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推波助澜。
青年人是最具活力、最有激情的一代,其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推动民族复兴、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这个重要历史时刻,青年一代爱国热情高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无疑为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政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注入了动力。在世界开放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让青年人学习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增强青年人的骨气和底气,树立起坚韧挺立的文化自信,继往开来,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提升到“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战略高度,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无疑,在伟大征途中产生的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资源宝库,是高校学生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育人实效。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资源的发掘整理,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在课堂中将知识点与伟大建党精神融为一体,使学生们在知识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理想,通过在与课后实践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实践、融入生活,深化学生们的进取之志和爱国之情。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政工作资源的有机载体,实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们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强国之愿,以此实现夯筑高校思政工作资源、优化育人实效的红色价值。
高校思政工作主要围绕于思政课堂、思政活动,而思政课堂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展示等形式,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思政活动也存在缺乏亲和力和趣味性等短板,高校思想政治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形式陈旧,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和期待。在思政课堂中,部分教师还存在话语体系枯燥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更倾向于在交流中引用生动有趣的网络用语,而老师仍是采用老套的话语体系,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诠释不够新颖,因此学生对思政课堂的知识更加“左耳进,右耳出”。
在开展思政活动过程中,有少数高校为了及时快速地落实上级部门针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精神和指示要求,在短时间内就策划了一系列活动,甚至邀请媒体大肆宣传。这样做通常很难从切实提高高校思政工作实效的格局去进行全方位规划,而且由于重数量、轻质量、照搬老一套形式,学生不会过多关注,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并未落实到学生心中。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极易产生不注重专业引导育人、不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问题,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授,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可能还会产生其他连锁效应,使学生对思政课堂及思政活动失去兴趣,影响到高校思政的可持续发展。[1]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问题与新特点,如何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时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引人深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三支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学生工作干部,其中学生工作干部主要是辅导员。当前这“三支队伍”的现状是:大家各自为战,分工明晰,但合作还很不够,无法做到优势互补。其中,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主阵地,但是单一的理论宣讲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团委干部主要负责组织协助学生开展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的覆盖面较为不足;学工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各种琐事,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思政工作者,但对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理论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水平不及思政专任老师。故而这“三支队伍”任务分工虽明确,但是合作效果不佳,如何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时三支队伍协同齐效开展这一问题发人深省。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等各方面,同时贯通育人体系、教学体系、学科体系、学生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道路正确、目标明确、方法恰当、内容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工作体系,在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思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融入高校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是在理论教育学习与社会实际结合中延展不够,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学科、社会实践、学习生活连接性不强,未能将伟大建党精神学习成果、研究成果与现代大学生现实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思政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重视不够,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其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实践活动不够深入等因素的限制,实际内容走马观花未能触及灵魂。尽管教育形式多样化,但实践形式单一化,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限于表面、效果不佳——学生代入感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学习起来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教育的效果未能真正显现。
面对理论教育学习内容繁琐、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如何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一问题令人砥志研思。
在大数据时代下,整体思维、开放性思维、前瞻性思维以及统筹发展思维观念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接触事物途径不一,形成的思维也各不相同,并且受到网络更新的影响,高校学生的话语体系越来越网络化,思想也越来越独立和活跃,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诠释各有不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思维,打破僵局,对不同学生在专业、兴趣、思维、性格和毅力上的不同,对症下药,更加全面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2]
在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可以考虑更新话语体系,以学生为主体,跟紧学生的思想趋势,采用扬长避短的方式筛选网络用语,既把握了思想教育意义,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以此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此外,在思政活动开展中,应从高校学生爱看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出发,照搬旧的活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思想潮流,唯有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发挥思政活动的价值,将伟大建党精神深深烙在学生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说到,“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是深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要想将伟大建党精神成功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就要鼓励他们牢牢掌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权,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3]并且督促教师及时提升自我,跟紧网络舆情,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将育人放在第一位,真正取得育人效果。
除此之外,必须尽快树立全校的大思政格局眼光,搭建一个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三支队伍”的大思政协同机制,取长补短。一方面使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学生,在授课时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把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有效性,真正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里。另一方面也为团委和学工干部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将琐碎杂乱的团学思政工作梳理清楚,厘清团学思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让日常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盲目之中。[4]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不仅应“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应富有动手力和创造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将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一“第二课堂”,将伟大建党精神外化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努力。
“术业有专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工作方向,应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将其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各类实践活动、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文艺体育和实习实训中,创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详实的“第二课堂”,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红色品牌。高校应健全第二课堂管理机制,完善第二课堂考评制度,深入开展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创青春”等学术科技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大学生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四进社区”活动、“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
从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就伟大建党精神进行深化学习、积极探索,将伟大建党精神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在第二课堂中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社会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信仰和伟大目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我辈青年护佑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环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而且要加强情感教育的共鸣,使红色基因渗进高校学生的血液、烙入其心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