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天学,刘又溪,李国忠
(1.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体育的历史使命、发展困境及发展策略等问题是当前亟待回应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新时代高校体育历史使命解读的基础上,对云南省高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和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云南省高等教育也在快速发展,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29.26万人,2020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05%.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83所.其中,高等院校81所(含独立学院7所),成人高等院校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高校32所,专科(高职)49所,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5个,其中普通高校13个,科研机构2个.
1.2.1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2].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大学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及公平竞争,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努力等精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2.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明确表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等战略高度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对学校体育的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及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体育应积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齐体育课,落实好课外体育锻炼,把增加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2.3 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4].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基于学科的本质,落实“健康第一”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进行构建,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掌握体育理论基础知识,能够系统掌握1-2项体育技能,提升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2.4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是中央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达成.人民的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国目前有4000多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然而1985年至2014年期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水平,甚至出现部分身体素质还不如中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之下,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整体出现止跌向好的趋势[5].所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及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迫切需要.
1.2.5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注重体教结合,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积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2].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协调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高校拥有较优越的体育资源,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开展体育竞赛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高校体育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应积极普及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定位、特点及优势,积极做好运动员的培养,提升竞赛能力与竞赛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精英运动员,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文件,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大学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涌现出了“课内外一体化”“三自主”等教学模式,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教材同质化严重,理论课流于形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欠缺,精品课程及共享课程缺乏,课程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高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培育教学理念和风格,推动体育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推动大学体育向精品课程、共享课程及特色课程的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受到学校政策、法规执行力不足、静态生活方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的趋势[5].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亦是如此.对2014年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6]与2010年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7]比较中得出: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身体素质指标间发展不平衡,及男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低于女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男生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及耐力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女生速度素质、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及耐力素质等呈增长趋势.
高校体育赛事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支撑,为体育特长生提供了成才路径,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云南省高校体育竞赛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不同项目的比赛纷纷涌现,锦标赛、周末联赛等常规赛事定期开展,体育赛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体育赛事经费来源不足,赛事管理部门人才紧缺,赛事质量不高,参赛运动员少且水平较低,精品赛事稀缺,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学校间竞赛水平差距大,缺乏具有号召力的运动员等问题.另外,大学开展的赛事较好,而学段越低开展得越少,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倒金子塔形状.
近年来,云南大学的田径、云南财经大学的篮球等项目都是学校发展起来的特色项目,提升了各自学校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优质、特色和内涵式发展,但由于特色体育培育较晚、基础较差,学校体育特色培育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很多高校在申报了专业运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单位后,出现了重申报、轻建设,重命名、轻管理的现象;本科院校开展得较好,特色体育项目开展相对较多,但也有很多项目还处在边缘状态;由于场地设施、师资等的限制,特色项目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特色项目的课程设置、运动训练等的普及程度较低;特色项目的品牌塑造及核心竞争力还有待于发展.
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学校体育卫生目标及任务,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8]等近300份[9]学校体育卫生政策、法规等相关文件,作为调节手段与方法来促进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学校体育相关政策监督方式单一、相关政策及文件刚性不强及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学校体育卫生政策执行力不足,出现了学校体育开课不足,体育场地、师资配备不足,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等状况,这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机制及监督体系的建设,促进学校体育相关政策落地生根.
云南省近些年也在不断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云南省省内的优质生源流失严重,难以实现运动成绩跨越式的发展,教练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教练员多为学校的任课教师,专业化水平层次不齐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加上教师平时工作量较多,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同时难以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高校给运动训练的经费较少,很多学校的训练条件落后,教练员、运动员的补贴严重不足,日常训练、竞赛受到了限制,阻碍了运动水平的发展.
体育教师是一个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关系到学校体育的发展.云南省普通高校近些年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学校体育课教学的要求,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教师师生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低职称比例较高;教师的职业倦怠较为严重,教师教育观念、科研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工作量与薪酬待遇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教师职业认同感较低;体育教师创新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以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0].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据调查,云南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呈现出多元化方向发展,部分高校也使用运动App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扩招人数过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很难满足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参与人数较少,群体性体育活动较少;教师课时压力及科研压力较大,指导学生较少,致使一些课外体育活动较为松散及混乱;缺乏具有参与性面广、特色性及品牌性的体育活动,不利于学校课外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云南省高校体育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推动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更新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建立起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相衔接的内容体系;对教材进行转型升级,促进教材向数字化、精品教材的方向发展;规范体育理论课,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加强大学体育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的构建,保障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新兴的体育项目,积极拓展及培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快以MOOC等形式的体育精品课建设及共享课程建设,促进大学体育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加快整合学校体育社团、协会等资源,积极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促进大学体育向“课内外一体化”方向发展.
学生体质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多个主体间密切配合及协作,以此发挥各个主体间的优势,共同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学校应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历史使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的相关政策,同时应整合家庭、社区的体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及社区“三位一体”的学生体育锻炼联动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家长参与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课外尽可能督促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参与游泳、健身、跑山等项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为学生尽可能满足及提供体育锻炼的条件,积极开放场地及设施,广泛宣传体育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培养良好的锻炼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云南省教育厅、体育协会牵头,每年定期举办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周末联赛,积极开展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航模等优势项目的比赛,形成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逐渐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构建起云南省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竞赛体系,以竞赛为手段筛选体育特长生,为体育特长生提供成长的路径,同时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创新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及运行机制,扩宽体育赛事经费的来源渠道,在整合政府、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企业赞助,以确保赛事的顺利开展.赛事部门应多培养赛事管理人才,通过提高赛事质量、打造精品赛事、运用市场规律对赛事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推动整个赛事的良性运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11].学校体育特色培育与发展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焦点.云南省高校体育应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培育办学理念和风格,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从自身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以创新理念及清晰的发展思路,加强场地、师资的配备,以加强科研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从特色项目布局、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教材及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对体育项目进行培育与发展,形成鲜明风格,促进学校体育的特色、优质和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核心竞争力.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政策的宣传、解读,以提升政策的公知力度,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考核及评估体系等的构建,对典型事件进行奖励或通报,通过建立常态化的监督、评估机制,促进相关政策、文件的执行与落实;学校领导、教师是相关政策、文件有效实施的关键,教育部门应提升政策实施的监督及考评力度,提升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体育卫生政策的执行力,结合学校的实际,创造性的实施相关政策,使相关政策及文件落地生根,以此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中文件明确提出: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2].云南省高校体育应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学校的特色及亮点,培育学校的品牌,吸引更多优质的生源;适当增加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名额,鼓励更多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学校学习、训练与比赛,同时创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及管理机制,做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水平;可尝试对教师岗位进行教学岗、科研岗及教练岗等调整,吸引高水平教练员进行职教,并加强教练员岗位及绩效的考核,优化教练员岗位职称的评审制度,促进教练员专业化发展;应增加运动队专项经费,保障高水平运动队良好的训练与比赛条件.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热点[12].在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加强体育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提升教师知识更新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训练、科研及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教育部门应针对体育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应优化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和职称(职务)评聘办法,改善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以提升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改善学校体育的边缘化状态,加快建立工作量、业务能力与薪酬待遇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在课外的延伸.当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趋势,“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灵活多样,但多是“体育课程+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及竞赛”等形式进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巩固学生运动技能、提升运动兴趣水平及提高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可加强体育社团、协会的培育及管理,或是把相应的体育俱乐部进行部分课程化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作为大学体育的重要延伸;以竞赛手段推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定期举行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及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推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采用新进的电子技术设备、运动APP等对学生体育运动量及强度进行监控,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