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与此同时,新时代强调教育公平,视力障碍(以下简称视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视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学习钢琴对视障儿童的作用和具体效果依然没有定论,而这又大多源于社会对视障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音乐教育作用的偏颇。因此,重新梳理钢琴在促进视障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顺应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实现视障儿童综合素质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视觉的局限,视障者在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不便。基于身心的特殊性,视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也与常人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是劣势。在生理方面,虽然视障儿童的视觉受到限制,但其听觉、触觉、注意力、记忆力与想象力都会在生理适应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增强。这就意味着,在音乐的学习中,他们在生理条件上其实往往具有优势。在心理方面,视障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较普通个体来说更容易产生孤独感。[1]如果不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视障儿童就有可能陷入自我封闭和自卑,不利于其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但在音乐学习方面,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普通儿童并无本质差别,反而由于拥有更为敏感而细腻的内心,一般会拥有更强的感知世界的能力,可以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抒发自己的情绪,在自我治愈的同时展现其对音乐和外界环境独特的理解。
钢琴是一种表现力极其丰富的键盘乐器,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演奏技巧经多年改良现已得以普及。事实上,钢琴已经在当前的音乐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提倡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将钢琴融入视障儿童音乐教育具有诸多优势。第一,钢琴有固定的音高与音准,且音域宽广,是除管风琴外音域最广的乐器。这一性质对锻炼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知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为后期视唱练耳能力训练及学习其他乐器和相关音乐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学习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更为全面的作用。第二,由于钢琴是机械装置发音,其触键力度大小决定了乐音的强弱。这种将音的强弱与手的力度紧密联系的构造对演奏的手型要求较高,视障儿童可以借此增强触觉,促进其他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第三,钢琴的优势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传统钢琴的一对一教学法与特殊教育的个别化教育相契合,更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当学生接触钢琴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示范如何操作乐器发出声音,并逐步依据儿童实际情况调整指导方式。在这样的指导下,视障儿童可以逐步通过独奏、即兴演奏或合奏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绪。其中,钢琴独奏和即兴演奏能够提高视障儿童的创造力、自信心和满足感;合奏能够培养视障儿童的合作意识,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基于钢琴本身的复杂性,除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钢琴对视障儿童的培养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的发展。特殊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不意味着降低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是切实考虑儿童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活动的筛选。事实上,针对视障人士的音乐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国教育家阿羽依、布莱尔相继创办的特殊学校,之后也出现了专门化的音乐学校,肯定了视障人士在钢琴、歌唱、作曲等音乐方面的才华。[2]在近代的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之初以盲校居多,且皆以音乐教育为重点,旨在帮助视障人士成为自立自强有尊严的公民,将音乐练就为一项谋生手段。[3]从现实的例证看,视障人士在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许多知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如美国新泽西州的钢琴神童马修[4]、我国视障琴童郑小可[5]。再如国立巴黎盲人学校的学生蒙塔利,六岁失明,后成为乐器调音技师,并获得过荣誉团勋章。[2]由于视障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及成因复杂,并不是每一位视障儿童都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但不可否认的是,着力挖掘和培养视障儿童的音乐能力是必要的,而钢琴训练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学习钢琴是最常见的音乐教育方式之一。当前,根据不同目标,钢琴教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音乐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钢琴专业人才;另一类是音乐素养教育,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为主。[6]这为视障儿童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一方面,钢琴对视障儿童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儿童自身的乐器演奏技能。根据练习内容,钢琴学习包括基本练习(指法、音阶、琶音、八度等)、技巧练习(连音、跳音、切分音等钢琴技巧)、乐曲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等多方面的学习;根据演奏形式,钢琴学习包括独奏、伴奏、合奏。基于视障儿童的特殊性,虽然其在学习钢琴上相比普通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其能力和潜力是完全可行的。另一方面,钢琴是对视障儿童进行音乐美育的重要方式。钢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门乐器,而且可以打破教育的同质化,培养视障儿童感受音乐的能力,使学生爱上音乐,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是高层次需求出现的基础;个体一旦产生自我实现这样最高层次的需要,就能极大地激发自身潜力。[7]美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用钢琴满足视障儿童的高层次需求,有助于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意志品质,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信心、更加坚定。只有有了一定的审美经验,视障儿童才能在音乐世界中获得更多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视障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离不开教育,但为了帮助儿童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相关机构必须重视视障儿童的康复和治疗。音乐治疗不同于音乐教育,其目标不在于教视障儿童某种音乐类技能,而在于改善儿童的其他能力。同时,音乐治疗也不同于医学。布鲁夏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目的。”[8]基于此,钢琴是很好地实现音乐治疗的工具。第一,钢琴能够将视障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样的排列组合供音乐治疗师进行选择,再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提高视障儿童在听觉和触觉方面的敏锐性,促进其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二,钢琴的学习往往需要手脑并用,左右手同时运用也可以刺激左右脑的发展,促进视障儿童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向视障儿童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时,能够为其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教师的演奏示范也会增强视障儿童的记谱能力。第三,钢琴和音乐还可以帮助视障儿童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其注意稳定性和耐心,从而促进情绪的改善。可见,以钢琴为媒介的音乐治疗可以帮助视障儿童强化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增强认知、改善情绪,通过领悟音乐的真谛为视障儿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慰藉。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视障儿童来说也不例外。音乐游戏主要分为个体音乐游戏和集体音乐游戏,教师可以根据视障儿童的评估结果选择适合他们的游戏类型。在寓教于乐原则的指导下,游戏化学习可以作为视障儿童钢琴教育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趣味性、提高创造力和增进人际互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钢琴知识体系丰富庞杂,学习过程也较枯燥,视障儿童学习钢琴仍有较大难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视障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跳出机械训练的圈子,提高学习效率,如通过采用四手即兴联弹的方式提高视障儿童的钢琴学习兴趣。[9]其次,以钢琴为工具创设的游戏活动可以提高视障儿童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会移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视障儿童自由排列音阶,通过单音、双音、和弦等多种形式自由创作节奏,并引导其进行即兴伴奏,再依据其弹奏的内容创编故事,以此激发其想象力,使其在音乐创作中体会音乐的乐趣。在视障儿童进行创作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进行即兴伴奏编配,增强其信心,使其达到对自我创作能力的认可,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品格。最后,借助钢琴,视障儿童可以与教师、同伴产生人际互动。这些共同聆听和弹奏的过程能够激发视障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参与感,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也能通过视障儿童表现及时掌握其学习进程和情绪变化。
发展至今,我国的特殊音乐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已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研究体系,学界争论焦点也从原来的“能否进行音乐教育” 转向 “如何有效进行音乐教育”。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基本解决了视障儿童钢琴课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硬件问题,但在教学质量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推进特殊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视障儿童钢琴教育推动着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当前,负责视障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大多只具有单一的特殊教育或音乐学科背景,但单一的知识背景无法兼顾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技巧学习,这会直接影响视障儿童学习钢琴的有效性。因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或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双学科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充分将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学科教法、熟练的演奏技能和视障儿童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要对视障儿童有适当的期望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坚定视障儿童的可教育性,多给予视障儿童耐心和细心,更要尊重视障儿童,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视障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仍主要参考普通学校,音乐课课时占比较低,且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安排,课后反馈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面对现状,特殊学校应基于实际情况,在立足于课标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弹性安排课时。在钢琴课堂上,一对一授课的方式更适合特殊学校的学生。教师通过反复示范和解说乐谱,可以实时掌握视障儿童的学习进度,关注其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开发多种手段的支持服务,多尝试科技与音乐结合的教学方式,如智能钢琴[10]、以电脑或手机为媒介、专为视障儿童打造的数字音乐学习课程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微音乐”等[11]。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巩固视障儿童的学习成果。
音乐治疗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前景光明,但道路未知。当下我国音乐治疗人才稀缺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限。钢琴即兴治疗与音乐治疗的融合虽然从理论上分析较为理想,但目前仍没有太多从事钢琴研究的学者涉足这个领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特殊钢琴教育发展的进程。美国教育家弗切斯认为,真正特殊的特殊教育应满足有效性、忠实性和独特性三个标准,即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有大量独有的教学方法与技术,同时这些被开发的教学实践需要被证明对特殊学生有效,且能够被广泛实施。[12]而钢琴与音乐治疗结合的效果仍有待大量实证研究的探索。新时代赋予了特殊教育新的使命,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不只是扩大特殊教育服务的范围,还有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后的生活质量。在视障儿童的群体中,只有通过更多的实践结果证明钢琴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视障儿童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更好地落实视障儿童的科学教育安置,才能在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下继续深入推进视障儿童及其他类别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
总之,钢琴能够为视障儿童的音乐教育赋予新的生机,在满足视障儿童的需要、点燃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在视障儿童教育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落实钢琴的功能,以钢琴之光照亮视障儿童的音乐之路,是钢琴教学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