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共建融合之家
——幼儿园普特融合教育中的共情行动

2022-04-01 01:46
教育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普特融合幼儿园

周 瑜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高塘幼儿园,浙江宁波,315800)

幼儿园普特融合教育是在尊重每一个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接纳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支持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这对普通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融合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态度,是相关教育者在一种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充满关爱的决策和行动。[1]当前,幼儿园普特融合教育的课程、师资、环境、管理等现状并不乐观,相关的融合教育行动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教育中,创设安全环境、包容错误、陪伴分享的共情行动是学前普特融合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亟待深入探索、形成学前普特融合教育文化的重要领域。

一、行动溯源:现实困境

与建设融合之家的必要性

【教师口述1】1999年9月,初入职的我发现班里的浩浩有点特别。例如,他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会突然尖叫着跑一圈;在午睡时,会不停地啃床沿;在老师不注意时,会爬到钢琴最高处,蹲在上面咯咯笑;听他人讲话时,他的目光似乎在遥远的天边……每天如此,日复一日。由于浩浩行为的特殊性,园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外加当时师资力量不够,在各种压力下,在第二学期不得不将浩浩劝退。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浩浩奶奶含着眼泪恳求让孙子留在幼儿园,但现实情况不允许。望着祖孙俩离开的背影,我总觉得教育缺失了什么。2018年9月,我来到了M幼儿园,这里设有“普特融合班”,特教老师每周都会带着小天使们来班里参与融合活动。作为班主任,我有了与特殊需要儿童一起生活和成长的机会。(邵老师,融合班主任,21年教龄)

【教师口述2】以前,每到入园报名时间,当年轻的父母牵着特殊需要儿童,带着不确定的语气前来询问时,作为幼儿园管理者,我总是为是否接收而犯难。普通班里的老师们手忙脚乱地面对班里特殊需要儿童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若接收,我们幼儿园是否有可行的体制来支撑融合教育,班级教师是否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其他幼儿家长是否会支持接受?若不接收,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谈何公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努力后,我园在四年前,为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开启了一扇融合教育之窗,开设了普特融合班。(宋老师,幼儿园管理者,25年教龄)

在普特融合教育机制不完善和师资欠缺的情况下,当普通幼儿园出现特殊需要儿童时,儿童、教师、保育员乃至家长都会因此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实践挑战。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幼儿园教育,但是一线教师面对普特融合教育有挑战。如何破解该难题,有效开展学前普特融合教育,是学前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二、共情行动:营家境—动家情—立家文

家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港湾。幼儿园普特融合教育尤其需要全体师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其中,将幼儿园建设成有温度、有情感的融合之家。

(一)营家之境:以安全的环境,缓解多重顾虑

融合教育的环境应让儿童获得尊重,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被接纳感。融合教育环境的创设是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普特融合教育的过程。

1.用心聆听,感同身受

本研究为了解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对普特融合教育的需求,对20位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希望:融合教育的环境温馨、有特训材料、有合适的活动和游戏;教师态度好,园领导支持;小朋友愿意一起玩,能互相尊重和帮助。全部访谈的特殊需要儿童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尊重和保护”,他们最关注“伙伴是否友好”“教师是否管得过来”和“儿童肖像权”三类问题。同时,普通儿童家长也对“普特融合”教育提出了一些疑问,疑问主要集中在“特殊需要儿童是否会给其他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和“教师是否能同时兼顾普特儿童”。这些问题体现了普通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环境是否安全和教学秩序是否正常的顾虑。

通过访问普通儿童发现,他们希望“帮助小伙伴,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快乐”,认为“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老师会照顾我们,我们也会照顾他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让家园充满爱”。

教育工作者能够倾听这些声音,理解不同的想法,关注不同的需求,是普特融合教育“走心”的开始。

2.行动融情,解忧体恤

在了解多方顾虑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与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谈话、多媒体联络、保教协作等方式,逐步减轻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顾虑。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表1 缓解家长顾虑的做法

(二)动家之情:包容、理解与呵护团队

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在生活、体能、交往方式上存在差异,幼儿园全体师生可以通过理解、包容、尊重、帮助、陪伴和分享等一系列行动,让彼此靠近,形成一个尊重包容的团队,形成有情感、有温度的融合之家。

1.了解差异,包容行为

教师要引导普通儿童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体能和交往方式,理解他们的行为。例如,有些特殊需要儿童只能以无声的问候方式向教师问好,有些特殊需要儿童会破坏游戏的规则,引起课堂的喧闹,有的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给普通儿童带来伤害。表2记录的是在普特融合教育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伤害事件。当特殊需要儿童因不可控的因素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时,会给普特融合教育的团队带来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引导其他儿童理解差异,包容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让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在彼此增进了解的过程中形成浓浓的关爱氛围。同时,普通儿童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如因长久面对特殊需要同伴,逐渐失去耐心,出现忽视、冷漠或言语谴责等行为。这些都是普特融合教育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是融合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

表2 “教师脸上的伤痕”

了解和包容特殊需要儿童的过程并不简单。用一位融合班教师的话来说就是“期望中的遇见是美好而温情的,真正遇见的那一刻,却充满辛酸和苦涩”。和特殊需要儿童在一起,一方面人们想象师生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做游戏,另一方面在真正相处时更多是包容、接纳、理解和尊重,给予特殊需要儿童无怨和无尽的陪伴。

2.尊重需求,给予帮助

普通儿童尊重特殊需要儿童是双方的实际需求,教师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中互助相守,共同成长。

表3 “乖,不要捣乱,我来教你”

表3中的案例是普特融合教育活动中难以避免的情况。在普特融合教育活动中,有些特殊需要儿童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因而影响其他儿童的活动。在“融合支教”共情行动过程中,大多数普通儿童不会责怪特殊需要儿童,有的还会带上他们一起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学校应进行改革,能够积极看待学生的多样性,不要将个体差异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应将之视为学习的机会。[2]在同伴学习和互助中,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都是受益的。在双方交往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培养特殊需要儿童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普通儿童在与特殊需要儿童的交往中,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愿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在案例中,即便是能力相对较弱的儿童,也会主动承担起帮助同伴的责任。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的过程中,普通儿童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3.坚持守候,陪伴分享

融合之家能让儿童感受到有人关心、有人在乎自己。在日常活动的各环节中,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相依相伴、互动交往,可以不断拓展社交范围,增长知识,为身心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在融合之家,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可以一起阅读、一起歌唱、一起游戏,在遇到问题时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发生摩擦时相互协调。如表4 展示的案例,这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得以形成各种各样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

表4 “我愿意一直陪你”

(三)立家之文,在融合故事中共情、品评

融合故事是在普特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由融合班教师观察记录的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参与的场景故事,是融合之家的教师用心评价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温情、有品味的评价文化。在融合故事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为方便掌握,教师可常用叙述的方式记录。教师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过程评价,教师对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和期待,与其说是“评”故事,不如说是“品味”和“理解”儿童的过程,如表5所示。

表5 融合故事观察评价表

表5如实展现了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情况,也体现了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理解程度、关注程度及教师的评价素养。评价能力虽有层次差异,但教师若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心分析儿童、用专业的态度解读儿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儿童,就有利于融合之家真正拥有人性情调。虽然评价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评价是了解儿童和展开教育活动的重要渠道。每一位成员都应用心品评、用情融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营造充满关怀的融合之家。

三、结语

儿童需要有安全感,需要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需要真正感受到被爱、被需要,感受到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在乎。[3]融合之家是幼儿园普特融合教育充满爱意、融情共度的蓝图构想,是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获得尊重,享受公平教育的理想场所。在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融合之家会随之建立起来。

猜你喜欢
普特融合幼儿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严肃”的“戏仿”——从《普特迈瑟故事集》看辛西娅·奥兹克的“礼拜式”叙事
我爱幼儿园
探索小日历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推力、模式、困境与目标:阿普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