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2022-04-01 01:46袁晓琳
教育观察 2022年9期
关键词:归属感效能差异

袁晓琳

(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作为一个日渐得到全社会重视的群体,留守儿童在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界定,具体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外出、外出时间超过半年、一般在1—19岁。[1-3]以往研究发现,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父母对留守子女教育不足,隔代教育及监护教育不到位、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存在很多问题,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较少。1977年,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界定,它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个人行动控制的知觉或信念。[4]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越是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得越积极、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其学习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管理过程,能帮助教师较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4]学校归属感是一种儿童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情感,它在教育中最直接的作用结果反映在学业活动上。以往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具有极高的相关性。因此,探究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完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指导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抽取海口、天津、福州三地六所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020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留守儿童有效问卷525份。其中,男生258名,女生267名;小学生77名,初中生245名,高中生203名;父亲外出务工的学生361名,母亲外出务工的学生44名,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120名。平均年龄14.57岁。

(二)工具

第一,采用王才康等人根据 Schwarzer等人的成果修订的儿童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该量表共1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4。计分方式从“完全不正确”至“完全正确”1—4级评分。第二,采用Goodenow于1993年编制[6],Cheung等人于2003修订的儿童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7],该量表共18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计分方式从“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1—6级评分,分值越高,学校归属感越强。

(三)施测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主试由受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按照统一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施测,并向被试保证问卷资料绝对保密,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问卷当场收回。

(四)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均值(M)和标准差(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状况

为了解性别、年级、类型三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对三因素进行2(性别)×3(年级)×3(类型)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年级与类型,性别与类型,性别、年级与类型的交互作用皆不显著,但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表1)。进一步事后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小学、初中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但是都显著低于高中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小学与高中对比为t=8.56,p<0.05;初中和高中对比为t=8.30,p<0.05),表明高中留守儿童更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外出务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母亲外出务工(t=3.36,p<0.05)、父母双方外出务工(t=3.68,p<0.05)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小学和初中的男女留守儿童在其自我效能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进入高中,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且男女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

表1 不同性别、年级、类型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表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年级上的比较

图1 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在年级、性别上的交互作用

(二)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状况

在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上,性别和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年级、年级×类型、性别×类型、性别×年级×类型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但年级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事后检验结果发现:初中与高中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差异不显著,但是都显著低于小学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初中t=4.01,p<0.05;高中t=3.60,p<0.05),表明处在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其学校归属感最高,到初中阶段则有下降趋势。然而,初中和高中的男女留守儿童在其学校归属感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性别、年级、类型的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差异分析

(三)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

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7,p<0.05)。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自我效能感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作用,以学校归属感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得标准回归方程为:学校归属感=-26.855+28.571X自我效能感。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2.92,p<0.05,表明回归水平较为显著,即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存在关联。与此同时,回归分析得出校正后的测定系数为0.169,说明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归属感变化的16.9%有关。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明显不同,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母亲外出务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原因在于,相较父亲,母亲会针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心态给予更多的外部强化甚至给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暗示。当孩子需要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时,母亲适时地在过程中给予孩子奖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励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间接地加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虽然父亲也会有一样的举动,但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往往比男性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而这一使命使得大部分母亲愿意并且习惯用耐心与关怀面对孩子的需要。因此,当孩子达到目标时,母亲更容易利用感情线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肯定,培养孩子的自我强化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父母皆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低于其他对照组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

研究发现,不同年级间,尤其是小学留守儿童的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初中与高中的留守儿童,原因可能在于小学留守儿童的身心不成熟,使得幼儿期的依恋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小学至初中的过渡阶段,而学校归属感也与他们的依恋心理有关。[8-10]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儿童将对父母的依恋和注意力转移到学校及朋友上,加之升入小学造成的环境变化也会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独立提出挑战。事实上,小学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上与其他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由于其将学校视作第二个家,对学校具有很强依赖感,因此更容易形成较强的学校归属感。反观初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由于思想较独立,且正值青春叛逆期,容易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被束缚感,间接降低了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喜爱感,其学校归属感自然会下降。同时,参考前人的研究可见,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讲,许多留守儿童在教师面前容易变得紧张、忧虑、焦躁和不安,一般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加之留守儿童内心较其他儿童又更加敏感、细腻,这些都有可能是其学校归属感偏低的原因。[11-12]

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校归属感有显著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为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这部分人群更愿意面对困难与挑战,因此对待学习和生活往往会呈现出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容易在战胜来自校园生活的困难与挑战后取得成就感,并在由成就感带来的满足感的影响下形成更高的学校归属感。从进入学校这一环境开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开始不断发展,到了高中阶段便逐渐稳定。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效果会更明显,通过改善外界环境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也会相应提升。可见,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学生对其学校在思想上的认同程度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应做好本职工作,塑造独特的、受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促进留守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发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归属感效能差异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相似与差异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找句子差异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