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2022-03-04 19:17高佳葆
教育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课程

高佳葆

(大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探索和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的创设,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不仅要提升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度,还应将其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这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的提升都极具现实意义,同时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效用。

一、开设就业创业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存在明显的就业创业教育问题,教师若继续沿用传统的模式,教授老旧的教学内容,采用落后的教学手段,没有将教学和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紧密相连,必然会导致教导的人才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合,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新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面对诸多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一)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鼓励其积极开设就业创业课程。目前,大多高校都已开设此课程,该课程的专业性相对较强,且极具实践特性,因而要真正落实好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整体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能够肩负起此重任的教师,应是专业能力过硬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都不够丰富,实践经验较为匮乏,要落实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比较困难,教学效果无法保证。[1]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几乎都以技能培训为主,为满足某些规定而开展教育工作,教师并未真正深入认知就业创业课程,导致课程的有效性受到制约。[2]

(二)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目前,就业创业课程主要采取大班授课的模式,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课堂互动,大多照本宣科,未能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问题。[3]学生自身也不够重视该门课程,对课程的认知存在错误,导致上课时敷衍了事,只为拿到学分,并未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这种教与学的状态,和该门课程的设定初衷并不相符,对合格接班人的培养无法起到应有效用,和学生个人的成长需求不匹配。因此,高校必须根据用人需求的变化,探索和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使其作用真正充分发挥出来。

(三)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目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灌输讲授,缺乏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师生大多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课程的重要性也难以得到体现。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思考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提供指导,为立德树人目标的贯彻指明方向。对高校的就业创业课程,该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全程贯穿“大思政课”理念

思政教育对高校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创业就业教育应该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视价值引领,基于“三全育人”理论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3]只有高校注重思想引领,学生才能对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命运间的关系有清晰认知,并将两者进行紧密结合,进而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型教学方式,围绕自主学习,采取案例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自行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启发,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将其贯穿课堂始终。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就业创业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发展目标,并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进而真正发挥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二)就业创业课程设计全面贯穿“三全育人”理念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大提升。民办应用型高校若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应在教学方式上适度转变,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整合各项教育资源,将教学资源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课程规划,转变课堂教育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时代发展的现状以及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将讲授类、实践类的课程以及求职大赛活动纳入就业创业体系中,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三)就业创业课程教育全面贯穿“三方满意”理念

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模式了解学生的看法,问卷发放对象可包含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已毕业的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可作为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善的依据,同时再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性,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课程改革方案。做好合理规划,确保所构建的体系是高校、学生及其家庭、企业“三方满意”的,能够真正发挥实效。课堂应从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协作,给提供学生更为全面、优质的创业与就业指导,让其步入社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总的来说,构建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凸显校园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并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问题是相对较多的,应基于“三全教育”理念,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教育问题,探索构建切实符合学生需求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具体的体系构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落实“全员育人”的路径

全员育人指的是拓宽教育主体的范围,让所有教职工都加入育人工作中。所有高校人员都必须强化自身的育人意识,并全面落实好育人工作。

1.提高就业创业教师的综合实力

为使就业创业课程教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必须落实课程设计工作。教师应将自己的专业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行科学分工,落实好备课工作,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能够接受更为专业、全面的指导。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高校应实现老、中、青教师的合理结合,组建一支少而精的专职教师队伍,发挥老教师的帮带效用,鼓励其为年轻教师提供有效指引,使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教师集体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并分析引进新教学内容与模式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此外,高校还应为教师提供校外培训与实践的机会,借助外部力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

高校应注重发挥全校教职工的作用,尤其重视专业课教师可发挥的效用,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就业创业教育工作。[3]专业课教师可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发展差异、人才需求信息等引入课堂,为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同时,高校也应采用产教融合的模式,使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到企业中实践,真切感受企业环境,学习企业业务,借助“产教”来达成育人的目标。为加强对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指导,使学生的创业项目有更多的展示舞台,进而有机会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大连财经学院还专门建设路演厅与报告厅,给学生提供项目展示平台,让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够真正走向市场,将创业孵化基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3.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堂传授经验

高校可针对就业创业教育设立专项经费,邀请行业专家、成功校友等进入课堂,分享创业经验,讲述劳动力市场真实的人才需求与标准,让学生对市场整体的状况以及未来所从事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更清晰的了解,进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可邀请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年轻教师可从专家讲座中学习新教学方法,吸收新教学理念,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可有效丰富其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4]

(二)落实“全程育人”的路径

全程育人指的是在教育的每一环节,高校对教师与学生的成长都应给予高度关注,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创业课程具体的时间安排,应结合学校整体的教学安排以及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优化。

1.第二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

在大一的第二学期设置“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的,新生入学通常在第二学期才会真正接触专业知识,这种安排相比于第一学期就学习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吸收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

2.第三学期安排创业基础课

创业课程的安排,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在大二的第一学期设置“创业基础”课程,对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较为有利,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安排学生在此阶段学习创业本质、创业常见问题、创业企业特征等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与双创思维,促使学生具备科学、人文、政治、创新等素养,并形成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使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第四至第六学期,鼓励学生学习创业类选修课程,此为“必选课”,需至少修满2学分方可毕业。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就业与创业大赛,并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

3.第六学期安排就业指导课

每个学期,高校都可以根据学生的特征,安排相对应的创业与就业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促进教学成果的深化,为就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很多毕业生求职失败,是因为选择盲目或者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解决这些学生的“痛点”问题,高校可以在大三的第二学期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展模拟面试大赛、优质企业宣讲等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实习,为学生今后的求职提供有效帮助。“实践+实习”模式的落实,使学生社会经验欠缺的问题得以改善,还可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延伸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就业、优质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落实“全方位育人”的路径

坚守第一课堂,活跃校内第二课堂,延伸校外第三课堂,开展各种各样的配套活动,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性开展就业与创业活动,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在于构建立体化的育人格局,连通多条育人途径。将线上线下教育融合起来,将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1.落实“合作项目驱动”的路径

高校可要求任课教师围绕某一项目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并完成具体项目达成教学目标。就业创业课程围绕素质与能力划分具体的模块,主要特点一是学生主体、二是任务驱动、三是项目载体,在教育全过程贯穿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促使项目落实的过程中,学生的钻研、检索、写作等能力都可得到有效培养,同时其实践动手、风险抵御、组织协作等能力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就业创业意识也可得到强化。此外,校企之间要加强合作,促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更好地衔接。可为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拓宽个人的视野。加之高校和企业也可针对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制订培养策略,可进一步确保培养的人才是企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进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2.落实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路径

高校可不断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促进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成学生。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有较大的差异,其优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与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将当下非常热门的翻转课堂引入就业创业课程中。翻转课堂旨在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融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成效。现阶段,任课教师主要是通过设立课堂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此期间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而并非单一地传授知识。将传统课堂中的先教后学翻转成先学后教,不再仅注重学习效果,而是更重视学习过程。和传统课堂不同的是,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并非教师的教授,课堂互动在翻转课堂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这种全新的模式,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3.落实“互联网+案例”的路径

互联网具有实时性、高效性的特征,就业创业相关教学案例可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教师在课前可针对教学内容开展大量调研工作,引入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基于案例,开展课堂综合设计工作。通过对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有利于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创业动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就业创业思维。与此同时,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优秀创业者的典型案例,可以让学生得到启发,并自行总结成功应具备的技能与素质。

4.落实“三方满意的考核与反馈”的路径

就业创业课程和传统专业课程在考核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一般不具有固定答案,为确保公平客观必须制订专门的考核标准。构建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未来更好地投入工作中。思维和能力的考核本就没有标准,因此,就业创业教育的评价应将重心放在过程评价并非结果评价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笔记详略、参赛状况等应进行重点考查。此外,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注重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实现相互启发、共同进步[5],让学生更富有激情地学习,强化教师的幸福感,并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传统封闭课堂的弊端,可通过高校、学生及其家庭、企业三方的努力进行改善,使其转化成开放课堂,让学生享受更为全面、优质的就业创业指导,为未来的就业做好铺垫。通过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就业、创新创业指导等知识结合起来,用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构建的体系令“三方满意”。

四、结语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新时代下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知识也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高校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落实就业创业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及第三课堂的作用,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就业创业课程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