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懿
(长春师范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慕课与线下课程融合成为热点问题,并将成为教育教学的常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意见》还指出,要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课程思政[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3]。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进行慕课与线下课程的融合具有非常现实且重要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4]3;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4]4;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4]23;鼓励学生结合英语学习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发展战略[4]34。
因此,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课程设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等实现课堂翻转,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改进和拓展教学内容[4]24。
“英语词源探秘”是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语词汇学慕课。它以汉字和英语词汇的“说文解字”为切入点,从历时视角挖掘词汇演化理据,解释词汇构成、词义演变、一词多义、一词多性等现象产生的动态机制,揭示英语词汇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系统集中地为非英语专业学习英语词汇搭建完整知识图谱。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共一学期,为公共选修课,32学时,2学分。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记忆、使用单词的科学方法,培养其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树立正确的词汇与文化学习辩证观、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和比较观,增强世界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善于审辨思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门词汇慕课的开设,解决了大学英语课程词汇教学费时多、见效差的问题。将其与大学英语课程融合是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完善和优化,而课程思政是二者融合的突破点、切入点和旨归所在。
将词汇慕课“英语词源探秘”中的历史文化部分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素材,“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部分用来学习词汇、分析语篇,为课程思政作铺垫。依据逆向设计原则,形成教学目标,构建评价方案,立足课程思政,融合慕课与线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总结教学反馈(因篇幅有限,本文省略评价方案部分,另撰文表述)。
价值目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了解中西方文化中“dream”的含义和相关历史事件,展示现代中国国情社情,审辨思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英文中表示情绪和心理的词汇,尤其是形容词和副词,并使用形容词或副词展示情感;学会运用推测(Predicting)方法分析语篇。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某一观点,并给出理由。
1.慕课材料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慕课部分选取“英语词源探秘”第二章“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导学”和第四章第一大节第四小节“梦想的自由”以及第五章第二大节“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导学”主要内容有三:第一,介绍“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的含义及其优点。第二,以汉字偏旁部首的来源、与汉字含义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并证明英语中词根与词源之间的关系、词根语义的特点,重点讲解词根语义与词汇语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词根和汉字偏旁部首之间的相同之处,学生能够联系母语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该记忆法中比较生僻的概念。第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结构的内部规律,在之后的课程里进行深度学习,在第三节对词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扩展。这些内容能够从理论上为学生分析语篇关键词的结构提供必要的前期准备和指引。
“梦想的自由”讲解的是词根“-liber-”和它的同根词族。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词根“-liber-”的词源,讲述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和他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这个历史事件。这也是本节慕课的课程思政切入点。
“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是“英语词源探秘”的最后一节,阐释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用“中国梦”的英译从China dream转变为Chinese dream这个例子说明如何通过词汇的词源来正确理解词汇的文化意义。“中国梦”的英译变迁不仅是知识内容,而且是本节慕课的课程思政切入点。它同时可以作为线下课程的课程思政切入点。
2.线下材料分析
线下材料选取《新标准大学英语》第2版综合教程B1U3课文B“My dream comes true”(《梦想成真》)。这是一篇自传体文章,内容是英国著名黑人女运动员丹尼斯·刘易斯(Denise Lewis)讲述自己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的比赛经历。在这届奥运会中,刘易斯为英国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女子七项全能金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语言层面上,作者善于使用生动、鲜活、准确的词汇,有大量描写情绪和心理的词汇。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对理解整篇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将非常有帮助。在结构层面上,这篇文章是一篇自传体裁的记叙文,在矛盾选择、发展、激化、冲突高潮及激化的选择方面堪称教科书般的经典,适合大学一年级学生对记叙文中情节的理解。在文化层面上,西方历史文化中有各种各样的“梦”。了解“梦”的含义,有助于了解西方文化和历史,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1963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鼓励人们非暴力争取自由平等;而“American Dream”(美国梦)之所以让很多人向往,是因为它鼓吹“每个牧童都可以当总统”。在价值层面上,课文中的主人公刘易斯通过不懈努力,凭借顽强的意志获得了悉尼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金牌,不仅实现了她自己的梦想,而且实现了全英国人民的梦想。
3.慕课与线下材料的融合
经过认真梳理和重构,慕课内容和线下材料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融合。第一,从“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导学”中得知,词根是英语词汇发展的产物,是西方文明中先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与词源有密切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学习词根可以帮助学生寻踪词汇的来龙去脉,发掘词汇的内在规律,拓展词汇的灵活运用,解码词汇的学习策略。第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和课堂教学材料“My dream comes true”都是在谈论“dream”。马丁·路德·金的“dream”是通过民权法案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40年后,同为黑人的丹尼斯·刘易斯能够为了自己的“dream”在运动场上拼搏,他们都有自己伟大的梦想。因此,《梦想的自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也可以作为文化扩展,为课程思政作铺垫。用动态思维导图讲解以“-liber-”为词根的同根词族,可以为学生自行绘制本文关键词的思维导图提供指导和范本。第三,通过讲解“中国梦”的英译变迁引入“Chinese Dream”(中国梦)。“中国梦”关注的主体也是中国人,只要每个中国人民不懈努力,拼命求幸福,“中国梦”一定能会实现。
线下教学活动分为课堂教学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后教学活动。
1.课堂教学前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前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慕课、阅读线下材料、使用网络英语词源词典查阅英语词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用法,并能够使用该方法合理分析词汇;能够使用网络英语词源词典查阅本课新词,弄清单词词源、词根、词义并讲解学习成果。
2.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
活动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观看“梦想的自由”并回答教师的四个问题。(1)What is Martin Luther King’s dream?(2)What is Denise Lewis’dream?(3)Why do they have such dreams?(4)What can make their dreams come true? 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是不断争取自由进行斗争的历史。只有不断斗争,才能获得自由;只有不断斗争,才能实现梦想。这就是本节课的课程思政要点。
活动二是小组合作演示课文关键词思维导图并讲解,思考并讲解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是为了检验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的掌握情况。
活动三是教师讲解“关键词推测(predicting)主要内容法”指导学生语篇分析,利用对课文关键词词源和语义的深入了解,思考关键词在语篇中的意义,推测主人公刘易斯的情感变化和事件情节发展。活动形式为教师主讲,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导图,教师入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词汇在篇章中的作用,掌握predicting,逐步体会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全英国人民梦想的情感变化。
活动四是观看“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并小组讨论三个问题:Why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中国梦”changed from “China dream” to “Chinese dream” ? What is “Chinese Dream”? What and who can make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通过深挖教学内容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梦想,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只要我们不懈奋斗,“中国梦”必然会实现。
3.课堂教学后教学活动
设计开放式问题。活动主题:China’s anti-COVID-19 war has won an unprecedented victory.Some foreign media believe that this is achiev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spired by the Chinese dream, but some foreign media do everything to slander China.If you are a spokesman for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how would you respond to this?(中国的抗疫战争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有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梦”鼓舞之下取得的胜利,但有的外国媒体却百般诋毁中国。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将对此事如何回应?)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上述活动主题录制不超过3分钟的小品短视频并提交,形式不限,可以是访谈、情景剧、配音等。要求组员全体出镜,每人至少3句英文台词,台词中包含至少1个本文新词。通过口头表达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国情社情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词汇的灵活运用情况,学生用各种形式对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全球疫情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全英文表达,语言流畅清晰,视频画面稳定优质,用到confident, victorious, determined, stamina等本文新词。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程思政深入人心。
1.教学总结
慕课“英语词源探秘”从线下课程“大学英语”而来,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它“回到”大学英语中去。
本案例就是基于课程思政将慕课“英语词源探秘”与“大学英语”线下教学融合的一次尝试。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英语词源探秘”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整合。融合之处有三:第一,将慕课中教授的“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应用到词汇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该方法分析、理解、记忆词汇,建立语篇分析的基础。第二,利用该方法分析文章关键词,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语篇分析中,推测文章主要内容、文章主旨、情节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等。为课程思政作铺垫。第三,利用慕课中的文化、历史内容为课程思政抛砖引玉,避免说教、乏味、与知识脱节等倾向。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主学习慕课,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以两种方式得到了检验,一是展示并阐释学习成果,接受教师和同伴质疑;二是把自主学习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应用到继续学习中,解决新问题。
整个教学秉承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理念,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任务,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教学设计完整,环环相扣,有质疑、有思考、有互动,课堂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2.教学反思
(1)价值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dream”的含义和相关历史事件。教材内容是著名黑人女运动员刘易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奥运赛场上夺冠。因此在课程思政切入点上,选择人类发展离不开奋斗,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在教学材料上,选择“英语词源探秘”中“梦想的自由”和“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中的内容。但是,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是唯一的。以本课为例,除了“I have a dream”和“中国梦”之外,我们也可以把“奥运精神”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运动健儿,了解他们的体育精神和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激励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材料可以选择“英语词源探秘”第3.3.7节“先知与后觉”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作为文化知识讲授和课程思政的导入。普罗米修斯甘愿受苦也要为人类取来火种,为了纪念这位顽强不屈的神祇,才有了奥运圣火的点燃和传递。
(2)知识目标
“英语词源词根词缀连锁记忆法”是“英语词源探秘”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理解不够深入,流于表面。尤其是利用该记忆法分析关键词后,对如何使用分析结果进行篇章分析把握不足。在未来教学中,这是师生需要共同研究的方向。
(3)能力目标
本教学案例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现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容仍围绕课程思政,学生采用predicting进行审辩式思考,自主构建语篇并能口头表达。这证明学生通过学习达成了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