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权
(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市场高质量要求和竞争对手高速度增长,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新常态,成本优势对于航天精工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司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成本管理倾向于从事后向事前、事中前置,成本评价标准要求更加科学合理,成本数据的应用对管理决策的支撑力度逐步加大。
航天精工是传统典型的制造型企业,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生产使用的钛合金、钢材等原辅料价格持续上涨、人员薪酬成本持续上涨、军品免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税费大幅增长等因素,导致公司生产成本的不利因素不断增加,成本管控难度加大。同时,因为生产的产品品种规格繁多,成本链条数据维护工作量大,维护繁琐、难度高,单项产品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导致产品核算的生产成本不能直接作为销售定价报价的依据。航天精工围绕着成本致远的经营方针,积极制定和推动落实成本管控各项举措,依托SAP-ERP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集成与共享优势,搭建好SAP-ERP系统标准成本体系对公司成本管理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标准成本是指通过调查分析、运用技术测定等方法制定的,在有效经营管理条件下所能达到的预期目标成本。作为管理会计工具之一,用以评价和衡量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实际业务中,标准成本是以对自制产成品一定规则建立的比较稳定和客观的成本标准值,以此作为标杆同实际成本对比分析。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
1.2.1 促进企业提升经营基础管理水平
制造企业成本管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领域。通过实施标准成本,促进企业人机料法环各环节有效协同;企业各部门通过对比标准成本,持续改进采购、设计、工艺、生产等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各领域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有效促进公司制度的健全,从而提升公司基础管理水平。
1.2.2 促进企业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水平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控制成本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均需建立相应的成本控制策略,明确相应的组织体系和责任部门,通过科学量化物料各成本要素,持续迭代优化生产制造各环节的消耗量和单位价格,推动企业实现成本的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分析和考核的管控体系,在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精细化管理,促进企业有效管控成本和实现成本目标。
1.2.3 促进企业提升产品报价管理水平
实践中,企业ERP系统成本模块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与标准成本对比,往往存在较大偏差,其中相关材料消耗量和间接费用的分摊为主要原因。由于这种差异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数据的运用,尤其是在产品对外报价时,不宜直接拿报表成本数据作为报价依据。标准成本基于科学的调研与分析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成本数据,可以有效地预估成本,为企业对外产品报价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准成本法更加适用于产品类型单一、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紧固件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时,制定可对标的标准成本、准确地开展成本核算、深入分析的成本差异,是公司有效利用标准成本法的标志,也是体现公司成本管理能力的标志。提高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的科学性,不仅能为“开源”打好数据基础,也能对“节流”产生指导意义。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标准成本=单位标准成本*实际入库数量
=(标准材料耗用量*材料标准单价+生产产品标准工时*标准单位小时费用率)*实际入库数量
=((单件产品材料标准耗用量+调机损耗/经济批量)*材料标准单价+(生产产品准备工时/经济批量+产品单位标准实做工时)*标准单位小时费用率)*实际入库数量
公司结合产品历史批量数据,综合分析设定目前经济批量为1000件
标准单位小时费用率=按上年实际小时费用率确定
实际成本=单位实际成本*实际入库数量=实际材料耗用量*材料实际单价+生产产品实际工时*实际单位小时费用率
2.3.1 耗用材料数量差异原因分析
材料耗用量差异,反映出标准耗用量与实际领用量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耗用量差异产生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数据统计,公司实际领用量均大于标准耗用量,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客户对实验件的数量要求不一,在标准成本制定时,无法预先充分考虑,造成该物料标准耗用量与实际耗用量产生差异。其次,标准耗用量是考虑标准成品率情况下的耗用量,实际数据不一致时会产生差异;第三,公司丝材和棒材材料下料不精确也会造成材料耗用差异。
2.3.2 材料价格差异原因及意义
材料标准价格反映公司理想的材料采购价格,实际价格与标准价格的差异反映公司材料价格变动对公司效益的贡献度,正差异反映公司采购价格大于标准价格,由采购部门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如果由于市场整体价格上涨,无法降低采购价,可以修改材料标准价格。负差异反映公司采购价格小于标准价格,采购部门在价格方面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2.3.3 单位产品工时差异原因及意义
公司标准工时和实做工时单位产品工时差异主要反映公司产品批量对工时的影响,由于公司产品很多工序需要准备工时,当产品实际批量大于经济批量时,分摊的准备工时就少,当产品批量小于经济批量时,产品分摊的准备工时就多,反映了公司实际投入时的批量与经济批量的差异的影响。
当公司存在急件时,一个批次的产品分2个以上人员生产,则准备工时会增加,也会造成单位产品工时差异。
2.3.4 单位小时费用率差异原因及意义
一般原则,公司以上年度全年平均小时费用率,作为标准费率,实际费率与标准费率的差异反映公司当年生产效率是否提升,具体可以从总工时和总费用的情况去分析。
在应用SAP-ERP系统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核算后,公司建立了一套有业务基础的相对有科学根据的目标成本体系,可以发挥出ERP系统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优势,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以成本核算产生的成本差异为抓手,开展成本差异的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动因,有助于公司聚焦成本管控的关键环节,实施成本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对标,更加客观地评价业务绩效,实现公司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公司产品品种多而批量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都需要从四个维度分析,得出结论,SAP目前不能直接反馈分析结果,需将相关数据导入电子表格分析,关键数据不能抓取,分析原因存在困难。
以公司某月产品为例,入库427项产品,偏差率在15%以上的220项,分析原因主要有:
3.2.1 经济批量
在标准成本设置中,公司产品均以1000件作为经济批量,材料定额中调机损耗、工时定额中准备工时,均按照1000件的经济批量进行估算,而实际工作中,因生产组织灵活,产品实际排产数量,普遍存在与标准成本经济批量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与批量相关的准备工时、材料定额标准值与实际值差距较大。
3.2.2 试验件
公司生产的产品中,针对西飞公司、成飞公司、沈飞公司等大客户提出的试验要求,会随着批产产品放量生产一批试验件产品,这些根据客户特殊需求生产的试验件产品会增加该物料的生产成本,但在标准成本制定时,无法预先充分考虑,造成该物料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产生差异,且差异不易消除,影响差异分析。
3.2.3 非标产品
公司一些结构件产品,属于非标产品,新品较多,因为这些产品加工过程机动性大,难以准确预先设定定额工时等标准,导致标准成本出现失真。标准成本法在某些非标准的产品上应用效果不理想。
3.2.4 标准成本的修订及时性不足
标准材料价格方面,现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材料市场价格逐步上涨,材料采购价格变化较大,标准材料单价应结合管理需要及时予以修订,否则会脱离实际,失去对标分析的意义。标准小时费用率方面,公司生产规模增加,成本费用投入变化较大,小时费用率变动较大,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按周期修订标准小时费用率。BOM和工艺路线方面,技术工艺文件修订频次增加,为保持实际与系统一致性,应结合实际及时修订系统数据。由于公司产品品种繁多,数据维修工作量巨大,人为操作出错率高,数据修订不够及时,造成部分标准成本失真。
3.3.1 成本投入不够均衡
公司生产组织灵活,成本费用投入机动性较强,部分成本费用如年终奖等在发生当月集中归集,车间领用辅料等集中过账领出至车间二级库,月度成本投入不够均衡,单月小时费用率差异较大。
3.3.2 分摊的多层迭代差异不易分析
由原材料、半成品等底层物料引发的多层迭代差异,计算过程复杂,底层差异层层上卷分摊至组件产品成本中,成本数据追溯难度大。
由于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数据分解存在困难,要求业务部门进一步分析缺乏有效支撑,造成成本分析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财务部门,现有的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都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对生产环节缺少了解,对差异原因形成的多样性缺少认知,差异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无法锁定关键痛点。例如财务人员仅通过差异金额,总结为材料节约或用料增加,对于技术改进而节约材料、因加工试验件放量投产造成用料增加等管理原因造成的材料差异加大,财务人员往往很难掌握,也不能有效提炼出深层次管理问题。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数据分析工具,提升数据分析时效性和能力。公司可以结合成本管理分析需要,在ERP系统中开发建立相应数据分析表格,优化数据实时获取路径,强化数据的针对性分析,便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其次,确定标准成本设定原则。公司需要建立标准成本的制度,根据公司工艺水平,适时修订公司标准制度,合理设定公司各项标准成本制度原则,制定有利于管理改进的标准成本。如对材料标准价格是否需要设定,还是为了避免多层差异使用实际价格,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合理确定经济批量。公司标准价格中经济批量为1000件,但实际投产中大于1000件,说明公司设定经济批量已不适用公司的生产水平,实践中应由技术部门牵头,根据现有排产情况,按产品类别重新修订SAP-ERP系统经济批量,使经济批量能够与排产实际情况一致,减少因批量问题造成的成本差异。
然后,加强成本管理人员培养,提高全成本管理意识和水平。成本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应该依靠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力量,数据分析的人员应该了解采购、工时安排、社保使用、工艺等生产环节的全部流程,出现差异时,首先能够深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梳理出影响成本差异的因素,判断是否属于成本管控的范围,提炼成本管理问题,再研究制定成本改进措施。同时,公司应加强成本管理队伍,一方面公司要搭建成本保障体系,建立一支由信息、采购、生产、技术、市场、财务、人事等跨部门联合成本管理团队,对系统进行维护,对标准成本执行进行评估,对成本差异对标分析,对成本管理问题进行识别和整改。另一方面应培养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不仅要培养员工成本节约意识,还应该培养员工的成本标准意识,提高标准成本的执行能力。
最后,提高成本核算质量。以预算为牵引,加强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管理力度,能够均衡月度成本费用支出。同时,对于议价能力弱的原材料,采用实际采购价格作为标准成本,而对于有议价能力的原材料,以最低采购价格作为标准成本,在发挥标准成本管控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底层物料引发的多层迭代差异,逐步提高成本核算质量。
综上所述,标准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制造企业更具有应用价值。实施标准成本法作业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成本管控能力水平,还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基础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应用该方法过程中亦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还需结合各自的经营生产要素制定适合自身的标准成本实施规范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迭代调整和优化,以此提高该方法的应用效能,从而充分发挥标准成本法的预期作业,实现企业成本管控目标,促进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