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萍
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菏泽 274300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变中常见且多发的类型,以心前区或胸骨后放射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同时伴随大汗、恶心呕吐等全身性症状,疾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肺栓塞、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即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也会存在各种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来讲,康复护理工作开始越早,越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回归正常工作生活。为此,本研究以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超早期康复护理前后作用进行如下探讨。
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心电监护、遵医用药和饮食指导。予以观察组超早期康复管理,具体措施为:
1
.2
.1
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时,应与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相结合,遵照“循序渐进和由易至难”的原则,适当延长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入院第1天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次日对应为患者按摩肢体,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对患者关节运动情况进行锻炼,自第3天对患者进行洗漱、进食、静坐和坐便器的使用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锻炼,第2周指导患者在椅子上洗漱、饮食,从床边坐位朝着室内和室外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选择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自第3周起,护理人员应协助指导患者洗漱、如厕,恢复良好者,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着上下楼梯;在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有专业人员陪护,以便及时处理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心悸等异常情况;第4周对患者康复锻炼情况进行考核,若患者病情稳定,体力恢复,可协助患者完成出院工作。1
.2
.2
知识宣传 在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说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治措施和日常保健措施,帮助患者理解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认识到尽早开始康复护理可促进疾病好转,使得患者配合度和依从性得以提升;此外,护理人员应不定时抽查患者疾病认知情况,及时为患者指出思维观念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帮助患者形成与自身疾病有关的正确观念。1
.2
.3
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时,应重视护患双方沟通交流工作的开展,对患者心理状态予以足够的关注,分析患者负面情绪主要表现和发生原因,结合患者个人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实施心理疏导工作,减少或消除负面情绪对康复护理工作的影响;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互相分享沟通释放压力的途径与方式,也要努力发挥患者家属的作用,帮助患者获得足够的鼓励、关怀与支持。1
.3
.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参照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判定。SAS:50分以内、50~59分、60~69分和70分以上分别为无焦虑、轻度焦虑、中度焦虑和重度焦虑。SDS:情绪正常、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得分范围分别为<53分、53~62分、63~72分和>72分。患者得分越高,心理状态越差。1
.3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比较两组肺栓塞、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发生率。1
.3
.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患者生活质量以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为判定依据,内容包括物质生活(16~80分)、躯体功能(20~100分)、社会功能(20~100分)和心理功能(20~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
.3
.4
两组满意度比较情况 患者满意度以自制问卷调查法判定,问卷满分为100分,内容分为态度、技巧、安全和水平四项内容,按照得分分为非常满意(91~100分)、基本满意(60~90分)和不满意(0~59分),满意度=1-不满意度。P
>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差异(P
<0.05),见表1。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P
<0.05),见表2。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n(%)〕
P
<0.05),见表3。P
<0.05),见表4。表4 两组满意度比较结果〔n(%)〕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血供异常引起的心肌剧烈而持久的缺血、缺氧症状所致心肌坏死,它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发病基础,使得心肌血氧供需矛盾激化,延长患者心肌血氧供给中断时间,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此外,冠脉血流异常、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粘附性增加同样会增加血供异常。疾病发作前可有心绞痛频繁发作、程度加重和硝酸甘油治疗效果不佳等先兆症状,发病后最先出现胸痛症状,程度甚于心绞痛,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是数天,多在晨起或静息状态下发病。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过程中可有发热、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在起病后数小时到1 w内可有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症状表现,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时,应以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控制梗死范围、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维持心脏功能为原则,结合患者症状表现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恢复心脏灌注。但心肌梗死在影响患者心肌功能的同时,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使得患者情绪性格发生改变,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开展。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以促进患者负面情绪的缓解,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生活和工作。
早期康复护理的开展可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肺栓塞、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有明显的防范作用,推动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早期康复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3~14 d开始,超早期康复护理的运行使得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护理开始时间提前至发病48~72 h内,进一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可行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让患者及其家属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的疾病,尽早开展康复管理工作,可使患者全面认知自身疾病,在疾病护理治疗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护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康复锻炼、知识宣传和心理疏导三个方面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帮助患者从不同方面认识自身疾病,在医疗工作中与护理人员高度配合,使得各项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对并发症有着明显的防范作用;也予以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及时有效的疏导干预,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得患者对康复护理工作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超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学者付红玲在研究中发现,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文中研究成果同样证明了该观点。学者安乘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使得并发症发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文中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0.69%,二者的研究成果存在明显一致性。此外,本文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发现了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开展,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超早期康复护理可使心肌梗死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也可缓解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