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背后的巧思

2022-03-04 11:35王璐娴崔衡王京成
佛山陶瓷 2022年2期
关键词:视觉工艺

王璐娴 崔衡 王京成

摘 要:中国古代的陶瓷器的制作极其繁荣兴盛,但由于“重道轻器”思想的影响,对于古代工匠在工艺上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形式与工艺的辩证关系出发,论述宋代建窑黑釉兔毫茶碗在外在的形式背后隐藏的工匠的巧思。这类茶碗的釉色、花纹、造型等这些视觉可见的形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与使用者需求密切相关,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相关;饮茶方式的变化带来的茶碗形式的变化,工匠在釉色及烧造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包括采用高含铁量的胎体、用高还原气氛烧制、烧制时倾斜放置茶碗等,最终获得了黑釉兔毫茶碗这种最适合“斗茶”的陶瓷器。陶瓷器物的形式与工艺是辩证统一的,现代陶瓷日用器的设计师应将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黑釉兔毫茶碗;工艺;视觉;斗茶

1 前言

现代科技发达,但是对于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陶瓷器仍然无法还原和复制,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研究不够深入,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有很多当时工匠的巧思没有被发现和深入研究,即对于陶瓷器为了达成某些形式而运用的工艺及其背后的思想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造物活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制作经典器物的工匠没有留名,更加没有论著;文字记录也很少,或仅限于简单的记录;对于器物和制作器物的工匠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众人只欣赏陶瓷器的形式美,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的制作工艺。

研究中国古代经典陶瓷器,特别是陶瓷器通过视觉能直观感受的色彩、纹饰、造型等外部形式,重点关注器型背后的制作方法与技术,发现形式背后工艺上的巧思,对于当代陶瓷艺术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形式与工艺上的巧思

2.1 形式与工艺的辩证关系

《易经·系辞》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决定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是无形的“道”。形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决定物质具体形式的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的思想和人类的文化其实都是由各种的物来承载的。人的物质设备:举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方面[1]。但是思想与文化是无形的,需要物化为具体的制造方法与制作工艺,方能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工艺这里是指制作器物的制作方法与技术。不同的材料需要相应的工艺才能展现一定的视觉(外表)形式。工艺是我们想要达到某种形式所运用的手段。形式看似与功能关联更大。可是在我们在实际制作器物时必须运用某些工艺,无论是手工的还是机械的都不能回避这一点。工艺的进步往往带来器物形式的变化。反之,对于某种形式的追求往往也带来工艺的改进。

而在造型艺术方面,吴冠中先生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作为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说不要思想,不要内容,不要意境;我们的思想、内容、意境……是结合在自己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随着形式的诞生而诞生的,也随着形式的被破坏而消失[2]。可见,形式是进行陶瓷日用器设计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分析古代陶瓷日用器的形式,可以看出当时设计与制作者的所思所想。

而以德国建筑家格罗彼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主张把建筑、美术、工艺等按照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强调将技术与艺术、设计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并对世界各国的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陶瓷日用器制作的形式与工艺辩证关系

陶瓷日用器与工艺的关系极其紧密。为了追求美好陶瓷形式,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实现目标,如历代的官窑。有些陶瓷日用器为了达成某种理想的形式而不断改进工艺,如中国的青瓷器就追求“类玉”,这种形式上的追求很长时间内影响着青瓷器的工艺改进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工艺的改进能够造成陶瓷日用器形式上的变化。例如:烧成工艺的不断改进,最终达成了“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3],这“素肌玉骨之象”指的就是瓷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陶瓷日用器的制作中形式與工艺形成了辩证关系,即工艺决定形式,而形式影响工艺。当然瓷器的产生并不仅仅靠烧成工艺的进步,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因素,包括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观念等。正是因为形式与工艺二者的紧密关系,我们常常可以通过陶瓷日用器的形式判断制作所使用的工艺从而判断制作的时期及文化影响程度等。宋代黑釉兔毫茶碗是中国古代陶瓷日用器形式与工艺二者辩证统一的典型案例(图1)。建窑“浪梅”兔毫盏

3 视觉效果决定了宋代黑釉茶碗的兴起

3.1宋代斗茶与建窑黑釉兔毫茶碗所呈现的视觉效果

“斗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饮茶活动,类似现在的日本抹茶,却是一种集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饮茶方式。现在日本的抹茶道最早就源自中国宋代的斗茶。具体的方式是:将茶饼碾磨成粉,把茶粉放置于茶碗中。通过多次沸水的冲调和茶筅的搅打,制成一碗具有丰富泡沫的茶水。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判断茶饼的优劣以及斗茶人的技巧。茶水经过茶筅搅打后出现的乳霜状白色泡沫与茶碗釉料的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视觉美感。当时斗茶最受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窑的黑釉兔毫茶碗。这种茶碗釉色青黑、红黑、褐色,胎土是深灰色、黑色。带有银色、金色的等毛絮状的花纹。在黑色的釉料衬托下,通过白色泡沫的微妙的色彩差别评判茶叶的品质。黑釉茶碗也有利于判断斗茶成败的另一评判标准——咬盏,也就是这些搅打出的白色泡沫在茶盏中挂壁停留的时间长短,时间越长则茶饼的品质越佳[4]。在造型上建窑的黑釉茶碗多是敞口造型,开口较大的碗口非常利于观赏和评判斗茶的茶汤。可见,建窑的黑釉兔毫茶碗在形式上非常适于斗茶。

3.2饮茶方式的变化与黑釉茶碗的兴起

唐代崇尚青色茶盏,为什么到了宋代变为崇尚黑色?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曾经论述过邢窑白瓷茶盏不如越窑青瓷茶盏的三大理由。陆羽提出了“青则益茶”,越窑青瓷较邢窑白瓷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后面陆羽细致的论述了各个窑址的茶碗釉色对茶汤的影响时曾提及“洪州瓷褐,茶色黑”、“不宜茶”[5]。洪州窑的茶碗釉色是褐色的,衬托的茶色变成黑色,不适宜饮茶。而且在古代陶瓷史中也可以看出,黑釉瓷器一般较粗糙,常常供平民使用。可见,唐代时饮茶并不崇尚用黑盏,而到了宋代就开始崇尚用黑釉茶碗了。尤其是宋代斗茶的盛行带来了全国很多窑址都有烧制黑釉茶碗,黑釉瓷器兴盛一时[6]。

这种变化是由于饮茶方式中的一些演变产生的。在廖宝秀所著的《茶韻茶事——故宫茶话》中论述:唐代的饮茶法是煎煮法,是把茶末投于釜中以长匙搅拌均匀后,置于茶碗中。宋代点茶是把团茶(饼茶)碾磨成末,放入茶盏边注汤边以茶匙或者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7]。可见二者间虽然有一定的传承联系,却还是有明显的差别的。尤其是在是否运用茶筅击拂产生泡沫这一点上。唐代的茶,尤其是陆羽所推崇的茶,是一种简单搅拌均匀,不注重茶中泡沫的茶汤。宋代的茶则极其注重茶汤中的泡沫,无论是具有竞技特色的斗茶,还是日常饮用的点茶都是如此。可见:虽然茶碗的颜色变化,唐代和宋代的中国饮茶都通过是否能衬托茶色来选择茶碗的传统是不变的。

4宋代斗茶碗的色彩与工艺

4.1斗茶用黑釉茶碗的釉色

从釉色上看,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和茶学大家蔡襄在《茶录》一书中写道: “茶色白,宜黑盏……”[8]。茶汤的色彩由于浮于表面的泡沫呈现白色,用黑釉茶碗更适宜。然后,他对黑釉茶碗的釉色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建安所造者绀黑”“最为要用”。“绀”即绀色,是蓝色系的雪青色,是偏紫的深蓝色。意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茶碗是偏紫的蓝黑色,最适用于斗茶。也有文献认为“绀”色是红黑色。不过对照宋徽宗所著的茶书《大观茶论》中的“盏色贵青黑”[9]。可见,推崇的茶碗的釉色并不是简单的黑色,而是一种蓝调的黑色。想要烧出青黑的釉色并不容易。在很多文献资料和现存的实物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釉色棕褐色、红黑色的茶碗。显然,棕褐色、红黑色的釉色对于斗茶来说是没有青黑色的釉色好的。对于茶沫的微妙变化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按《大观茶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9]。这里说的就是通过茶碗中白色泡沫的微妙色彩区别来判断茶叶的品质和档次。纯白色、青白色、灰白色、黄白色,都是白色只是有些微妙的差别在青黑的釉色的衬托下才能比较容易分辨。

4.2黑釉茶碗的釉色与烧制工艺

对于影响黑釉颜色上的微妙差别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釉料和胎体中的含铁量、釉层的厚度、陶瓷器烧成的温度和气氛等方面。

青釉和黑釉都是铁元素为着色剂的,釉中含铁量在3%到9%就可以出现褐色到黑色的釉色[6]。一般来说,含铁量越高釉色就越黑。不过釉色还和釉层的厚度有关,同样的釉色,釉层越厚釉色就越深。还有就是如建窑这样胎体中含铁量高达到9%以上的,高温时胎中的部分铁质会熔进釉中,从而影响釉色。建窑的黑釉茶碗釉层很厚,常常积釉在碗底和垂流的釉滴挂在茶碗外壁下腹处。其釉料粘稠,釉层厚处可以到达7-8毫米[4]。对于釉色的色彩偏向,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烧成的温度和气氛。武佩圣在建窑原址发现了黑色釉和灰色釉两种茶碗,皆是无装饰亦无纹理。灰色釉茶碗经过高温再次烧制后呈现黑色[10]。可见,灰色釉茶碗是因为烧制温度过低形成的,只有烧制到较高的温度茶碗的釉色才能呈现黑色。叶喆民老师在《中国陶瓷史》中就曾论述过陶瓷器烧成气氛的问题。他认为:北方窑系就有不少窑址都有生产类似的黑釉兔毫茶盏。例如:定窑的“黑定”“紫定”茶碗。由于他们烧制多使用氧化烧成,所以釉色大多数呈红黑色或者棕褐色[11],无法烧出青黑色。建窑属于普遍能够更好的掌握窑炉烧制气氛的南方窑系,因此能够烧制还原气氛使建窑茶碗呈现青黑的釉色。蔡襄也在《茶录》中说:“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8]”。这里的 “紫”指的是棕褐色。意为:其他窑址出产的黑釉茶碗,要不胎体太薄,要不釉色棕褐色,都比不上建窑的黑釉兔毫茶碗。

如果仅仅从衬托茶色来讲,纯青黑的釉色的茶碗衬托效果应该是更加好的。可是,当时追求的是青黑色釉带兔毫斑的茶碗。这是由于纯黑色的茶碗太过单调无趣,也不够美观。宋人在斗茶时并不仅仅是要在这游戏中欣赏茶汤之美,对于茶碗和其他茶器,点茶的动作、过程等等方面无一不是讲究的。

5 宋代斗茶碗的纹理与工艺

5.1兔毫纹理背后天工与人工的选择

当时,由于斗茶之风的盛行,全国有很多窑址都生产黑釉茶碗。从黑釉中的斑纹上看,其他窑址的黑釉茶盏中较为盛行的有描金、木叶、剪纸花等等。建窑黑釉茶盏有油滴、兔毫、曜变等花纹。不同于其他窑址,建窑的花纹是由于釉料在烧制中,在高温状态下窑变而成,也就是说:花纹是自然形成的。这在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人眼中,“天工”当然要优于“人工”。因此,窑变而成的建窑黑釉茶碗就比其他窑址的黑釉茶碗要好。

5.2兔毫斑中蕴含的感官感受

从现在来看,宋代的黑釉茶碗中最为神秘和稀少的要数曜变茶碗。无论是当时的产量,现在的存世量都是及其稀少的。可是,更受推崇的是产量更多的兔毫天目茶碗。这是由于兔毫茶盏的花纹,也就是兔毫斑更符合当时的审美趣味。《大观茶论》中说“玉毫条达者为上[9]”。“玉毫”是指兔毫盏中的兔毫斑。兔毫斑由于烧成气氛不同又分为金兔毫、银兔毫 [11]。由“玉”字可以推断出:这里特指银兔毫。

兔毫并不是简单的兔毛,是指雄性山野兔后背的毫毛[12]。这是一种极有韧性的毛发常被用来制作叫做“紫毫”的毛笔。“条达”是指兔毫斑要线条纤长、清晰流畅。可见,依照宋徽宗所推崇的兔毫纹的视觉效果应该是:银色纤长纤细的线条状斑纹,线条要清晰流畅能够让人联想到野兔柔软又充满弹性的毫毛。当使用者看到兔毫茶碗就会联想到兔毫的触觉感受。这种感受就是视触觉,虽然没有触摸到兔毫,但是看到兔毫斑就联想起兔毫的触觉感受。

俯视茶碗内壁,可以看到兔毫的走势都是朝向碗心的。这样的线条即具有装饰感,又具有放射状图案的动感(图2)。而且这些线条即直且顺,至碗底又逐渐变细、淡化,能联想到书法的运笔之意[12]。想必在书法大家宋徽宗眼里建窑的黑釉兔毫茶碗是具有其他黑釉茶碗所没有的独特美感的。

5.3兔毫斑形成的工艺

从建窑黑釉茶碗的兔毫斑形成原理来看,它是烧成时釉料窑变自然产生的,具有偶然和不可控性质,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实际上,哪怕是陶瓷物理化学深入研究的现代,复制建窑兔毫茶盏也并不容易。廖宝秀老师曾经对怀仁窑、磁州窑、定窑、耀州窑的酱褐釉、黑釉器进行比较,并且认为:“胎土与釉的厚薄皆为影响窑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定窑的“黑定”“紫定”(酱褐色釉器)茶碗由于胎土细腻洁白,釉层薄。胎体的含铁量低,因此窑变较少[7]。而冯先铭先生也认为,兔毫茶碗的高含铁量胎体在烧制时,胎体中的铁质会熔入釉中。釉中的氣泡将铁质带到釉面,烧到1300度以上的高温时,富含铁质的部分流动成线条,冷却时从中析出结晶,产生清晰的线条。这一观点被大家所接受、证实。这些说起来并不复杂,而实际上这背后还有很多当时工匠的巧思。建窑兔毫茶碗胎体中的铁质含量远超其他瓷器,达到9.24[13]。胎体中特别高的含铁量也是建窑能烧制出兔毫斑的重要因素。根据兔毫茶碗中的FeO(氧化亚铁)含量的数值较北方普通黑釉器和油滴茶碗、酱色釉器的含量高[13]。也就是说兔毫茶碗的烧制时的气氛上还原程度要高于其他黑釉茶碗,这无疑增加了烧制的难度。建窑使用还原焰烧制,釉色青黑,兔毫斑也呈现银白色,也就是银兔毫。前面说过兔毫斑的线条状花纹是由于高温时釉料流动形成的。而釉料在高温中的流动过大在陶瓷器的生产中常常带来粘窑具的风险。为了解决釉料在烧制时流釉粘接窑具和保持釉料流动性这一两难问题。建窑的工匠做了以下工艺上的改进:①在施釉时,茶碗外壁施半釉,茶碗的底足和下腹部无釉。有效的防止釉料流动后粘接窑具。②烧制时倾斜放置茶碗(图3)。普拉玛(美国知名亚洲艺术学者)在福建水吉村的宋代遗留的建窑废墟,发现宋代的陶质垫饼和漏斗状的匣钵并对此进行研究。他发现茶碗被以稍微倾斜的状态放置于匣钵内的垫饼上。并且称赞这种做法为“工匠们多年实践出来的智慧结晶”。他认为:在烧制过程中,垂直放置茶碗会使“厚厚的釉层就会沿着盏(茶碗)外迅速流动”在茶碗外腹部“形成钟乳石般的釉滴”。然后外壁的“釉会流至足部”,发生粘接窑具的情况。倾斜放置茶碗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茶碗“一侧倾角变大,便可减缓流釉速度。”“外侧的釉层还可能只朝一个方向流动,甚至会形成分开的釉滴,即便粘在底部也很容易断开”[10]。

可见,建窑黑釉兔毫茶碗的制作并不简单,并不是如书中所写的窑变花纹能概括的。为了达到期盼的视觉效果(形式),工匠们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巧思。无论是运用高含铁量的胎体,还是运用倾斜烧制的工艺手法。工匠们都在不断的制作和对材料的深入认知中制作出了独特的瓷器精品。

6 对现代陶瓷日用器设计的启示

通过从视觉角度对宋代建窑黑釉兔毫茶碗形式与工艺巧思的研究,可对现代陶瓷日用器设计的带来启示。

首先,设计来源于生活,现在生活就是现在陶瓷日用器的土壤。器物的生产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形式的变化与使用者需求密切相关。由青瓷茶碗到黑釉茶碗,饮茶方式的变化带来了茶碗的变化。一个好的陶瓷日用器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设计师们应该仔细观察人们的生活的变化,顺应变化才能设计出为大众所喜爱的陶瓷日用器。从某种角度看,宋徽宗应该被看做建窑黑釉兔毫茶碗的设计师。他审美品味高,又精于斗茶。因此,从《大观茶论》中可以看出宋徽宗作为使用者,对于茶碗的要求是很细致的。黑色茶碗釉色的色彩偏向都有讲究,强调视觉效果。这些细致的设计都来源于他对斗茶活动的深入研究。

其次,再好的设计都需要工艺支撑。宋徽宗和蔡襄对于斗茶用茶碗有极其细致的喜好和审美偏向,这些对茶碗外在形式的追求也能被认为是设计。为了达到期盼的视觉效果,宋代建窑的工匠们在制作黑釉兔毫茶碗时不断的改进工艺。制作工艺的进步也是一种技术改进。设计预想了器物的形式,为了实现这种形式就必须选择相应的工艺。现在陶瓷日用器的设计师应该加强对工艺的了解和认知,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现代陶瓷日用器的设计应学习宋代建窑黑釉兔毫茶碗的制作工艺中巧思。将技术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实现形式与工艺巧思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英)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吴冠中.内容决定形式?[J].美术,2010(09):41-43.

[3][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

[5][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邱耿钰主编.(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7]廖宝秀.茶韻茶事——故宫茶话[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

[8][宋]蔡襄等著,顧宏义编.茶录(外十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9]陈祖椝,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G].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0]武佩圣,王倩.黑釉之雅:宋代建盏与茶文化[J].美成在久,2018(05):48-61.

[1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2]静清和. 茶与茶器[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视觉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教具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论黄山标识性材料设计的“焦甜香”表达
试论舞蹈与杂技的“跨界”现象
亨利摩尔雕塑的外在视觉意义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W ELDOX900钢焊接工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