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军
摘 要:乡村振兴是包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在内的全面振兴,它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注入了活力。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梳理安阳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优化主体、强化传承客体、拓展载体等途径对症施策,切实解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升
乡村振兴是包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在内的全面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2019年5月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农耕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文化振兴之于乡村振兴的意义等重要时代课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论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肯定了农耕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为我们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路径指引。
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仅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让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以家庭为单位的典型传统农村生产方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部分偏远农村因受到历史、地理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得农民收入十分紧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土地潜在价值也越发凸显。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大中型家庭农场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有了更加稳定的收入。加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农业坐上了“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为农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提高。事实上,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专项资金的扶持,而农村集体经济的日益壮大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缓解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断层的压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实施。该《意见》在人才引进、创业就业指导、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弥补了农村文化人才的不足等问题。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其中也包括农村优秀人才和“文化能人”。另一方面,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代际传承的可能,从而缓解了文化传承主体出现断层和“后继乏人”的压力。
二、安阳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农村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
农村文化是农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价值观、道德情感、风俗习惯等,是农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正剧烈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全国各地的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中青年劳动者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穿梭,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和孩子。在务工大潮中安阳县辛村镇以水电之乡著称,同时也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比如瓦店乡、北郭乡等青壮劳动力外流。这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劳务输出,到现在还在持续中,其中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已经在城市定居。即使没有太多财富积累的农民工,为了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大多数也选择在县城买房子,导致了农村生源的流失,以及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留在城市的青壮劳力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农村,慢慢地失去了对农村的归属感,逐渐脱离了传统农村文化传统体系,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快速流失。
(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边缘化,认同感趋于淡漠
农村最为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民俗艺术文化等,在凝聚人心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农民增强人文情怀、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和上学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美德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使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肥沃土壤趋于干涸。并且由于他们长时间离开农村,对农村优秀传統文化的发展缺乏了解,认同感越来越低,导致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
(三)乡村旅游开发“去理重表、脆而不坚”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持续升温,特别是一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农村,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其中传统的居民建筑既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当地环境、人民智慧的发展见证,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向前推进,部分村干部和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意识欠缺,传统的居民建筑被“涂脂抹粉”“旧村改造”,使得“百村一貌”“千户一色”。加之,旅游开发商在村落的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导致分散的民居建筑逐渐被集中规制的城镇化建筑取代,丧失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从而使农村文化建设“去理重表、脆而不坚”。这些都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优化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1.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做好固本工程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必须充分利用好国民教育,从娃娃抓起,固本培基。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体验馆等。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来,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和热爱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2.加强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发展其主观能动性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薪火相传。一方面要保护现存的各类民间艺人。民间艺人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守护者,虽然农村文化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农村存在的历史极为悠久,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编织工艺、泥塑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会对群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为此,要建立健全民间传统艺术人才保护制度,在人才培养和经济保障上给予政策支持,从而充分发挥文化传承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乡土“文化能人”的培养。政府应积极挖掘、培养打造乡土“文化能人”,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3.强化文化传承者的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因此,创新意识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灵魂和生命,一味地去模仿,不懂得创新,定然没有出路。所以文化传承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做到立足于社会实践、博采众长、相互借鉴,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又要将传承与创新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二)强化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客体
1.注重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
民俗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的重要功能,是助推乡村振兴,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文化基因。例如,民俗文化中诚实友善、乐于助人、和睦团结、相互协作、善事父母、孝亲敬亲等丰富的理论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与今天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作用。要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就需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让历经千年而不衰的优秀民俗文化在农村焕发生机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2.推动红色文化在农村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所蕴含的理想、道德、价值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致的。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追寻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红色足迹的同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讲好红色故事,使农民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农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还可以培养农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人们能够追寻历史、不忘初心、开辟未來,推动红色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3.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等,其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支撑。其中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的特色,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具有农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标志。例如,精湛的技艺、生活习俗等蕴含了农民所特有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精神等,其核心思想“爱国”“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利用并保护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人们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人们感受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
(三)拓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在不断发展,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载体之后,出现了新的传播载体。这些载体的传播具有多向性、个性化与互动性等特征,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机遇。
1.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
微博、微信、QQ、App等现代媒体平台具有受众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已经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新的传播载体推送有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在生活和生产中传递和共享,使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不断升华,并有倾向性地向大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的输入。
2.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的优势
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推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抖音就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之一,通过短视频的发布与观看,抓住人们兴趣爱好的点,并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利用抖音或其他短视频平台,用几分钟的视频就可以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直观感性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对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广泛传播和感染,营造出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3.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和谐相处的安宁家园,利用其优势,寻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的结合点。可以将农村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当中,使人们在农村既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可以细细品味自在悠闲的生活,体验久违的民俗风情。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为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也可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传播载体。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3]金鑫.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18(6):68-75.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