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探析

2022-03-04 23:25李姚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综合考察国际、国内两方面形势后实现了新时期外交的战略性转变。这一转变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不结盟和服务于国家现实利益的全方位外交战略,具有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显著特征。它带给我们的启示: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前提,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善于运用创见性的方法处理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发挥中国外交智慧的影响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战略转变

中图分类号:D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032-05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为中国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观察国际形势、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调整了我国的外交战略。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正确经验,提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型外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保障。自此,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迸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背景及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的转变是在综合分析国内外两方面形势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伴随着时代主题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着重体现在从闭塞到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变化。在继承中融入创新,用创新指导实践是这一时期外交政策最显著的特征。由此延伸而来的外交战略展示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清醒认识和对原有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历史背景

1.国际背景

一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冷战”的大背景下国际冲突不断,地区不稳定因素大幅增加。但饱受战争摧残的各国人民普遍渴求和平,反对战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兴国家普遍寻求发展经济、提高国家地位的愿望为国际形势增添了稳定的因素,为世界和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和谋求稳定发展的时期,国际竞争的重点从以往的军事实力竞争转移到日益激烈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建设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部分新独立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在经历一系列局势变化后转入资本主义阵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巨大挫折,中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形势。这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敦促着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新的外交战略,以适应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2.国内环境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方位的拨乱反正,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的发展道路重新回到了正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经济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状况,百废待兴,种种状况都预示着亟须一次彻底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伴随着科技革命在西方国家的展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等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逐渐拉大。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长期敌视和封锁,被迫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苏交恶使得中国一度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四面树敌显然不利于长期发展,闭塞的外交环境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适应新时期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一个稳定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具体内容

1.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即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一时期国家外交的主要特征是联合苏联对抗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占据了国家外交战略考量中的很大比重。“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我国一度存在着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划分敌友的倾向。”[1]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外交战略,在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过程中一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意识形态因素的全方位外交战略,不再把意识形态因素作为评判外交关系的标准,这是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结论。不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关系,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外交关系,超越了过去一味地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外交战略。这种在实事求是思想引导下形成的新型外交路线,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发展开辟了新思路,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过去受局限的中国共产党外交模式,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开放发展。

2.独立自主前提下的不结盟外交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指导实践,坚定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针对二十世纪中期苏联的霸权主义倾向,中国共产党开始寻找新的对策来处理双方间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结盟外交战略。中苏交恶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惧苏联的威胁,始终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吸取经验教训,反对外国干涉,深入践行不结盟政策,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主”。对外,主张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屈服于任何霸权势力的干涉;对内,坚持维护国家主权、真正做到“自己国家的事自己解决”,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按照事情自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在对待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的独立与自主,同时广泛吸收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这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极具针对性的外交战略,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不再以过去的“盟友”关系来区分敌我,坚定地维护中国作为一支崛起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國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极具战略意义新型外交战略的优越性。

3.服务于国家战略利益的现实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这种外交战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形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对外交往中着重考虑的因素。把国家利益这个现实性的因素着重考虑到外交战略中的举措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外交战略的实际性体现在了“一切内政与外交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上。“当一个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或遭受外来侵略时,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就直接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在和平时期,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为国家所要实现的首要利益目标。”[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伟大又漫长的进程,需要一个能够长期支撑它发展的稳固体系,一方面,需要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团结环境,另一方面,外部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关系也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利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通过考察国际形势和总结国内经验提出的极具现实意义的国家利益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核心观念,也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外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型外交战略顺应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尽心尽力谋发展的愿望,反映了时代主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总结外交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双重提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往的外交战略中核心内容的继承性;在总结新的形势下提出新观念的创新性;坚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理论的科学性。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体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的显著特征。

(一)继承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是在继承中逐步形成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对外关系时遵循的基本准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独立指的是坚决维护民族独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受他人支配;自主指的是本国的事应由本国人自己解决,反对外来干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根据旧中国久经磨难的对外交往经历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极具针对性的外交战略,旨在使新中国外交会呈现完全不同于晚清政府丧权辱国外交、北洋政府卖国外交、南京政府妥协外交的一种新型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对外交往遵循的根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在坚定维护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根据时代的特征赋予独立自主方针的时代价值,体现了外交战略的继承性的特点。

(二)创新性

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战略的发展包含着对独立自主的继承也包含着顺应时势的创新。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种种改变。如果说改革开放决策是顺应时势的创新,那么外交战略的创新性转变则是一系列重大决策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闭塞的环境而言,这一时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是创新的体现。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战略,拓宽了以往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住的外交空间,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在国际上发挥作用,不再以意识形态来划分敌我关系,只按照事情发展的是非曲直来判断正确与否,为国内建设争取更稳定和平的环境。创新性一方面体现在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不再走传统的僵化道路,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灵活地、自主地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优势,拥抱新事物,使用新策略。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的创新性转变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科学性

科学性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战略转变时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必须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真理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是真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味坚持不合时宜的、已经落后的战略,只会让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只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主动出击,才能抓住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抓住了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中关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结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国当时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具体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也推动着改革开放战略内容的不断创新。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了由科学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才会获得成功。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的启示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外交战略的转变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后来不同时期实行的具体外交战略的蓝本。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发展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战略愈加成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入探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转变带来的启示,主要有:

(一)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前提

国际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外交战略也要顺理成章地做出相应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提出了适应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三大外交战略,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运动,我国顺应形势,抓住机会,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世界广大被压迫民族的心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的外交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冲突加剧,中国共产党沉着冷静,谨慎应对,在中美关系上寻找突破口,促成了中美建交,稳定渡过了对中国而言极为危险的国际环境。外交思想本身就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国家利益,不断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内涵,平稳地向新型外交战略过渡,积极调动一切因素为国内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事实证明,科学判斷形势、顺应历史潮流是我国制定外交战略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战略的出发点

外交战略的制定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应当服务于内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国家战略思想就是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最重要的体现。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主题已经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就此和平,科技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只有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综合国力,尽可能地争取和平,才能增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力量。世界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更应该用冷静沉着的态度来制定战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国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稳定发展,着重为国内经济建设发展谋求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同世界其他国家都发展友好的外交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此后,中国共产党都是在综合考虑国内情况的前提下,把外交战略当作促进国家发展的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外交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旧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稳步向前发展。

(三)善于运用创见性的方法处理国际争端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战略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很多创见性的外交方法,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1982年邓小平会见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代表团时就提出了具有实践特色的“互相让步、暂且搁置、促进共同发展”的观点,他明确指出:“我们和好多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双方相互让步……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4]这种集实际考量与创新思维于一体的新理念是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战略的雏形。它旨在国与国之间发生地方主权争议时,可以选择暂且搁置的方法,双方共同开发,共同发展。这一观念首次被应用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日双方采取了共同开发的主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两国关系,也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国力尚不强大的前提下,这种方案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既不爆发冲突,双方又能在稳定和平的基础上共同发展。这深刻体现了邓小平对国际形势走向的准确判断,坚定发展和平外交,同各国搞好关系,用和平的外部发展为国内的建设提供稳定的支撑。在对待党际关系上,邓小平也明确指出,要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各兄弟党之间的关系。“各国党的国内方针、路线是对还是错,应该由本国党和本国人民去判断……不能由别的党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5]坚持在独立自主原则的指导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互不干涉地處理好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时代背景、国际形势的前提下提出了有益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外交战略,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蓝本和借鉴经验。

综观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方面繁荣发展的背后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一致努力的成果。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战略的转变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领域不断成熟的标志,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举措。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将继承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外交战略的优秀成果,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发挥中国外交智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毅弘.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

[2]孙建社.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1).

[3]刘海燕.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姚(1998—),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红军长征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确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做到“少教多学”
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