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茜 杨莉
关键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实践育人
当前,社会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的两项核心竞争力。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科技创新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当代大学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提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理念、二个目标、三方合力、四个延伸、五项工程)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一、“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价值意义
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当今世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宝贵的人才资源,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希望在青年,在于青年一代中涌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将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既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把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技创新应该从社会实践中来,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要全方位地结合起来,创新成果必然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滋养,社会也提出它的要求,再产生出科学新事物。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之基,筑实践之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与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的活动。社会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创新需求,是科技创新不竭的动力。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学生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用科技引领未来,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解决,创新成果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必将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二、“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模式
(一)一个育人理念
本文提出以“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为中心的实践育人理念,打通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之间的交流对接壁垒,引导学生带着理论知识中发现的问题去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将问题升华为科技创新项目,进而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在科技竞赛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达到反哺教育教学的效果。
实践过程中形成以“重理念、敢创新、强实践”为核心特色的育人模式。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并行的实践育人理念不仅能够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弥补技术流失的缺口,更可以加深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淀。通过这种实践育人理念,坚持和践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
(二)二个育人目标
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并行机制运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立足新时代,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设立人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两个主要育人目标,着力改变学生局限于課堂学习、缺乏真实社会体验,知识无法有效转化的状况,并充分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一是人才价值塑造:采用实践育人的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成长为综合能力突出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时代青年。二是个人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科研导师的作用,学生从所学专业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三方育人合力
“三方合力”即学院成立实践育人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统筹相关资源配置、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制定,协同推进各项实践活动的落实。
一是学院领导负责联系当地政府,确认团队社会实践基地,为团队提供融合资源的保障。二是专业课教师带领及学生技术骨干负责解决实践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问题,为团队提供技术的保障。三是辅导员负责联系当地企业、媒体,确保社会实践的广泛宣传,把握调研的发展方向,为团队提供方向保障。此模式能够为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为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人力保证、良好的资源调配和科学的实验指导。
(四)四个项目选题
坚持实践育人的成果导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从竞赛、课题、理论、兴趣四个方向出发,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真实的一手数据和社会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增加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
一是科技创新竞赛项目,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开展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对接调研、应用实践;二是导师科研课题项目,依托学院专业课教师科研课题,提升调研数据和成果应用的科学性,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三是课堂实践问题项目,围绕第一课堂设计实验等实践课程,探寻实验项目的可行性、可研究性;四是学生兴趣领域项目,聚焦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遵循科技前沿规律选拔优秀项目,为其提供实践资源支持。
踏出象牙塔,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回到校园中,深入项目研究,将其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在踏实有力的脚步下实践、创新相得益彰。
(五)五项实践成果
团队将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社会需求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完成“五个一”实践成果,即完成一项研究报告,发表一篇论文,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参加一次竞赛,取得一项专利。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根据调研所获得真实数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探索的解决方案撰写调研报告;调研结束,总结调研经验、路演展示调研成果,从实际调研结果出发,用专业知识继续完善项目成果,促使项目落地,形成科研立项。随后可从理论和实践人手,螺旋式完善项目,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寻找和同类项目的差距和方向,再次迭代优化项目,形成科研论文或专利成果。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团队成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过程
(一)团队组建
团队组建根据“按需设项,依才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动员所有团支部,做到学生人人知晓、个个主动参与,每个团队涵盖技术骨干、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发挥各自优势,坚持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注重实效,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出发点,以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当下社会基层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为根本任务,发挥专业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青年学子的价值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要结合专业的特色,紧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步伐。以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为例,通过社会实践获取一手数据,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阐明社会基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思考作为大学生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其中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所思所想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与发展同频共振,增长知识本领,锻炼品德意志,凸显社会实践的本质内涵。
(1)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打造社会实践品牌。充分利用政府、企业、专业教师、媒体等资源,使社会实践向活动的社会化、内容的专业化、制度的规范化、组织的科学化方向发展。
(2)打造优秀学生团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前沿,加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融合多方资源力量,强化实践社会影响。实践活动科学、有效、顺利的开展,需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重视和支持的工作,如政府、媒体、企业、协会等各方资源,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实践活动,使其更加社会化、科学化、专业化,扩大活动影响力。
(三)活动效果
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践中逐梦想,在实践中勇创新,在实践中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心体悟,强化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成才意识,做到真真正正“实”起来。立项调查、项目上报、组团培训、实地调研,结合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长,摆正实践态度,提升实践热情,研究解决方案,有方向、有计划、有目标,才能不断提升社会实践的“含金量”。
1.实践中思政教育落到实处,社会认可度较高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思政育人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目标。在开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深入认识、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真正做到从项目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以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为例,实践团队成员们不仅将项目与社会实际问题进行了结合,还通过QQ空间、朋友圈、微博等形式记录发布了实践过程中的真、善、美的实践故事,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号召广大同学成为网络阵地的“正能量青年”。实践活动获得来自中国教育报、三下乡官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网报、河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2.创新中实践内涵得到深化,涌现出许多科技项目
在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之下,以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为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乐于并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科研成果。活动内涵不断深化,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近三年来,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共8000余名學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273人次,省市级科技竞赛奖励1163人次;申请软件著作权135项,发表论文近百篇,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5项,省级25项,校级48项。
四、“一二三四五”实践育人体系的实践成果
“一二三四五”特色实践育人模式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发展、全过程示范的“三全育人”体系,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涌现出一批批“科创人”,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型”学风,这进一步显示了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将继续加强全方位联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各环节,厚培大学生成长发展沃土。
(一)依托高校第二课堂,进一步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意识,稳步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做好学生实践育人项目的申报、管理、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按照人生目标去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加强顶层设计,稳定充实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融合机制,通过有效的保障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优秀校友、合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实践育人指导工作,保证学生学习及实践的正确方向性,确保师资的高质量、多元化、延续性。
(三)加强理论深度,形成学恩践悟、知行合一的局面
面对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加强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综合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力量,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为学生搭建感悟教育、实践锻炼、塑造自我的平台,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结语
通过社会实践汲取人文知识,强化文化品质,内化为强大的人文精神和理想力量,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相互吸引力,保持社会实践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短期走向规范,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塑造优秀人格。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从“项目”走向“课程”,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有效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模式。
社会实践展现的壮丽画卷,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科技创新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观念的成熟,学识的增进,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在实践中锻炼。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社会实践就将更加丰富多彩、波澜壮阔,具有更大的魅力与活力,而大学生会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张茜茜(198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