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党中央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的决策部署,重点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推进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综合冷链流通率明显上升,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消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省大小冷库超过2000多座,冷库容量超过700万吨,是“十二五”期末的2.3倍左右,冷藏车保有量约1.4万辆,预计到2025年全省冷库容量将突破1000万吨。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冷链物流布局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印发《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谋划加快优化区域网络,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编制《广东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行动计划(2021—2025年)》,部署推进田头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印发《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建设总体方案》,部署建设贯通产地预冷、冷链运输、销区冷储、冷链配送等环节的冷链设施骨干网。二是优化重大枢纽布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心支持下,广州、深圳、汕头、东莞、江门、湛江、茂名共7个城市列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截至目前,深圳、东莞2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纳入国家建设名单。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财政资金超4亿元,引导企业加强农产品保鲜仓储设施建设;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21年安排城乡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领域专项债券项目63个,累计发行60.4亿元,带动投资156.3亿元。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对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具有合法用地手续的工业用地,改造后用于建设冷链设施,可享受按原用途使用5年过渡期的政策。三是降低用电成本。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大幅降低在农村冷库运营成本。四是优化配送管理。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专项行动,完善城市配送网络节点、停靠装卸设施,推广集中配送、共同配送模式。指导广州市优化冷链车辆通行管理,对5吨以下持证车辆可不受市区货车限行管制措施的限制。
(三)补齐短板弱项,完善提升冷链物流网络
一是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印发《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各地区相对集中的镇村建设田头市场、集配中心等流通设施,配备预冷仓储、分级包装等物流设备。大埔、罗定、徐闻、高州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县,其中高州在全国首创集仓储保鲜、加工包装、技术示范推广等十项功能于一体的“田头智慧小站”。二是加快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广州南沙国际冷链物流项目建成投产,项目投资35亿元,库容46萬吨,是全国最大临港冷链仓库群及综合性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加快东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25亿元,目前,多温区冷库及物流仓库已投入使用。三是构建冷链设施骨干网。以供销系统为主体,按照“政府引导、供销主体、分级实施、市场运作”原则,建设“1个中心+2个区域网+3个运营平台”。目前,冷链设施骨干网已在全省19市58县布局项目60个,规划投资131亿元,总库容139.6万吨,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43个。
(四)推广试点示范,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
一是加强标准化组织引导。成立广东省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作用,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宣贯,推动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应用。二是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制修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粤港澳三地冷链标准化研究,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和法律法规,在鲜活农产品、食品领域组织编制湾区三地互认的区域性标准。广州市发布的《多温冷藏运输装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被商务部作为行业标准颁布实行。三是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设立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广州、佛山、阳江3市被评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天业冷链集团的个性化冷库定制服务模式、何氏水产公司的长距离跨区域全程冷链运作模式被商务部列为复制推广的示范典型经验。
(五)鼓励创新运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一是建立省冷链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并开设地市业务板块。目前平台基本实现全省冷链相关数据信息的直采、查询、溯源、认证和过程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对产品储存、运输等过程中温湿度的跟踪与监测。截至2021年底,进驻平台企业538家,监控的冷藏车4379辆,冷库110个。二是推动传统冷库转型升级,优化冷库功能布局,推广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条码化管理系统、冷库温度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省大部分冷库已实现仓储货物信息化管理。三是高标准高起点新建冷库,积极采用环保的不含氟HFCs类制冷剂,应用液氮超低温速冻保鲜等技术。四是鼓励业态模式创新。茂名电白荔枝引进菜鸟“产地仓+冷链”模式,利用阿里大数据管理,把原产地发货仓设在田间地头。
(六)筑牢安全底线,强化冷链物流监管
一是引导企业配备冷藏车定位跟踪、全程温湿度自动监测设备,目前全省冷链车辆70%以上能够实现车辆监控和温度监控,如温氏集团建成冷链物流监测平台,实现运输过程中车内温度实时监测与反馈;雪印公司建成大数据平台,系统实时显示每辆运输车辆的位置、司机、货物情况;清远双汇公司为每副白条猪“打码”,实现从仓储到运输的追溯管理。二是顺应疫情防控需要,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建立广东省冷藏冷冻食品追溯系统,设立集中监管仓,要求进口商在追溯系统填报进口冷链食品有关信息,并在集中监管仓实施入仓核酸检测和集中消毒。广州市推广应用“冷库通”,对全市进口冷冻肉制品、水产品市场实现“建码”监控全覆盖。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广东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但全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产地预冷设施建设滞后,用地难、融资难、通行难问题仍较突出,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程度不高。下一步,广东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持续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推进冷链设施布局建设
把握好当前国家加大对冷链物流扶持的契机,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为依托,围绕“一县一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体系,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合理布局田头预冷設施,在农产品主销区及重要节点城市规划建设冷链仓储配送设施,加快补齐冷链物流最先和最后一公里设施短板。
(二)强化冷链设施资源整合
发挥供销系统与农业生产、消费市场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化中小农户农产品集散、预冷、初加工等服务,加强与物流企业、销售平台对接,鼓励通过冷库资源入股、股权合作、托管经营等联合模式,对全省冷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形成规模总量合理、区域分布优化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三)加快行业数智化发展
以农产品为重点,进一步推广使用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建设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全程有效监控和可追溯。加强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农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订单等资源,构建“产品+冷链设施+服务”的冷链公共服务平台。
(四)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
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制定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依托冷链物流平台延伸农产品增值服务链,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
(五)支持冷链物流新模式发展
鼓励多温共配模式,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冷链甩挂运输和多温共配,促进冷链运输集约化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积极支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