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杜冠阳
新时代教育决定着人类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在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全面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将体育精神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这不仅是学校培养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中肩负重任,同时也是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精神教育,是立足时代需求,是学校体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是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的体育教学期盼相契合。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信息研究法等,对体育精神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效融合发展进行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体育精神体现的是体育运动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凝聚力、感染力等,体育运动中的信念、追求更是体育运动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打造好这支“梦之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不正是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去思考和正确引导学生吗?实施体育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做为新时代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不但要过硬,还应具备为祖国事业不懈奋斗的担当能力。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呢?其因素有学生自主体育与体育课存在差别,体育课有纪律约束和强调一致性,而体育活动没有约束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进行;还有因素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评价方法落后,以及教师组织教学不合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过大等都会让学生讨厌体育课。还有部分学生是能不动就不动,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存在这些因素都是因为学生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体育精神淡薄以及缺少竞争意识的表现。如何转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对全国乃至全民族的教育来说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教育者必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潜心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进高水平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引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体育,真正让学生学会几项体育技能,并成为终身爱好,在学校体育中教师需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是一门承载着“社会价值”的学科,“体”只是方法与形式,“育人”才是最终目标。因此,体育精神教育的有效融合能让学校体育成就更全面的教育。
1 体育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比起学生体育课上的表现,挖掘体育背后的人文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说:“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新要求,“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定位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导向标。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身心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的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在运动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锻炼与培养,在体育运动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我们把它称之为体育精神,蕴含着人类心中的信念和追求。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是由祖国至上、敬业奉献、团结友爱、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关键词组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源性,纵观中国体育史,既是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生动的诠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鲜明教材,利用体育楷模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增强体质、提高技术,还能增进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锤炼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志存高远,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因此,学校体育要巩固好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保证课时,防范“注水”。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促进和推动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分层次教学、兴趣教学和特长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确立多元培养目标,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推广武术、舞龙舞狮等中华民族传统项目和时代特点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涵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学校开展各类的体育活动中球类运动项目蕴含着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棋类运动则让学生在沉浮之间磨砺心志,操类运动带给人朝气与活力;长跑运动磨炼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突破自己的体育竞技精神等。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是学生惧怕的项目之一,如果教师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中融入精神教育,给学生讲讲红军长精神,多以“我可以,我能做到,坚持就是胜利”等积极的话语鼓励学生,同时变化单一枯燥的跑圈,合理利用变速跑、游戏跑、接力跑等教学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长跑对人抗挫能力的培养。在集体运动中学生和同伴相互协作合作,要让学生意识到胜利固然重要,但学会坦然接受失败,学会团队合作,才是更宝贵的财富。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是单纯的教学生强身健体还是体育精神上升至塑造学生人格的高度。
2 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相互促进
马克思认为,体育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实践活动,体育发展水平要与社会水平发展相适应。体育精神向世界展示公平、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体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竞赛,学校可以多组织班级赛、赛季赛、参加省级等赛事,充分发挥体教融合优势,让课堂体育教学延伸至学生经常性课余锻炼,使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未来分数,通过考试,也不是单纯的为了赢得比赛名次,甚至也不是纯粹的强健身体,而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体育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养成不怕吃苦、团结协作、尊重规则的品质,培养拼搏精神和胆量勇气。学校要充分的利用特色体育运动的开展,营造校园体育竞赛良好的氛围,努力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益处,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固有认识,把体育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而带动身边的同学甚至家长和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在体育竞技中也可以使有特长的同学大显身手,而且强健的身体能让他们在体育竞技中出类拔萃。并且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的互相促进,必然会让我國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锦上添花。
3 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精神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对人的体育行为具有无限潜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把体育锻炼已作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在这种形势下,体育教育就不能只是单一的强调增强体质和掌握技能,应该在加强体育文化弘扬与传承方面,把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运动,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将体育精神灌输给学生,纠正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到优良的体育精神,并能在生活和学习中由内而发的散发出自信、自律、坚毅的品质。把锻炼身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能够每天自主的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在教学中如何让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是教育者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探讨怎样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使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例如:学校在举办体育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通过组织群体活动,学生形成一个共同奋斗目标,按照明确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协调进行工作的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竞技规则,学会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一旁指导,由此提高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就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和心理是有利的。因此,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秩序中,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
4 合理利用体育精神赋予学生健康的心态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同样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能力是指人完成某一活动时所表现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才能。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由知识掌握、技术、技能为前提,而影响人活动效果的因素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如何有效的将这一系列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圆满完成,就需从实际出发,着眼终身。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本人,也是关系中华民族体质增强和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大事。学生要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中要有意识将学生全面培养。改变部分学生在运动中出现的自卑心理,同时,要通过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素质不一,所以各自展现的优势也不同,例如:爆发力好的同学可能在短跑、跳跃、球类等项目上占优势;柔韧性、协调性好的同学可能比较适合操类的项目;喜欢棋类的同学大多数耐心超长,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特点,给学生提出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同时也要着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找到目标建立信心,才能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渗透实施体育精神教育能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逐渐建立信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以此为根据让学生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和竞赛。让每位同学勤练、踊跃参加比赛,赛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建立友谊、共同提升运动技能。因此,学校体育要把“常赛”当成学校体育的必须要求,只有在竞赛中发挥体育精神,学生能找到自信、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团队合作、顽强拼搏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效益提升。
5 体育精神对健康人格的塑造作用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以独特的形式:身体活动来达到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为目的。人格结构的要素需要身心完整统一,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将自己的需求、愿望、行为和目标相统一。体育教育的价值在于利用合理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强健身体,这正是为健康的人格塑造物质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当中,老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赛等教育方式,让学生接触到竞争、压力、规则等一系列的社会体验,学生将亲力亲为、全身心参与其中,并通过规则来规范学生自身行为,让学生能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尊重对手、尊重他人。让学生明确无论什么活动,都是在遵守规则的行动下获取的胜利才是让人尊重的胜利。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在集体活动中,不能因个体因素影响集体。使其懂得团结协作、克制冲动,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健全、完整、独立的人格,为学生今后迈向社会打下优良坚实的品质基础。
6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融合体育精神教育,不仅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到知行合一,而且对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是最好的契机。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树立榜样的力量作用,大力弘扬新时代“女排精神”及运动员为了国家荣誉所展现的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不断创造“辉煌奇迹”的独特体育文化魅力,不断地影响和感染当代大学生。当五星红旗在雄伟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时,学生能自发的感悟这一时刻为国争光的荣耀是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勇前进。因而,体育教师要用好红色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总结、思考,不断赓续红色精神,发扬光荣传统,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效的融入和渗透体育精神,不断教育、启迪、感化、鼓舞学生。灵活的利用体育楷模的魅力以及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从中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影响带来的正能量。并且,体育运动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体验会潜移默化的向学生传递爱国、拼搏、团结、进取等体育精神,让学生领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体育不仅仅只有竞技,更涉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通过体育教学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体育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态度,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1.云南开放大学;2.昆明醫科大学海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