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振 陈文新
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这样的现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也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随着教学改革新标准的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学概念在各学段学校中的应用程度较广,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及目标。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己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大学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研究分析时代要求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新要求。故,本文以高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体育课程中培养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成为众多教育活动的“排头兵”,也是体育教育中的新要求。在十八大会议上,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就明确指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将“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一步提高个人素养,培养爱国情怀,传承及发扬体育精神,将学生塑造为时代所需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而是要根据时代要求以及教育现状,不断创新升级教学方式,改进体育课堂质量与水平。
1 核心素养概述
首先,核心素养指培育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等品质,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利于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品德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掌握学科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及综合素养。基于上述目的,核心素养需要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有利于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帮助个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个体实现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形成运作良好的社会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核心素养还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是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更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本学科的教育目标,以及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必备素质。核心素养更加注重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核心思维的内涵。
其次,根据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可以将体育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概述为通过体育运动知识的基础学习,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让学生形成终身运动以及全面发展的意识,通过正确的意识指引,让学生建立运动技能素养、运动认知素养、健康理念及行为素养、体育运动品德素养。根据这一概念,可以明显看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也就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学习专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进一步提升运动认知水平。同时,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品质等方面的素养,都与基本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是由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品质构成的综合性素养。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作为内驱动力,最后以体育水平与体育技能作为展示结果。
最后,在时代要求下,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及变化,即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掌握并提升基本的运动技能与能力水平、掌握基础健康行为与知识、传承基本的体育情感与品德,让学生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运动兴趣,养成定期锻炼的良好习惯。
2 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培养综合素质
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学生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与训练要点,还要重视健康行为及知识的学习了解,从而提升个人的运动品德。通过这种多维度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发展,首先可以让学生转变运动观念,树立正确且健康的运动意识,从而对体育运动及学科知识有更加清晰正确的认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生理及心理上的发展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此同时,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育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浅到深、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意味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不会让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受到压力,从而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 发挥各学科的协同效应,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
核心素养要求下,体育课程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元素,而是“海纳百川”,寻找自身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通之处,找到两者的“和谐点”,进一步发挥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与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能够进一步打破以往独立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发展模式,由单一到多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及要求。与此同时,体育学科与社会科学、音乐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发展,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构建以核心素养为根本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学场景。
2.3 优化体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通过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之中,有效推进了教学体系的革新升级,能够进一步加快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步伐,有效解决以往教学场景中出现的“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通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价值得到更高的提升,进而将固定的“教学”转变为“教育”,提升教学高度,激励老师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多元的教学体系中,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对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3 高校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3.1 不断提升体育老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水平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意味着在体育课程中老师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是决定体育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需要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通过每一节具体有效的体育课堂来执行。不仅如此,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还与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能力相辅相成。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改革中关乎体育教师综合素养要求的重心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完备的专业教学能力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不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水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更为重要和關键的作用。但是在现如今的高校体育课程之中,老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大,导致对于体育课程的地位及重要价值没有认识到位,仅仅将体育运动作为帮助学生缓解学习以及生活压力的一项活动,对体育运动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提高体育老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要与时俱进,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指示。首先,作为高校体育老师,必须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以身作则,在学生之间树立表率,影响学生。其次,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多学习、多交流、多探究、多创新,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践,使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都有所改变。最后,高校体育老师还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运动技能,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求以及实际的运动水平,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及特点,获得成就感及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2 不断加强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体育老师要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效融合,推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使学生在发展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时期作为学生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具有重要的责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求学生发展综合能力,提升个人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没有将体育课程与未来的长远发展相互挂钩,认为体育训练只是为了修学分、娱乐,远远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体育运动知识与德育内容有效渗透。比如说,德育教育中个人品质道德的培育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发掘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体育竞技精神,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集体精神、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与此同时,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为团体竞赛或者多人协作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类似的运动项目中,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从队员的角度出发,友好处理团队关系,从大局出发重视整体队伍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在运动竞赛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突破自我、勇于接受挑战、不怕困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达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的。
3.3 不断创新升级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
现如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斜杠青年”,这也意味着传统专业型、知识型的人才不能成为未来人才发展的主流,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发展型、成长型、适应型。与此同时,对于学生个人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成绩、个人技能等,更加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个人交际能力、思维活跃程度、批判精神等,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其中。因此,在这种背景要求下,高校的体育教育评价要更加多元,要以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为衡量指标,让学生在体育学科中进一步发展相应的通用素养,不断融合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学校在体育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面,均单一地采取传统“技术理性”指标,这使得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效率,只注重自身对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的水平程度,以及自身向学生教授体育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使得在“一对全体”的封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将全体学生视为一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只有一条所谓的“达标线”,缺少对于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视,不利于发现学生“多样化”的优势,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热情。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技能水平为主,所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就要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综合能力。
3.4 不断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
体育教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培育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强化对运动知识水平的认知,让学生正确认识运动项目、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在這种背景下,高校体育老师就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以及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根据学生的运动发展规律,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如“三人两足”“接力篮球”“跳高”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让他们在多样选择中发现自己的运动兴趣。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从思想上对学生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运动项目,还能够培养正确的运动理念以及体育观念,从而确保教学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习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的号召,争取早日做到“四有青年”,完善个人品格。
3.5 不断强化学生对健康行为知识的认知
健康行为及知识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较多,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统一,这就要求老师要进一步深化健康理念的宣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学生健康行为的发展,使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在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高校老师要从意识领域着手,不断向学生宣传灌输重要的健康知识以及运动健康行为,提高学生对运动的认知高度,让学生不仅明白什么是运动,还能够领悟为什么要运动,运动之后的注意事项等等,避免运动安全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老师还要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让学生对健康行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而确保身心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对于大学生有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培养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运动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与完善人格;另一方面,还能发挥各学科的协同效应,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育;同时对于促进优化体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创新升级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要求高校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等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和健康行为知识的正确认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19TY153103
7ZB);山东大学实践教学研究项目(2020Y092)。
通讯作者:陈文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