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教师应将新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中。“教以制动,进而生智”的教学策略能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它主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然后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教以制动,进而生智”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以制动”;“进而生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2-0063-03
引 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一言不发地听,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由此造成学习效率不高[1]。实际上,小学生都有着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了让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笔者认为将“教以制动,进而生智”的教学策略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通常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追求高密度、大容量,使学生很难消化所学知识,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设计不科学。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导致教学内容不新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不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氛围压抑,导致很多学生不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忽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还是课后,教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这给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教以制动,进而生智”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法,具有诸多优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应用时,教师应合理地划分学生小组,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组,然后让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法展开学习,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补。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且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会发现,一部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一部分学生能在相应公式指导下完成计算,解答例题,还有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进一步辅导,才能完成相应的例题解答。这样一来,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由此有效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创新合作模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主动探索相关知识。教师可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一些多元的合作学习手段,使学生积极投入数学课堂学习中,由此突出素质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圆”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当前小组划分基础上,采用生活中的剪纸方法,让学生将不同半径的圆剪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分解、拼装与转化圆,让学生对圆形本身具有的特性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圆形半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联。
2.采取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教师采取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还能发散学生的数學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思维能力等。另外,该教学法还能拓宽学生数学知识范围。学生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代数、图形、几何,涉及一部分函数与方程等知识点。这些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有效融合数学知识与游戏,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加减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充当裁判的角色,游戏规则是当教师说“12-7=?”时,学生需快速地计算出答案,即5,然后快速以5个人为一组组团,如果学生没有按照这一规则组团,就会被淘汰。以这种方式展开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加减法运算。
3.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创设悬念式情境,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制造悬念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便将一个数说出来,然后对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立刻进行判断,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教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算出答案”的疑问。由此,学生便会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带着疑问探究数学知识。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
例如,在“按比例分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有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两人分别拿出3万元、2万元,一年后公司获利10万元,然后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分才公平?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备课就是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与选择教学方法,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材内容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同时,要注重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此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此引发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2)教材内容问题化:教师应将内容变为问题的“衔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逐个解答问题,在问题解答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思维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相关问题时,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
(3)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设计一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如何引导其进行自主思考,使其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4)教材内容结构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将每节课所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要注意“瞻前顾后”,这样才不会造成所学知识的割裂现象。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内容的精髓进行提炼,将必要的知识背景进行构建,适当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
(三)变“精讲多练”为“少讲多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练虽然能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不能盲目地练。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背诵,或者将所有的题型都练一遍,结果学生只会套用相关知识,而不会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且练习要适量,让学生留有一部分时间自主思考,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练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的讲解控制在25~30分钟,然后留下2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讲解知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转换具象与抽象,以此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实践,利用实际操作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体积与体积单位”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即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放在桌面上,首先往第一个杯子里倒满水,然后在另一个杯子里放入几块小石子,再将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教师在操作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体积的概念,使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学习知识,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指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
学生掌握了思考方法,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思考,使学生高效地利用时间,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角”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五角星、扇子等形成的角。通过实物的观察,学生加深了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尤其要注重对一些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小红做了7个五角星,小明做了6个五角星。他们送了5个五角星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剩几个五角星?在这道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知道小红和小明做的五角星的数量,可以求出什么?教师提问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解题方法。
(五)要给学生放松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适当放松的机会,能使学生的思维状态得到调整,从而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因此,教师在紧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一个短小的故事、幽默的笑话,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到舒缓,使高度紧张带来的疲劳感得以消除,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时间,使其不仅能解决相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还能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将各种问题设置好,进行启发性提問,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如果学生在思考时比较吃力,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当学生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也不要立即让其他学生回答,而是等一等,让学生再想一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己的平台,还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带着好奇心去学习。
例如,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验观察法进行教学。首先,准备好一张方纸,然后将其对折,随后,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并将方纸展开,这时就能呈现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教师在演示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此使其更好地理解这节课所讲的知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设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进度,还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掌握“教以制动,进而生智”的策略,并将其优势发挥出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董仁环.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03):61-62.
作者简介:郑声娟(1978.2-),女,福建福州人,任教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