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荣
“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从教初中语文多年,在课堂上大多是指导学生被动学习,去存储记忆,背离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由“学会”转向“会学”的教育目标。而“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贝斯特《教育的荒地》)
我时常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因文而异、因人而变;如何帮学生通过各种学习经历,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进而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体验中提升思维能力,并逐渐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命体验和更为顺畅的人生经历,以达成教育的高阶目标。我以朱自清的《春》一文为范例,进行了一次旨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希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些教学策略,激发、体现教育的活力。
《春》一文的教学目标为: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综合班级学情,我对教学目标稍做了微调:一是学习朗读中的重音、停连和多种朗读符号的综合运用,朗读课文(重点是第五段)和自己的仿写作品;二是品读、体会并模仿课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感受优美的语言和情境,仿写段落并运用至写作中。
这一课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循序渐进地巩固、深化,转化为能力输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落实到写作中。因而我在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深浅度做了调整。
首先,根据目标学习了重音、停连和多种朗读符号的综合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重音和停连掌握得比较好,不仅能够在句段中正确标注,还能抑扬顿挫、停连有序地正确朗读;而对于多种朗读符号的综合运用则较难领会与掌握。根据学情,我在教学目标的完成深度上做了调整,对大部分学生只要求掌握重音和停连,至于悠扬重读和拖音,让语感强的学生自行感受。而后将教学目标第4条改为仿写,并运用到作文中。
教学目标二的落实是我此次尝试的核心任务。品读、体会课文中的想象对《春》来说尤为重要。对于语言的品味,我日常的指导多从修辞方法、描写角度、动词的使用等方面来考虑教学。“想象”这一块是平时容易忽略的。但是由朗读到体会到想象,再落实到口头语言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这一过程是在调动以往学习经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的过程,是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表达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转换、整合、提升、进阶的过程,更是我想让学生学会的内容。
我将这一步骤分解成几个主问题,分别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教师的指导方法、过程与效果等角度循序渐进地帮助學生训练、提升思维力,实现思维的进阶(见表1)。
在以上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这样几个阶段:调动以往所学为学习新知蓄势,由抽象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最后的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显然,这一阶段的思维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品味体会文本的语言之美和作者蕴藏其间的情感,还关注到写作的顺序与方法,同时为仿写做了方法、角度、意图等方面的铺垫。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比较活跃、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是从朗读品味到落笔写作,这又是一个思维进阶、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循序渐进、不同梯度的作业设置来逐步完成。
第一项作业是完成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一题,从品读赏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作业举例: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那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生一范文:课文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其中,我最喜欢“春雨图”。“春雨图”在作者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江南春天特有的雨描写成牛毛般,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把传统下雨时的景色写出一种独有的朦胧清新感;把春天的雨写出一种缠绵在空气中酝酿的景象。不仅如此,在春雨的映衬之下甚至写到了人。天空飘着柔和的雨丝,农地里,农民披着蓑、戴着笠,柔和的雨丝窸窸窣窣地落在蓑笠之上。辛勤的农夫在工作着,多么专注、认真,淅淅的小雨再加以点缀。这样的美景在作者笔下活像一幅水墨画。作者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看似简单,但三个“像”把本就细小如丝的春雨强调化,“像牛毛”,春雨像牛身上的毛发般在天空中飘零。在作者笔下,春雨还比牛毛更细小:“像花针”,春雨像母亲手中的绣花针,在空中灵韵舞蹈,越下越细,越下越细。在作者笔下,春雨如似源源不断,如果不停,那春雨就越来越细,直到消去。作者把江南春天时独有的雨写得惟妙惟肖,柔和细腻,让人喜爱万分,意犹未尽!
这项作业的设置意在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和表达能力。学生需要通过文本阅读先想象后表达,先由抽象思维转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再从画面转变、落实为文字表述。这一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表达形成共鸣,不仅体会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抒发,还要在认同这种情感的基础之上表达自己的理解。
第二项作业是仿写诗句。仿写由唐诗开始。经过学生筛选,选择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作为仿写的内容。
生二范文:春天到了,人们有的漫步在青青草地上,有的骑着马,有的成群结队来踏青。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湖边的野花争奇斗艳、芬芳四溢。小草趁着春的生机、春的希望、春的甘露,努力生长,它们悄悄地钻出土地,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它们在野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油绿、格外柔嫩。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青草味与花香,让人心旷神怡,来自大自然的气息让人舒心。有人骑着马儿,马儿踏在柔软的草地上,来踏青的人俯下身子,如春风般地抚摸着嫩绿的软绵绵的草。风悄悄地拂过绿油油的草地,草与草之间摩挲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撩人心弦。
此次作业落实了写作中的想象、细节和生动性。学生调动了以往的学习经历,并加入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等发散性思维,变为文字表述。仅一次的仿写是不够的,能力的习成、思维的进阶需要一次次的反复与加强。课后我布置了唐诗《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四句仿写练习,以巩固课堂所学,强化思维。
生三范文:春天,犹如一个孩子一般,随着一阵春雨向我们跑来。这样的好雨,它似乎如同人会挑选时辰一样,降临在万物萌生的春天。一阵小雨下过之后,空气中泥土、草、各种花的香都在空气中酝酿,传来一阵阵芳香,令人陶醉其中。夜晚到了,春雨迎着微风也悄悄地进入到夜幕当中。春雨似一位使者,无声无息潜入春天这个季节,给大地带来了生机。春天的雨,如细丝、银针一般纤细。“天街小雨润如酥。”不错的,小雨酥酥的,没有夏雨那么笨重,没有冬雨那么寒冷,它在春天这个时节滋润着万物。雨下得没有一丝声音,缓缓地落到地上,在空中展现出如细丝斜织的场景,好似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给春天带来了生机。
这一次的作业融合了多种修辞、调动了多种感官,并将以往所学的古诗词运用其中。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的思维、表达得到了固化与提升。能力的培养、思维模式的习成不仅需要巩固,更要深化与运用。因而第四项作业就是提升能力和思维高度,将课堂所学运用到作文中。在每周的随笔作业中我布置了仿写元代散曲《天净沙·秋思》,并且增添了一项新的要求,要求将这首散曲表达的情感融入仿写中。
生四范文:秋天到了,树枯萎了,藤蔓从墙上落了下来。一棵老树上,乌鸦叫着,仿佛在呼唤着冬天的到来。小溪潺潺地流着,石桥上只有几个偶尔路过的路人。小溪旁,茅屋里的人家升起袅袅的炊烟,给略微凄凉的景色带来一丝烟火气,太阳要落下了,一位旅人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旁边还有一批瘦马,他看着渐渐落下的夕阳,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朋友,家庭。不仅伤感起来,久久地望着那片景色,仿佛已悲伤到极点。
“伤感”“悲伤”等词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所在,结合“寓情于景”的自然环境描写,显现出学生的思维更加具体、更有深度。这之后,我带领学生走遍校园,鼓励他们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日常写作中,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此时,我要求学生拟写提纲,完成《校园秋景》的写作,并要求从前后作业的比对中,总结自己的提高,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测。
生五范文原文:我们校园里有许多景色,一进校门就看见了凌霄花。围着操场走,我们看见了松树,松树上面有许多露珠,还有一棵老树。在校园花坛上看见了许多白色的小花,可真漂亮呀。
改后:在我们校园有许多的景色,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凌霄花。走着走着,可以看见校园里的花坛上长着许多小白花,花坛里還有许多小树苗。我们参观校园的时候下着小雨。花坛里小树苗的叶子上有着许多的小露珠,小露珠晶莹剔透的,像一颗颗珍珠,十分圆润。在我们校园里还有两棵老树,老树的树干非常粗壮,树干上面爬满了许多藤蔓,在藤蔓的上面开着几朵小花。在老树的边上有一棵芭蕉树,走过芭蕉树时会有一股清香。芭蕉树边上有好几棵松树。在校园的跑道边有绿色的树苗。秋天,小树苗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
在课堂交流环节,我们通过一份评价单自评与互评,互相学习。
“语言乃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不断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乌申斯基《儿童世界》)
从作业反馈来看,此次作业的质量超出了以往,学生学会了运用想象和多种方法进行景物描写。更让我欣喜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与以往上课时他们以听讲为主、以知识输入为主变成了运用所学来学习实践,变成了一种能力的输出。学生在作文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相应的语言分就能增加,这是给学生最现实的体验;而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反过来,阅读能力的提升又能够促进写作水平,因而就进入到一个语言能力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状态。这其实就是思维不断提升、不断进阶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优化恰恰就是此次教学尝试以及今后不断的尝试所要达成的长期目标。
于学生而言,因以往的学习经历而显现的认知得到认同,激发出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进而引发思维能力的巩固、整合与提升,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更有意义、也更加有效。有效性直接体现在第二课《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学习中,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全面,尤其是想象这一部分。所以之前花费的大量时间是值得的。
于教师而言,通过教学目标达成深度的微调、选择培养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既是活化教育教学的途径,也是教育活力的体现。反思此次尝试,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完成核心任务、提升关键能力、进阶思维的首要因素,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努力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学生、灌输给学生。此次尝试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朗读自己仿写的作品”没有达成。在最后互相交流的环节,我和学生都注重于仿写内容的本身,而忽略了重音、停连的朗读要求。主要责任在于教师没有引导。之后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我们作了弥补。
“教无定式”“因材施教”。活性的教育、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通过各种活动的实践体验积累各种经验,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以获得更好的生命体验和更顺畅的人生经历。在教学变革的尝试中,学生们由“学会”到“会学”,由想象而仿写;学会倾听,学会在互相交流中向同伴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通过长期实践进而帮助学生学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在生命的进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更好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以达成教育的高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