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诗园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环节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强畅通双循环、实现内需与产业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是我们需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详细介绍了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同时指出作为新事物,数字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负外部性。在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现实出发,提出应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体系、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完善数据经济治理体系对数据的共享和挖掘、加强数字技术国际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基建;产业链供应链;消费升级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2.00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2-0079-09
随着新技术研发、应用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突破,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数字经济对我国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刺激内需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表现尤为显著。
一、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数字经济特征
数字经济本质是一种具有低成本、高渗透性的新型经济形态或技术范式,是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可持续性。数字经济大幅度减少传统工业生产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效率性。数字技术的使用能极大降低市场交易中的成本,消除经济活动的时空限制,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三是普惠性。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传统金融中覆盖不到的长尾用户的覆盖率,使其更好的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融合性。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模糊了市场边界,各产业之间出现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态势。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1.“无接触”经济快速发展
疫情发生之后,线下生产和消费受阻,智能化、无人化为代表的“非接触式场景”以其明显优势被广泛接受,正在成为主流消费场景。“云经济”加速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外卖配送的在线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效率低、资源稀缺、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同时,迅速形成一批新的在线消费群体,促进了数据市场的高频互动,扩大了要素供给体系,激发了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
2.平台经济“普惠化”趋势越发明显
近年来,平台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生产方式、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价值链,创造了制造商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工具,产业价值链从单向线性化转变为多向协同化;同时,远程办公教学、企业复工生产、政策供需对接、流程动态跟踪、在线娱乐平台、电商平台等服务平台不断涌现,平台经济的大规模应用为保障居民消费需求、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重要支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平台经济将继续凭借其无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其他优势呈现指数增长,助力形成更加平等、包容、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对宏观经济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政府数据规模迅速扩大,在制定政府政策、引导市场行为、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等方面需更为重要的制度和技术支持。但当前,我国政府数据共享的开放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数字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其次,传统政策的路径依赖所产生的“马太效应”持续扩大,给政府的宏观经济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性地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發展的治理机制和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是需关注的焦点;再次,以平台经济为媒介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模式急需创新,政府与平台企业的合作亟待加强,财税、金融、科技和贸易等政策的相互协调仍需建立健全,推动政府治理改革正当其时。
(三)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1.发展数字经济是释放国内消费需求的需要
虽然当前从绝对值上来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但总体来说这一群体在全社会人口中的占比仍有待提升。从低收入群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中国减贫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低收入群体有强烈的改善生活需求,但购买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高端商品上尚未形成有效需求;当前,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但现有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无法使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不利于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被不断上涨的房价“挤出”,政府控制房价的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买房依然是许多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居民的刚性需求。消费需求被房价挤出会使其对未来支出缺乏稳定预期,只能选择降低消费意愿、降低消费成本、提高储蓄率的方式来应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储蓄动机的增加和消费意愿的降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大、成本高,居民消费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消费的渠道将持续拓宽,以有效刺激和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激活巨大的消费市场,促进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
2.发展数字经济是打通国内循环障碍和堵点的需要
当前,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居民收入差距仍有待改善,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始收入分配中比重不合理,居民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特别是地方隐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化程度较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灰犀牛”,这些都是我国构建国内循环的关键“堵点”。数字经济内容丰富并已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经济周期中的结构性障碍、供需错位等问题,优化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释放微观经济活力,促进供需关系的良性循环。
3.发展数字经济是畅通国际循环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对世界贸易和市场产生了过多依赖,关键技术上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逆全球化和区域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去中国化”言论甚嚣尘上,美国对我国的打压持续升级。数字经济的发展可加速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确保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四)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
1.产业基础雄厚
中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稳定的发展环境、巨大的市场结构和优秀的人才。各类资本、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民生领域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民间投资继续提升,外商投资继续增长。
2.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新趋势。从消费结构角度来说,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正成为消费增长的新领域。
3.新的商业形式刺激新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新消费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传统消费受到影响,新消费异彩纷呈,促进了国内消费复苏和经济稳定。
4.国内市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目前,我国人均GDP正在增长,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在国际投资方面,在全球投资逐年下降的背景下,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外国投资者最青睐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速度已经加快,中国的市场红利和制度创新红利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源、承接国际产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在国际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做大做强内部循环,形成双循环的内外联动。
5.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持续完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持续融合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以5G基站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不断完善,为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数字经济可有效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创造国内需求增量,助推需求侧改革升级
一是数字经济的新形式打破了传统消费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场景消费模式的不断创新,不仅养成了居民网上消费的新理念,同时,也能够优化消费结构,促进其消费需求多样化;二是数字技术可有效降低跨境电商的交易成本,实现信息流、金融流和数据流的高效运作,逐渐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内外流通的重要渠道;三是推动和发展数字经济可有效释放后发地区的消费潜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东部、中部和西部居民的消费差距,使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成为消费增长的“新蓝海”;四是数字金融发展对小微企业创新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企业主的创业和就业经历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数字经济商业形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了新的就业方式,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运转起到巨大的积极效应。
(二)数字经济能有效提升国内循环的供需匹配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数字技术平台可加快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流动,建立独立有序的要素流动机制,改善传统要素市场的资源错配,促进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流向高质高效领域,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在传统经济中,生产企业由于未能及时调整消费偏好、供需偏差等原因会造成生产与消费匹配效率低、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企业内部经济周期和市场运行效率。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能快速准确的分析、识别和预测消费者的精细化、差异化需求,快速识别市场中的需求群体并形成对接,准确提高要素供求匹配效率,缓解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产品供应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三是数字平台的发展有效拓宽了要素投资渠道,使企业成为生产要素配置的独立市场主体,通過细化分工不仅可以优化要素配置组合,同时还可通过推动各种要素协同集聚成为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从而优化提升区域经济。
(三)在绿色发展战略指导下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绿色转型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我国未来关注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有效减轻了城市交通拥挤、雾霾天气等“大城市病”问题,减轻了碳排放的压力。数字经济把绿色发展作为战略指引,运用数字经济创新机制不断培育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构建绿色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
(四)数字经济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升级,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首先,近年来,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产业链重构步伐加快,产业链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区域化。从国内角度来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企业正面临发展模式重塑,倒逼企业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实现了数字技术和物流流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出口通关的效率,降低了仓储、分拣、运输以及全球化分工和碎片生产所带来的高流通成本;其次,数字经济在技术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云平台的对接,可连接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区域性产业集群,服务业的可交易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再次,数字化技术可以改变传统企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组织形式向新型组织共享平台转变,引导生产过程逐步向网络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可拓宽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集群的渠道,提升企业各运作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高端化升级改造,改善国内产业同构现象,进一步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数字经济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借助数字政务平台,政府可有效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有效降低政务成本,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数字经济可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冠疫情发生之后,我国医疗体系中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一些弊端得到了暴露。通过数字经济,能让贫困地区人民在大城市共享专家诊断和治疗服务,促进优秀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均等化;当前我国城乡文化资源也存在一定差异,而通过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可使更多边远地区的人们能够共享高质量的文化娱乐消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另外,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动态的政府数字监管体系,重构公共服务模式,有效避免政府在经济社会治理中的缺位、错位和越位,提升政府科学决策的准确性,加快现代治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三、加快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数字规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技术应用、数字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数字制度建设有待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不完善
自数字经济产生以来,我国对其监管原则较为包容,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加快了数字经济的创新,促进其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随着其规模的不断膨胀,宽松的制度环境正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一是我国缺乏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如区块链技术的治理规则、敏感领域的准入门槛和道德问题都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明确,数据确权法律的缺位导致部分数字业务无法顺利开展;二是数字经济相关配套制度安排缺乏,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收集、管理、流动的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审查和数据保护体系,易给企业和个人信息和数据的过度收集、不当使用和非法披露提供“温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三是我国在数据处理标准、质量标准、应用标准等方面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数据标准规范不完善,数据市场交易规则不统一;四是传统的监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受到深刻影响,监管理念相对落后,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知识产权边界,数据产权方面的争议会抑制数字经济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数字技术产业基础能力不强,自主创新不足,阻碍我国数字经济长久发展
虽然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数字技术发展累积不足,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在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领域存在明显的弱点:一是我国在数字产业存在多项关键技术短板,数字技术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等核心工具和基本数字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在当前“反全球化”、发达国家科技产业竞争加剧、高科技出口管制加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供应链脱节的威胁;二是缺乏突破性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完善,不利于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三是缺乏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支撑,产学研合作存在障碍,研发成果社会生产力转化能力弱。由于数字经济模式下的物联网技术的运行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共同加持,一旦受到威胁无法通过简单的升级、修改或更换来解决,维修难度和潜在损失较大。
(三)数字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大力提倡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企业的数字化基础仍较为薄弱,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应用能力不足,数字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有限的场景;由于不同企业间的数字化应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中小企业的数据资产积累、资源和资金应用不足,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一定困难;从产业角度来看,整个数字经济产业链的业务协同效应不高,全产业链“智慧化”升级存在一定的阻碍。
(四)数字化地域差距明显,数字红利分配不均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ICT行业的公司总部和研发部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东部省份,数字经济红利呈现城市多于农村、东部多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数据资源参与生产和价值分配仍存在体制障碍、行业壁垒和市场分割,海量数据难以自由流动、开放和共享,严重阻碍了数据价值的有效发挥,导致信息系统重复建设,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同时,政府数据长期处于不透明状态,公众获取公共数据渠道不畅通,数据联通、数据监管治理体系不完善,经济体之间存在“数据孤岛”,使政府、企业及民众沟通信任机制受到影响;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我国数字经济用户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年人的智能终端普及率较低,数字服务在不同类别群体之间形成了“数字鸿沟”。
四、主要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经验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早在1993年开始,美国就提出了信息高速战略。1997年开始就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此后先后发布了多项数字经济相关报告,特别是,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布《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揭示了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标志着美国正式开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从2011年开始,美国陆续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联邦云计算战略》《支持数据驱动型创新的技术与政策》《数字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等一系列戰略规划,以及《美国数字经济议程》《电子复兴计划》《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从而推动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信任、安全和接入,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强互联网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同时,为发挥自身优势,发达国家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技术创新,美国发布了“抓住智能制造系统的未来”战略目标,提出四个优先事项以及其他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领域;欧盟出台了《欧洲2020战略》《打造欧洲数据经济》《数字贸易战略》等,德国发布了《德国数字化战略2025》,提出了涵盖基础设施、产业支持、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二)监管制度得到完善
欧洲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相关监管工作,如德国先后制定了《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并且提出要从2021年起开始征收数字税。同时,欧盟出台了多项法案草案,目的是构建欧盟数据主权战略,从源头上遏制和加强对非欧盟企业垄断的监管;德国为了防止数字经济的反垄断,多次修改法律制度;英国对多家数字巨头实行监管新规,责令大型科技公司遵守监管新规,否则面临罚款。
(三)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美国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发展,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发布了《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强调数字经济相关的重要发展领域;日本为加速ICT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出台了相关的资金监督和评价等系统性的操作指引;英国制定了2025年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对相应的中小企业给与补贴等优惠计划;欧盟为打牢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盖亚—X”项目计划,并计划建设欧洲云存储的架构和标准。欧盟各国领导人之间加强战略合作,加强在频谱管理上的协调,并提出建立保护网络安全的相关法案。
(四)促进公共数据的自由流动
美国加快发展和建设数字政府,加大数据开放,并推出了政府数据的开放网站,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各级政府公共数据,并以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对公众进行开放,以使公众能够随时查阅到政府开放的相关数据,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国家创新;英国数字化战略在继续提升国家电子政务方面,明确提出了打造政府在线认证、在线支付和在线通知平台;欧盟积极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和自由流动,提出了开放数据的框架规则,即可得性、可获得性和透明性,提倡欧盟成员国积极进行信息公开,扩大公共数据的覆盖范围,提高开放数据在跨境商事领域中的运用,从而确保数据的自由流动。
(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美国向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法律制度较为健全,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互联网法》《软件专利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美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由于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也催生了如苹果、微软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并促成其快速的发展壮大。此外,美国还提出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的防范。如美国有多个网络安全的政策文件,政策体系较为完备;欧盟正计划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以便获取有关知识产权的信息和建议,并将知识产权建议纳入有针对性的融资计划中。同时,促进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防止非欧盟公司获得欧洲企业的知识产权,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五、数字经济赋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未来,我国应充分发挥“大国效应”和“规模效应”,着力突破“瓶颈”关键技术,打通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动脉”,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核心优势,为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开创新局面。
(一)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制度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打牢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数据立法步伐,重点关注数字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安全等相关领域,法律制度的制定不仅要关注数据信息的安全程度,同时不要过于严格而抑制其创新积极性;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主导产业和空间格局,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数字技术攻关力度;三是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制约数据元市场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布一批规范性文件,突破制约数据元市场化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四是加快制定数据共享技术规范,提高数据共享标准化水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推动数字经济向标准化、法治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五是营造利于融合发展的环境,用财政资金扶持数字化转型企业,为其发展提供融资便利,推动新的数字技术快速融入产业核心业务之中,特别是应对中小微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升级、业务模式数字化转型等予以财税支持,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投入资金支持力度;六是拓展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数字跨境贸易的新形式,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全球跨境电商生态的可持续繁荣。
(二)攻克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是加大对关键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补充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劣势,尽快解决关键技术、零部件和设备的“瓶颈”问题,重点攻关,补充基础研究不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企业。准确突破影响我国产业周期的技术断点和瓶颈,逐步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领域的进口替代,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带来的强劲势头,加快集成系统技术体系创新;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视数字技术和各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加强创新性数字技术的发展。加快推进和普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通信技术,加速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前沿领域;三是制定新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发展规划,做好新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探索新基础设施信息化运营机制、创新融资机制,增强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联网运营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三)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一是加快建立要素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交易规则和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高效利用,优化数据等要素的整合模式,释放大数据要素的生产潜力,拓展中国经濟“双循环”体系的发展空间;二是以内需为导向,深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完善数字产业化供给体系。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产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交叉应用与跨界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核心,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激发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三是切实推进医疗、交通、教育以及农业生产等领域数字化发展,拓展应用空间的同时也能引导上游数字技术研发创新,补齐短板,加强国内数字经济场景创新优势;四是激发广大农村地区数字消费潜力,推动各类涉农产品与生产要素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效率,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四)建立完善数据经济治理体系对数据的共享和挖掘,增强数字经济的安全能力
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组织、跨业务的数据互联互通,着力构建同一框架下的协同联动数据治理机制,提高各主体参与数据治理的自主性;二是打破多部门、多机构间“数据孤岛”,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共享,加大政府公共数据对公众公开,为数据运营企业及公众提供公平发展新机会。加快政府内部结构改革,加强政府数据共享和开放,提高政府监管和政府服务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发挥互联网时代监管主体多元化特征,以协同监管模式与社会监管主体、第三方监管机构合作,构建数字政府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四是开发利用数据信息,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建立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控、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制度,确保数据安全和关键信息可控。建立数据分类和分级保护体系,规范安全有序的跨境数据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
(五)加强数字技术国际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发展
一是政府应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跨境合作,输出5G、大数据、云计算等国内先进技术,虹吸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推动形成国际统一标准,树立国际先进领域话语权;二是加大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在传统产业的投入,推动全球价值链数字化发展,依托数字技术与平台经济,构建公开透明、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的高质量贸易与发展平臺;三是支持建立科技与资本联动的产学研应用联合体,共建数字化转型重点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建立数字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国际科技和人才合作,激发数字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加快数字“一带一路”发展,促进互联互通,推广中国成功的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和业态,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集聚,大幅提升沿线国家福利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为我国数字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五是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坚持世贸组织基本原则,积极全面参与双边或多边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增强数字经济国际治理话语权。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任保平.现代化战略导向下我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高质量谋划[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0(5):106-115.
[2]蓝庆新,彭一然.日本“数字新政”战略动机与发展特征[J].人民论坛,2020(25):128-131.
[3]杨修娜,万海远,李实.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及其特征[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6):10-22.
[4]李秀萍.数字金融是否促进了小微企业创新?——兼论企业主经历的调节效应[J].海南金融,2021(1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