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惠芳 李志丹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是指高职院校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简称“专接本”。[1]“专接本”项目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与职业性特点,是一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推行该项目十多年来,既稳定了自考规模,也解决了高职院校大专生的升学问题,使高职专科和自考本科之间获得有效衔接和融合。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选择“专接本”项目进入本科阶段学生数的逐年递增,“专接本”项目内部变革却滞后于外部环境需求,存在有的开考专业仍按本科序列学科特色来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在结构上与市场需求还存有偏差等问题,这些必须引起项目设计者、参与者及其相关人员的重视。
为全面了解本地区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实施的现实状况,分析该项目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组考部门和管理者,笔者对南通市8 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专项调研,旨在进一步发挥“专接本”项目的作用,更好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讨改善与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调查与召开项目座谈会结合进行,分现场调研与教师问卷调查两部分。现场座谈,邀请了本地区8 所高职院校的16 名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管理者参与;问卷部分,按照笔者对“专接本”项目的理解、教育考试实践工作经验和自己的意愿,采用非概率抽样法,随机抽取了8 所高职院校的98 名在职教师作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
依据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的特点,笔者自编《南通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调查问卷(教师卷)》,之后请院校专家、教育考试管理者共同参与研究和讨论,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价和删减,最终形成了正式用于本次调查的调查问卷。问卷由9 道选择题构成,内容涵盖项目发展定位、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备、主考学校对接、项目开设途径、项目对学风的影响、学习成功的因素、网上学习社区建立以及对学生的辅导形式等方面。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座谈、问卷两种收集资料的方式。现场座谈前,笔者先拟定了调研提纲,分项目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三部分共18 项内容,围绕调研提纲最大程度地收集了“专接本”项目实施的真实状况和现实内容;问卷采取网上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实现网上答题、提交、回收和统计。结合SPSS 软件进行后期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把职业教育提到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面临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及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以及管理模式等不能与时俱进等发展问题,“专接本”在项目定位与创新发展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此,调查问卷面向在职教师设置了“你认为学校开展专接本项目的发展定位是什么?”(多选题)笔者根据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
据统计,被调查教师中,认为“专接本”项目发展定位是“提高学校办学层次”的有58 人,占总数的59.18%;选择“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的有97人,占总数的98.98%;而选择“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桥梁”的有45 人,仅占总数的45.92%。
表1 统计学处理显示,“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桥梁”选项的P 值=0.419 >0.05,“提高学校办学层次”选项的P 值=0.069 >0.05,均未达到统计学所规定的0.05 显著性水平,说明教师在对学校“专接本”项目发展定位的认识上,对于“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和“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两方面,选择与否无显著性差异,呈现出认识的不一致性。而“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选项的P 值远远小于0.01,统计学差异极其显著,教师的认识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从问卷考查和统计分析来看,学校开展“专接本”项目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而“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和“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桥梁”并不是其主要发展定位。显然,自学考试“专接本”项目为高职专科生提供了直接、便捷的学历提升平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升学问题,这是该项目在高职院校最根本也是最清晰的发展共识。
表1 教师对学校“专接本”项目发展定位选择的差异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对高职院校教师就“专接本”项目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重点针对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备、与主考学校的对接以及网上学习社区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查,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教师对“专接本”实施情况的评价分析
表2 显示,在“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对接主考学校以及建立网上学习社区”四个方面,P 值<0.01,差异均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结合对教师现场座谈以及院校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进一步考查教师对院校“专接本”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不难看出,所调查的高职院校在机构设置、项目管理人员配备方面均落实较好,从机构和人员上明确了职能部门和负责人,为项目实施建立了较稳定的组织管理模式。调查显示,开设“专接本”项目的途径,多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主考学校,仅7 位教师回答了“主考学校沟通联系本校”,说明专科学校有主动需求,本科学校即主考学校意识不强,并不重视。对于主考学校来说,如何主动加强与相关专科学校的联系,衔接好专科与本科的课程体系,对于扩大生源、提高生源素质、完善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长远的意义。所有被调查的教师对建立网上学习社区表现出极大的需求意愿,这一结果说明,提供满足需求的在线教学环境,创设丰富的在线教学形式,能促进教师多维度完成“专接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专接本”学习效率。
“专接本”项目的开展对高职院校学风有没有影响呢?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对此进行了考查,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专接本”项目对学校学风的影响(N=98)
由表3 可见,被试教师在高职院校“专接本”项目对学校学风的影响的选择依次为:影响较大(71.4%)、影响一般(26.5%)、没有影响(2.0%)。经X2检验,教师对“专接本”项目给学校学风带来影响的看法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普遍认为“专接本”项目对学校学风的影响较大。此外,座谈中我们也了解到,高职院校开展“专接本”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努力的方向,而选择“专接本”的学生,大多是各班级中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专接本”学生的学习态度给没有参加“专接本”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加之教师的正面引导,能点燃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人生追求,让“专接本”学生在学生管理中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的建设。
与普通大专生相比,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有着独有的特点,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制定特有的辅导形式。调查结果见表4、表5。
果然,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的支持,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最终魏国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
表4 调查教师对学生辅导形式的选择(n=98)
表5 教师对学生辅导形式选择的差异分析
如表4 所示,选择“考试真题”“模拟试题”的分别有78 人、66 人,分别占总数的79.59%、67.35%,这表明,教师对于辅导学生的形式仍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终极导向,无论“考试真题”还是“模拟试题”,有较为清晰的考试针对性,方便教师把最直接、有效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从而使其顺利通过考试。
从表5 也可直观看出,对于“网络课程、手机APP、网络答疑”三个选项,P 值远远大于0.05,被试者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选择的不一致性,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考试真题”“模拟试题”两项上,P 值<0.01,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被调查的教师对学生辅导形式的选择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显示,对“专接本”学习的辅导,受学习需求、考试特点和毕业目标驱使,“考什么”即“教什么”,使教师和学生容易依赖教材和考题,甚至死记硬背。此外,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专接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考试通过率,学校考核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考试通过率,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考试真题”和“模拟试题”成了师生的首选。这一现象显然不利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依据本次对8 所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综合现场座谈会的了解,笔者得出以下调查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对于“专接本”项目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还存在诸多不足,开展该项目的首要动机与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而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在高职院校的第一位考虑之列。
第二,随着“专接本”项目办学规模的日益增大,高职院校从组织制度到工作模式上日渐稳定和完善,机构配置与专职管理人员基本健全,这对于提高该项目教学与管理质量、保持与本科院校协调对接等问题上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开设“专接本”项目,多为高职专科学校的主动需求,由于本科主考院校一般是在本专业领域有着一定办学优势和知名度的本科高校,所以对于项目的对接一般高职专科院校更为积极主动。本科主考院校的主动性和开创性并不强,还未能真正立于学校全局和全方位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整体运作。
第四,“专接本”项目对高职院校学风的建设起着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寻和研究更多的激励政策,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五,对于是否有必要建立网上学习社区,教师表现出鲜明的意愿,这与笔者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高度一致。显然,网上学习社区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学者均有一定的吸引力,相比传统教育模式,师生具备更多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考试真题”“模拟试题”仍然是教师辅导“专接本”学生的首选,其主要原因还是受考试通过率的直接影响,而对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落实不到位,使得“专接本”项目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与就业需求紧密关联、符合职业化教育要求的特点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明确发展定位:从关注学生学历提升走向关注学校多元发展
调查显示,98.98%的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的平台”作为“专接本”项目实施的首要目的。的确,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专接本”提高了学历层次,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砝码和就业竞争力。但这是否是高职院校开展“专接本”的唯一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专接本”项目不仅构建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自学考试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还促进了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专接本”在主考本科院校的协同合作、参与引领下,助推了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教学水平、师资队伍、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提升。众所周知,一所学校的发展定位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发展基础、学科特点、教学环境、人才需求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及其动态变化而确定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性抉择。新时代,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由于“专接本”本质是高职教育专科向本科的接续和提升,高职院校应紧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在充分挖掘自学考试活力的同时,积极思考并总结如何完善“专接本”项目开展,使其能够引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并且,还应拓展继续教育功能,推进应用型、技能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增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学校多元发展定位的延伸与拓展。
第二,拓宽支持主体:从高职院校单向需求走向对接双方共赢发展
“专接本”是专科学校与本科高校的一次人才培养目标关联、接续、提升和放大的过程,既有垂直衔接的延续性,又有水平衔接的整合性。然而调查显示,开设“专接本”项目,大多为高职专科院校单向需求,一般通过高职院校主动对接本科主考学校,最终实现双方“牵手”,打开项目合作局面。作为主考学校,尚缺乏从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主动调研,开拓视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应主要成为行业企业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员。[3]对此,建议本科主考学校加强与相关专科学校的联系,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好专科与本科课程体系,并提高专本课程体系间的关联度;本科主考学校应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及“专接本”项目合作为突破口,精准捕捉职业教育和技术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教学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携手共赢发展。
第三,丰富教学模式:从传统线下课程为主走向线上线下课程融合
调查发现,被试教师对建立网上学习社区有着极大的需求意愿,说明“专接本”在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方面尚需创新和发展,不仅依赖传统线下课程,还需要创设丰富的在线教学形式。当今,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专接本”教学形式的供给侧,省级层面应加大对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发,特别是加大相应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软件的研发力度,并加速向高职院校推广应用,为考生获取课程学习信息提供多种途径。只有高质量地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才能将线下教学的传统优势和线上数字化泛在化网络教学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4]实现线上线下课程学习的融合;对于“专接本”教学内容的供给侧,应综合考虑本科主考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全面整合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内容,特别是实践与应用课程,应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5]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侧改革,通过加强对师生线上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和操作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他们对在线学习课程的需求。充分发挥“专接本”教与学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作用,满足“专接本”师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第四,调整培养目标:从注重考试的通过率走向注重考生实践技能
调查显示,79.59%和67.35%的教师认为,“考试真题”和“模拟试题”仍是最受他们欢迎的教学辅导形式,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难看出,“专接本”成了过于知识化的教育,应试弊端显而易见,对“专接本”学生的考核也直接指向考试的通过率,这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应付,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获得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当然,由于“专接本”的专业课程大多是从成人自考来的,考试大纲考虑职业需求较少,部分专业考试大纲实用性不强,[6]这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工作,提高其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是引导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向更高层次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实用性课程教学力度;本科主考学校应立足“技术本科”教育,加大对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检查及考核监督;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应强化对“专接本”项目的宣传力度,规范用人单位对“专接本”毕业生的接纳认可口径[7],完善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为考生提供就业服务,比如:举办自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开通自考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服务平台等,为毕业生多提供供需见面和计划指导下的“双向选择”机会,有力地促成“专接本”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对接,提高“专接本”毕业人才的适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