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担当

2022-03-03 17:13蔡中宏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政治

蔡中宏,魏 源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高校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这是一个重大政治宣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是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新概括新表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为此,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回答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其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明确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的职责使命。最后,要着力提高教师担当立德树人使命责任的素质能力,更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此可见,研究和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职责要求和使命担当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回答和解决好“谁来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亦即“靠谁培养人、谁能培养人”的关键问题,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为何担当、担当什么、何以担当”这三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从高校思政课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职责使命、提高素质能力”三个方面,深入回答和解决办好高校思政课“谁来培养人”,亦即“靠谁培养人、谁能培养人”这个事关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中的关键问题。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回答了“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

由此可见,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其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规定了我国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出了培养人的根本使命、任务和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集中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确定了我国教育事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的素质规格和目标要求。

高校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其核心要义,认真回答解决好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首先,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在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最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1.为谁培养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人民性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充分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使教育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2.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这种人才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担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更好地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3.怎样培养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途径是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人才必须也只能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因此,高校必须推进“大思政课”,形成全社会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二、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解决“谁来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这个思想认识非常深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的职责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的岗位职责要求,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胜任和担当其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前提条件。为此,要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明确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和职责要求,以教师个体素质修养为基础,突出思政课教师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2]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2]。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政治素养、职业态度、业务能力和心理特质四个方面提升基本职业素养,做到政治素养方面政治强、情怀深,职业态度方面自律强、人格正,业务能力方面思维新、视野广,心理特质方面能调适、有耐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的原则和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八个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师个体素质的自我修养和教学改革创新之中,细化转化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及其修养能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努力讲好思政课,这对于高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功能,还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校必须统筹“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深刻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

讲好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德才兼备的教师,最受学生的钦佩和欢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思政课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和人才培养能力,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责任。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点在于肩负和担当“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途径和培养目标与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途径和培养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和高度一致性。在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和胜任能力的有效路径问题,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主体的职责要求和使命担当,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讲好思政课的能力水平,提高驾驭思政课教学的能力,从而增强担当好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任务的胜任力,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三、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解决“谁来培养人、谁能培养人”的重点问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个体素质及其修养的实践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树立专业信念,遵守专业伦理,习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实施专业自主,成为一名优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思政课教师自我体验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这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师履职能力和胜任能力的必由之路。

1.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担当使命的根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为:良好的职业态度——敬业、乐业、勤业;高雅的生活情趣——求真、求善、求美;高尚的道德情操——合作共事、团结协作、和谐共处;优良的形象人格——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4]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用自己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健全的人格、端庄的仪表来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首先,要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也是其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

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较强的政治能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其次,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核心的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因此,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不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且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塑造优秀思政课教师形象,讲好思政课,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从自己做起。”[4]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你不可以为着饭碗、为着美人、为着生命,而把真理监禁起来或把他枪毙掉。”[6]因此,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最后,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精湛的业务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最根本的素质。“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改革的核心是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4]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日趋活跃、复杂多样,社会不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难度是很大的。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达到以理服人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有宽广而深厚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理论功底。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不仅能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对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贡献;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仅是教书匠,而且是研究者。”[8]

2.提升理论素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担当使命的关键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其理论素养和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必须同时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三个层次来发展自己,否则就不能完成新时期思政课教学任务。”[9]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我教育与教育都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10]教育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活动,而自我教育则是主体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对教育者自身而言,就是要加强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把学习贯穿终身,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的自觉追求过程。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地增加学习的“长度”,拓展学习的“宽度”,提升学习的“高度”,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其次,要培养反思意识和创新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形成反思意识和创新思维,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反思的真谛在于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超越,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通过深入反思和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通过参加培训、继续教育以及自学来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和摸索,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培养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驾驭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

最后,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重视科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深入学生中、深入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有价值的见解。坚持研究的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自觉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教学行为,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3.创新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担当使命的重点

新时代大学生有着时代所决定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优化拓展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构成。”[11]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通过与其他不同思想的比较,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理直气壮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正面交锋,让真理越辩越明,使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西方霸权国家和敌对势力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危害并自觉地予以抵制,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坚持正面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直接而显性地传授其主旨要义。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春雨润物”的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新思路、开拓新途径、拿出新举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覆盖到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积极开展榜样教育,加大正面宣传教育引导的力度,结合评先选优等活动,建立起了学生典型宣传的经常性机制,营造奋发向上、修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创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渗透力。要探索凝练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深刻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高校尤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以校风、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获得力量,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传统,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人文精神,使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浸润和滋养功能。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