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留扬、张晓霜、方圣舟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汉水陶艺脱胎于古兴安陶艺,古兴安即现今的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端,南依巴山北麓,北邻秦岭主脊,汉江横贯东西。这里所定义的汉水陶艺是指发轫于汉水流域的制陶文明,主要指处于汉江中游地区的陕南安康,它属于中国陶艺发展历史上长江陶艺文明的支流,历史悠久。[1]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息在汉江流域安康地区的先民们就进行了陶器的烧制。如今的汉水陶艺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水陶艺立足于传统土陶塑造技艺,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升级。陶艺师将自己的创作理想、思想观念,以及大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融入陶器的设计、生产中,从而实现对土陶文化的继承与扬弃。陶瓷文化传古至今,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彰显出一个民族的底蕴,是中国的代名词,是民族强大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需要精心守护的文化火种。因此作为文化传承的个体,人们更应该了解、尊重历史,保护、传承文化,让饱蘸历史沧桑的文化遗产在精心呵护中得到滋养,在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在继承陶艺文化的同时也将采取创新的形式促进其发展。
汉水陶艺创作出来的器物,按器型可分为单口杯、酒器、土陶烧水壶、陶塑肖像等。这些陶艺作品器型多样、色泽纯正、品质优良,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汉水陶艺作品将安康本地文化元素与陶器制作有机融合,形成了既承载当地风土人情又极具浓厚安康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汉水陶艺系列作品《吉祥安康》,就是以蚕食桑叶为点缀,以安康本地黄泥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寄寓了农耕时代居住在秦巴汉水河谷盆地的居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发展建设蚕桑之乡,团结奋进共建和谐家园的美好向往。另一项作品《石梯古渡陶瓶》,则是在陶器上还原了当年石梯古渡兴茂繁盛的商业胜景。汉江航运兴盛时期,石梯镇境内渡口是汉江商船往来重要停泊码头,石梯渡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沟通安康市东部汉江两岸南北交通的要津,也是金州八景之一。这些作品既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也寄托了安康人民的乡土情怀。做工细腻、造型精美、投入市场深受好评,被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广泛收藏。
汉水陶艺主要是就地取材,原材料多选用安康当地特有的土质紫金石、砂石等,这些都是十分易采撷的材料,进行雕塑、捏造、烧制成陶瓷器物时更为方便,其制作出的陶器作品按胎体颜色可分为红陶、黑陶等,在创作上有巨大的创造空间。并且,这些沙土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例如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硒”。安康市的土壤硒含量丰富,分布面积广。汉水陶艺使用富含硒元素的泥土烧制陶器,所制作出来器物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汉水陶艺独树一帜,采用柴窑进行烧制。现在工厂规模化的生产一般会使用生产效率高且受热更均匀的电窑,但烧制出来的产品缺少柴窑烧制出来的独特感。因为柴窑对技术的依赖性更高,加上松木和柏木之间的材质不同,出窑效果也不尽相同,往往更受到小众“爱陶懂陶人群”的追捧。汉水陶艺目前已经开发出了相关柴烧茶具、盖碗等产品,凭借过硬的品质使汉水陶艺的口碑越来越好,回购和新的客户群也在不断形成,由此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汉水陶艺虽然在品质以及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受工作室所处的地理位置、陶瓷工艺行业的大环境等影响,也面临着一些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汉水陶艺工作室设备有限,但陶瓷工艺品生产周期长,人工成本高,因此年产出数量极为有限,所以无法达到规模化生产。而且汉水陶艺作为私人工作室,技术的更新需要向外界学习与自我探究。培训费用高,学习周期长,传统制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形成集约化发展。
汉水陶艺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一、陶器作品销售。二、政府的定向扶持。陶艺作为安康的非遗文化之一,政府每年会拨冗一定的资金扶持其发展。三、陶艺师个人通过在学校社团代课或者做陶艺相关的培训,从而获得一定的收益。
汉水陶艺的负责人来显军既需要自己构思、创作产品,又需要花时间找市场、做营销,往往分身乏术。通过线上经营,虽然可以增加销售力度,但汉水陶艺工作室位于山区,陶瓷工艺品如若在运输当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导致产品受损,也会对汉水陶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招商引资较为困难,其本身作为商品的属性也被大大弱化。
目前大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足,加之学习陶艺的途径有限,并且能够带来的收益并不乐观,在有限的市场、狭窄的生存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等,成为了年轻人将这门技能当成终身职业的拦路虎。
当下新媒体盛行,短视频行业更是春秋鼎盛,但如何获得广泛的关注量从而提高知名度仍是围绕私人工作室的难题。缺乏专业的拍摄设备与宣传团队是目前的汉水陶艺工坊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汉水陶艺主要有以下几个宣传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据调研发现,汉水陶艺传播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在本市范围内传播,对外展出平台的浏览量并不尽如人意,并且人们对于陶艺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因此影响力度不够,宣传市场的空间有待挖掘。
陶土产品作为最古老的装饰材料之一,艺术价值极高,传统风格运用陶艺进行设计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保持传统风格上进行创新设计,陶艺有着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地位,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文化。[2]因而,汉水陶艺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扬传统陶艺的制作技法,从而更好地将陕南传统的烧陶、制陶艺术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推陈出新,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融合到陶土的创造中,创造出一系列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手工工艺价值。
汉水陶艺是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的手工艺术、造型艺术等内容融合的产物。汉水陶艺将陕南地方性的历史文化与思想进行融合,以此来提升其文化价值;地方性文化将以汉水陶艺为载体,焕发出新生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水陶艺的蓬勃发展,亦有利于地方性的非遗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从而提升当地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陶艺凝聚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的心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我们作为时代新人应该将这种工匠精神和工艺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汉水陶艺作为乡村非遗的一部分,可将其禀赋优势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或文化内驱力,从而促进遗产地区域经济增长。乡村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文创产品、建设民宿、服务市民下乡体验传统工匠服务等,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向好增长。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和优势,汉水陶艺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劳动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与创新,最终带来收益的方式既能使传统手工艺文化走进现实生活,又能带动就业,为乡村振兴助力。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人们在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投资也日益增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陶艺是一项体验感非常强的项目,手工DIY体验也是大众娱乐的不二选择。对于汉水陶艺而言,在市区开一家陶艺文化体验馆是未来新发展的方向之一。在馆内可以设置专业的陶艺师进行现场指导,顾客既可以现场体验传统工艺制作,亦可以交由手艺人定制专属产品,零距离触摸非遗文化手作,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馆内可以与陕西各大有艺术专业的院系合作举办设计陶瓷技能大赛,优秀的作品将会选中,作为一个系列推出新的产品,在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售卖。
文化就是陶器的灵魂点缀,汉水陶艺尝试在传承现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陕南文化的内涵,从而打造陕南陶艺文化的独特定位,吸引更多的受众。汉水陶艺区别于市场上的大多数“规模化量产型产品”,以特色花纹、绘饰、造型等为核心竞争点,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性质,让顾客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产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其次,汉水陶艺力图给升级再造后的非遗文创陶艺品制作更好地宣传包装,比如产品图集、故事册、宣传纪录片等,赋予这些陶艺品更多的呈现形式和载体。同时,努力提高陶艺文创产品的品质和品味是未来发展的改革方向,走品牌化经营路线是发展汉水陶艺产业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通过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陶瓷商品,这俨然已经成为陶瓷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汉水陶艺而言,既可以申请参加官方举办的陕西省“非遗购物节”、非遗展览会等活动,实现现场展销和直播带货,也可以通过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搭乘线上销售的顺风车。总之,依托“互联网+”这是一个良好的宣传与营销契机,汉水陶艺工作室应该以此为启示,尽快开拓线上销售市场,以线上带动线下为推广思路,借助互联网对陕南汉水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扩大知名度,最终实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汉水陶艺应该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一村一艺,加强汉水陶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陶艺产业,进而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促进了当地村民增收。
汉水陶艺现着力于创新性产业合作,合作主营方向为接受企业单位的高端陶艺展示品制作。例如汉水陶艺曾与某酒水企业合作:制作酿酒工艺的细节过程,再现了“打水润粮”、“陶罐储存”等过程,最终放置于企业总部与公司年会现场以作为摆设,从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益。此类合作,由于所需制作时间之长、难度之大,故产出利润较高。此类与大型企业的商业合作,属于高端定制类型,本身产出量不大,但技术含量较高。迎合当下汉水陶艺技艺方面的优势,也能避免产量不大带来的部分限制。此类型的合作可以扩大范围,从而增强汉水陶艺自身的影响力。
同时,在文旅政策的合力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兴文”已经成为安康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生存路径。政府大力推动包括非遗、文物在内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入融合。汉水陶艺可以与陕西省的部分地景区取得联系,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文化留住游客,还能让游客带走文化。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牵手”,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旅游发展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已经不再局限于偏安一隅,而是逐渐走进了大众生活。例如,以陶艺师为学生陶艺社团授课的形式,带陶艺进校园从而增加知名度。通过对陶制品的思考和动手制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美育创新,助力素质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陶艺还可以进入市区、乡镇文化馆,通过举办陶艺文化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作为传统技艺的一种,陶艺毫无疑问也要开始思考生存与毁灭的问题。得益于现代工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陶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技术的交流与水平认知的提升都为陶艺增色不少。但同时,资金的匮乏和后继无人的压力也使陶艺进步的进步空间被压缩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面临困局,如何破局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陶艺发展所面临的生存与挑战,同时也是诸多传统技艺的问题,如何走,如何走得更远,是相关从业者和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重中之重。寻找到市场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平衡,找到以此发展的契机,才是陶艺得以在现代经济社会生存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