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宏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湿地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重要部分,抚远市湿地是我国重点湿地生态功能区。但长期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增强,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加大,导致该地森林面积减少,林分郁闭度降低,水源涵养功能有所下降,濒危物种受到威胁,湿地面积锐减。尤其是区域内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由于部分湿地植被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土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开展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已刻不容缓。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隶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我国最东部的县级行政单位,也是我国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地理坐标为东经133°40′08″至135°5′20″,北纬47°25′30″至48°27′40″,行政区东、北两面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与同江市接壤,南与饶河市接壤。
全市辖区面积6262.48km2,边境线长275km。市政府所在地抚远镇距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航道距离仅65km。乌苏镇距离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远东地区最大编组站卡杂科维茨沃2.5km。在黑龙江省及佳木斯市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抚远市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抚远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边境线全长275km,是国家一类客货口岸。抚远港是最重要的江海联运大通道,距离出海口仅960km。这不仅使黑龙江省的船只可以直接出江入海,且为抚远增添了无限商机,这种地缘优势使抚远市在东北亚的经济圈内成为理所当然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的中心枢纽。在黑龙江省及佳木斯市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抚远是全国极少数同时拥有机场、铁路、高速、深水港四位交通一体、大交通格局的县级市,距离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航道距离仅有65km。未来,黑瞎子岛将开通陆路口岸,到达哈巴罗夫斯克市区只需30km。
抚远市主要分布有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瞎子岛省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八岔岛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省级自然保护区都占有少部分分布。
抚远市湿地属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此迁徙,有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丹顶鹤、白枕鹤、鸳鸯等濒危鸟类在此繁殖。东方白鹳属鹳形目鹳科的大型涉禽,黑乌两江流域中俄边境地区是其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国家已将自然保护区列为重点物种保护和研究基地。
通过对2009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2017年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显示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湿地的面积呈现减少的状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呈现减少和退化状况,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抚远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源涵养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有所退化,蓄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湿地内林草植被质量不高,局部地区地下水萎缩;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受扰,野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退化,生物的多样性受到损害。从整个湿地调查记录显示,鸟类资源呈现减少趋势,其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甚至有的鸟类种群数量超过一半出现明显的减少状况。
湿地自然度降低,湿地面积减小,湿地破碎化趋势明显。本区域在较长时间内,由于森林资源采伐的强度过大以及农业生产对湿地和湿地周边的开垦,使湿地的生态系统发生明显的退化。其非常重要的表现在于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多年冻土退缩,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加大,局部地区土地沙化;湿地面积减小,但块数增多,湿地面积仅为663.79hm2,有595个图斑,图斑平均面积1.12hm2,且分布分散,使湿地蓄水能力降低,破碎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无形中导致了部分区域林缘后退、湿地面积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地表径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加剧。湿地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对国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也对湿地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湿地威胁因素逐渐增大,湿地承受的压力也逐渐增加。从几次湿地调查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湿地的生态状况受到威胁的最重要的因子已经从原来的围垦、非法狩猎、污染等三大因素变成如今的污染、过度捕捞与采集、围垦、外来物种入侵和基建占用等五大因素,同时湿地受到威胁的因素出现的频次也较之前增加,重要的威胁因素出现的频次和数量均出现增长的趋势。
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完善,湿地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不显著。之前相关湿地保护、恢复、修复的生态工程项目,其建设内容、建设目标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都比较单一;甚至还有些建设项目存在拼凑和拼盘式现象,忽略原生物种、水资源条件、光热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特点的问题,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湿地的区域性质的整体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
在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中,推广应用湿地新技术,湿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相对不足;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体系有缺失;湿地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措施及科技手段或没有进行,或虽然进行,但深度不够,其作用发挥不够好,湿地的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形成;湿地保护利用的管理方面,科技支撑不到位,有些湿地管理非常薄弱,致使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设不到位。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完善湿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公约》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于水域(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生态功能比较明显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常年积水地段、季节性积水地段的全口径湿地加强保护、修复和管理。
2)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湿地保护利用的职责,进一步完善湿地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总量管控湿地面积,实行分级管理湿地,确定湿地保护的红线,落实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管护人。
3)在湿地资源本底调查的条件下,建立健全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湿地监督系统,掌握与跟踪湿地发展变化的动态情况,掌握与跟踪湿地的分布状况,掌握与跟踪湿地的演变状态。
4)采取相应的退化湿地的修复措施。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利用湿地的不良行为,防止湿地的进一步减少和退化,保障湿地稳固性,保障湿地处于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状态。
1)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实施全口径、全区域严格的湿地保护恢复制度;全面强化沼泽湿地的保护恢复,继续强化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为载体,大力强化保护恢复。
2)大力开展湿地质量精准提升,通过实施退耕还湿(滩、湖)、植被补植,恢复和扩大各类湿地面积及周边植被,实施生态补水,恢复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环境、提高河湖连通性,维护水生态安全。
3)珍稀水禽栖息地和迁徙生态廊道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湿地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1)充分利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和省级重要的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连通重要生态的廊道,切实加强保护和管理好的湿地,特别是对珍稀候鸟类的繁殖地和迁徙地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
2)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3)在候鸟迁飞路线和划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要特别优先开展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积极采取可行的有效的措施保障湿地水源充足,逐渐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充分改善湿地生态条件和生态存在情况。
以漫川漫岗丘陵为重点区域,实施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加强坡耕地、对湿地内的侵蚀沟与耕地等,采取退耕还湿,对缺水的湿地,采取生态补水等有效措施,补、修多措并举,扩大湿地面积。建立合理的湿地防护体系,防治黑土沙化风蚀,提高黑土地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科技支撑是湿地保护、修复和利用最基本保障,更是其效能提升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加强湿地的科技支撑,形成湿地科技支撑的动行机制。既要充分认识科技支撑的重要意义,有效地提升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科技意识,又要注重立足湿地现状,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力挖掘。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及对湿地的保护技术、湿地的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同时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机制,促进湿地得到有效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
在湿地范围、周边设立宣传牌与标语,实行湿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意识,形成人人知晓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意义,人人践行保护生态的行动,同时要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工作的日程和考核范围。
要始终坚持湿地的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意识,随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日臻完善,湿地逐渐呈现出湿地大美景象,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作用。抓好抚远市湿地保护恢复、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筑牢三江平原的重要屏障,还将对我国东北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进行有效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