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华
(山丹县林业技术工作站,甘肃 山丹 734100)
近年来, 山丹县坚持生态优先、科学造林,为育林原则,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全力以赴推进大规模国土空间绿化行动和“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建设,为守好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研究项目以最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对县域内退化的乔木林、灌木林以及沙化、退化、盐渍化的草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准确掌握全县退化林草的数量、退化成因及退化程度,对其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
以最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为基础,收集分析退化林草范围、退化程度,应用最新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初步筛选判读区划退化林图斑;现地调查确认退化图斑,核实林分因子、管理因子、退化因子,形成退化林数据库和退化林草地统计表。
1.2.1 区划
按照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成果的“县-乡-村-林班-小班”的区划体系执行。
1.2.2 小班调查方法
对初步筛选图斑进行逐块外业调查,现地界定并区划退化范围,核实属性因子。
1)退化图斑核实。对初步筛选的退化图斑进行现地对照核实,现地重新区划或修订图斑界线,使图斑界线与现地一致,符合退化林界定标准。
2)林分因子调查。主要包括优势树种、起源、龄组、郁闭度(覆盖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等6项因子。
3)管理因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权属、林种、工程类别、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事权等级、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主体功能区等9项因子。
4)退化因子调查。采用调查退化林木比例、郁闭度、覆盖度、疏透度等评价指标。将郁闭度等级划分为:低0.20~0.39,中0.40~0.69,高0.70以上3个等级;覆盖度等级划分为:疏30%~49%,中50~69%,密70%以上3个等级。
三北工程退化林草退化程度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三级。退化林退化类型界定根据林木龄组、郁闭度、覆盖度、枯死、濒死株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林木断带、疏透度等情况综合界定,具体划分为8类[1];草地退化界定根据盖度、草层高度界定,具体为草本盖度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大于10%,草层高度相对百分数的降低率大于10%。
小班面积以原小班面积为准,对部分因地埂、水沟等原参照物发生位移或其它变化的小班,直接用GIS软件求算小班面积。
在初步判读、实地核查、填写调查表、综合统计的基础上,形成退化林数据库、退化林草统计表,最后汇总形成全县三北退化林草调查成果。
2.1.1 退化林地
经调查,全县退化林面积为4384.77hm2,全部由于立地条件差造成退化。按地类分:有林地657.64hm2,灌木林地3727.13hm2;按权属分:国有901.4hm2,集体3483.37hm2;按林种分:防风固沙林851.04hm2,农田牧场防护林3533.73hm2;乔木林按龄组分:中龄林448.5hm2,成熟林58.05hm2,过熟林151.09hm2;按优势树种分:杨类209.14hm2,山杏403.98hm2,阔叶混44.52hm2,柠条605.71hm2,沙棘2965.79hm2,柽柳155.63hm2;按退化程度分:重度1235.09hm2,中度2786.52hm2,轻度363.16hm2;按修复措施分:《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LY/T2786—2017)中规定的修复措施,全部采取抚育修复,面积4384.77hm2。
2.1.2 退化草地
经调查,全县退化草地40668.7hm2,全部由于干旱、病虫害等自然原因造成。按草原类型分:温性草原12547.3hm2,温性荒漠28121.4hm2;按退化程度分:重度7320.4hm2、中度33348.3hm2;按修复措施分:根据《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GB∕T37067-2018)中规定的修复措施,全部采取人工促进修复。其中:鼠害防治6667hm2,虫害防治20001hm2,综合修复14000.7hm2。
2.2.1 林地分布特征
1)人工乔木林主要分布于山丹县绿洲区,各乡镇耕地和居民区周围。地貌以平原为主,也有部分低山,海拔1550~2010m;土壤为灌耕土、灰棕漠土,土层比较深厚,肥力比较高,十分适宜杨类、经济树木和风景绿化树木生长。
2)天然林地主要分布于东乐、清泉、位奇、陈户、老军5个乡镇北部荒漠区,地貌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以龙首山脉横贯区域东西,海拔在1650~2300m之间,坡度中,土壤为灰棕漠土,pH值8左右,属碱性土壤,主要生长有天然分布的盐爪爪、珍珠、红砂和白刺等,土层虽较深厚,但有机质含量较少,改造和利用的难度都比较大。由于生长有天然灌木,因此只能采取封禁保护措施进行保护。
3)退耕还林分布于大马营、陈户、霍城、李桥等乡镇范围内。该区地貌以中山、低山和丘陵为主,也夹着若干高山,海拔2100~2600m;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和灰褐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云杉、沙棘等树木生长。
2.2.2 退化林分布特征
1)乔木林主要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栽植的杨树为主,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占到乔木林面积的大多数;加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林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来水量减少、病虫危害严重等因素影响,导致防护林的防护功能下降,防护林出现老化、退化、衰败现象。
2)退化的灌木林以大马营、陈户、霍城、李桥四个乡镇退耕还林地为主,主要为沙棘、柠条等,由于干旱和立地条件差,加之缺少抚育管护,林分质量逐年下降,占到全部退化林面积的85%。
2.2.3 草原分布特征
经调查,全县草原面积225524.6hm2。类型有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化草原、温性草原、草甸五种类型。温性荒漠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150m的低山丘陵及浅山地带,植被以旱生小半灌木为主,蒿属植物次之。主要有合头草、红砂、盐爪爪、灌木亚菊、紫菀木、猪毛菜、补血草等。植株高6~30cm;温性草原化荒漠主要分布于红石泉以东、青阳口以西丘陵平缓地带,属平原荒漠类与山体相接的部分,海拔1700~2000m,植被以旱生半灌木和草本为主,葱属、蒿属植物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荒漠锦鸡儿、灌木亚菊、珍珠、合头草、蒿属植物、灰绿碱蓬、芨芨草、短花茅针、甘肃棘豆、白刺、红砂、木紫菀等;温性荒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大青羊口、白水泉、马莲井一带,海拔2000~2300m,植被以多年生禾草为主,旱生小灌木、半灌木次之,还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短花针茅、驴驴蒿、珍珠、合头草、盐爪爪、黄蒿、荒漠锦鸡儿、木紫菀、麻黄、黄花补血草、灌木亚菊、扁穗冰草等;温性草原主要分布于大黄山林线以下和龙首山山腰中部的地带,老军乡郭泉村以东至永昌交界以及李桥、花寨、霍城、马营乡镇的丘陵地带,海拔2300~2700m,植被以赖草、冰草、芨芨草、针茅为主,有少量的冷蒿等蒿属和豆科锦鸡儿属的灌木;草甸类草场受垂直地带性气候影响形成,分布于焉支山及龙首山海拔3100以上及海拔2700~3100m的山地,在高山气候的影响下,植被大部呈垫状生活型。
2.2.4 退化草地分布特征
全县有退化草原面积40668.7hm2,其中:温性草原退化面积12547.3hm2,温性荒漠退化面积28121.4hm2。主要分布在陈户镇、位奇镇、东乐镇、老军乡一带。退化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加之草原鼠虫害的破坏,导致草原向矮、稀、毒方向发展,牧草品质降低,毒害草比例上升,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减弱,自然恢复功能弱化。
3.1.1 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推进退化林草修复
针对山丹县退化林草面积大,退化原因复杂的状况,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水务、林草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退化林草修复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土地、水源、资金等方面的事宜。林草业务主管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退化林草修复工作,将其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列入重点任务,深入林区、草原进行现场办公,全面掌握林草动态变化,在征求各部门及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林草生长规律和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护林营造、人工种草和退化林草修复,确保退化林分修复工作顺利实施。
3.1.2 强化技术培训,严格落实技术规程
在开展退化林草修复实施作业前,在全面勘察的基础上,制定退化林草修复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并及时上报进行评审批复;对技术人员、作业方、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及时开展技术培训,使其全面了解退化林草修复地点、范围、自然环境状况、修复目标要求、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草原承载力等生态防护功能的同时,按照作业设计开展施工作业。
3.1.3 强化责任主体,着力提升修复质量
在退化林草修复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林草主管部门日常监管责任和退化林草修复实施单位的主体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任务、资金、责任、措施“四到位”责任机制,严把苗木、种子、整地、栽植、播种、灌水、抚育、管理“质量关”,全面推行实施单位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技术负责制、监理制和资金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同时,加大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验收力度,切实提高退化林草修复质量,确保管理责任到位、实施程序规范有序、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技术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3.1.4 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修复技术模式
1)针对退化林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陈旧、树种草种单一、病虫危害严重、过度放牧的问题,选取创新林分修复技术模式。优先选择适生性、抗逆性强的沙枣、云杉、新疆杨、白榆等优良乡土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推行林间空地造林、高杆截头、平茬复壮与修枝抚育等多技术、多模式集成应用;配套完善林区灌溉、防火道路等基础设施。初步实现纯林结构向多树种多层次复合混交林结构转变,由单一造林模式向造管并举、保育结合、科学经营模式转变。
2)在草原修复技术措施上,进行轮封轮牧,控制载畜量,对面积大于667m2的空地撒播燕麦草、冰草、苜蓿等草籽进行补播改良,切实提升退化林草修复的科学化水平。
3.1.5 强化监测评估,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进一步加快退化林草监测样地、监测体系建设,对完成的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和退化林草修复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总结并推广造林、种草和退化林草修复模式、林草地力维持、灾害防控、效益监测等实用技术和经验做法。结合全面推行林长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切实做到造好林、种好草、护好植被,全面提升林草建设质量和水平。
1)加大退化林修复投资。山丹县降水偏少,干旱缺水严重。如川区原有的以杨树为主的乔木林造林地基本没列入河水配水面积,主要靠机井灌溉,机井水位深,部分地段渠系不完整,渗漏严重,且灌溉成本较高。同时,由于人工费用逐年增长,造成修复费用不足,影响了修复成效。随着工程的逐年实施,修复区域逐渐向偏远、立地条件差,地貌复杂的地段延伸,运苗、灌溉及用工成本提高。建议林木林分修复补助资金增加到每公顷22500~30000元。
2)持续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对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监督管理,控制草地牲畜放牧数量,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3)加大人工种草面积,扩大舍饲养殖,有效缓解草原放牧压力。
1)山丹县退化林面积4384.77hm2,其中有林地657.64hm2,灌木林地3727.13hm2。退化原因为立地条件较差,修复措施为抚育修复模式。
2)退化草地40668.7hm2,其中温性草原12547.3hm2,温性荒漠28121.4hm2。其退化原因有降水稀少、病虫危害等自然因素导致的退化,也有因抚育管理跟不上、过度超载等人为因素引起的退化。
3)针对退化林草的类型和成因,在今后的修复工作中,从强化组织领导、技术培训、责任主体、科技支撑、监测评估五个方面下功夫,通过采取补植补播、灌水、修枝、轮伐、轮封轮牧,控制载畜量、人工和工程管理等措施,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实现林草资源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