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逸夫小学(530022) 张馨方
毋庸置疑,要想正确、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还要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深入钻研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策略,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备课时,教师常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问题,课上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真正习得新知。教师也常通过预设的问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探究新知。因此,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传授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分析与解决问题,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为提升“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在设置数学问题时,教师应遵循相关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问题的可行性。其次,问题的难度应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难度不同的问题,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问题难度过高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最后,设置的问题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这样可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虽然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首先,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习惯性地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将教材涉及的解题方法“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没有掌握“问题解决”的教学进度,教学时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其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不注意拓展教学内容,没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只是盲目地追求学生的解题正确与否。这样的“问题解决”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整体授课内容,做到深思熟虑,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特别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予以细化,以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这样,一方面,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积极思考、分析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数学问题进行深度融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促进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符号意识是数学课程的十个基本核心素养之一。课堂上,引导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这是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方式。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以下习题:“设计全新的运算符号△,其运算遵循的原则为a△b=3a-2b,如2△3=3×2-2×3=0。若x△(4△1)=7,求x的值。”设计这一习题,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理解新的运算符号的情况,而且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解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一习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处着手解题。其实,解答这道习题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关键在于认真审题,理解符号表示的意思。结合题中新符号的具体运算,先完成括号中相关数值的计算,即4△1=3×4-2×1=10;再计算x△10=7,也就是3x-2×10=7;最后根据之前所学的简易方程,就能够轻松计算出x=9。通过这一习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对符号可以表示实际数字有深刻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审题,是数学问题实现有效解决的前提。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梳理和分析题意,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实际上,阅读理解属于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在初始阶段,学生看到题中出现的众多信息时,常产生混乱感。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把握数学题中的信息,全面理解题目意思,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教学8 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创设商场购物的生活化情境,通过多媒体出示多种文具的价格:尺子8 元1 把、圆珠笔2 元1支、作业本4 元1 本、橡皮1 元1 块……在学生理解情境中的信息和要求后,教师出示问题:“买3 本作业本需要多少钱?”“买4 支圆珠笔需要多少钱?”“买3 本作业本和4 支圆珠笔,一共需要多少钱?”……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给对方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8 的乘法口诀,使学生对口诀记忆深刻。
波利亚将“如何解题”细致划分为四个步骤,即明确题目、制订方案、践行方案与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制订方案与践行方案进行深度融合,设计分析与解决教学环节,这一环节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上让学生先制订方案,然后践行方案。学生制订方案,可以是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结果,也可以是团队协作商讨的结果。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实现问题的解决?”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画线段图、列表法、举例法等。在践行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验证方法正确与否。例如,在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问题:“用16张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组成长方形与正方形。如何拼组,才能确保组合而成的图形的周长最短?”对于这一数学问题,拼组成不同的图形是关键和难点。只有考虑周全,才能借助比较的方法探索出周长最短的图形。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探索多种不同的拼组方法,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
小学生年纪小,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加上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可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实现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标,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课始,教师讲述故事:“这个故事叫‘盲人摸象’。有四个盲人在树底下乘凉,一个赶象的人从此地经过。这四个盲人提出想摸一摸大象的要求,得到了赶象的人的同意。第一个盲人摸了摸大象的身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到大象的牙齿,说‘大象像一根棍子一样,又圆又滑’;第三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腿,说‘大象像柱子一样’;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大象和绳子一样’。请问同学们,哪一位盲人说的有道理呢?”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白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物体的形状会有所不同,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满足于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而很多数学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教学一题多解的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直接讲解解题思路,而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适时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两辆洒水车同时从A、B 两地相对开出,两小时后洒水车相遇。已知其中一辆洒水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30 千米,另一辆洒水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35 千米。请问A、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是典型的一题多解问题:第一种解法,可以先计算出两辆洒水车每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再乘以行驶的时间,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第二种解法,可以计算每辆洒水车在两小时内行驶了多少千米,再进行相加,就能知道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第三种解法,运用方程来求解,先假设A、B 两地的距离为x千米,列出相应的方程,最后求出答案。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不断发散思维,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块正方体木料,已知棱长4dm,如果将这块木料加工成圆柱体,能做成的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出示问题后,教师先让学生写出题中的已知信息,思考如何在正方体木料中做出最大的圆柱体,这样就能确定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就是正方体的棱长4dm;再引导学生写出d=4dm、h=4dm,就可以求出圆柱体的体积=πr2×h=3.14×2²×4=50.24(dm3)。这样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初始时期,基于此,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改进、创新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