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八军,陈福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作为一个概念,学术创业(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简称AE)诞生于20 世纪末。作为一种活动,大学教师的学术创业早已存在,并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校外兼职、技术顾问、政策咨询、成果转让、创办企业等,都属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重要形式,这些活动在二战之后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在大学蓬勃发展。环顾四周,许多大学教师投身于不同形式的学术创业;展望未来,大学教师学术创业也将成为一种常态。顺应全球高校学术创业新趋势,自2014 年以来中国出台大量“双创”政策,鼓励并大力支持高校学术创业。作为将学术创业视为第三使命的创业型大学[1],经过十年左右的探索与实践,理应成为中国高校学术创业的榜样;但是,国内最早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至今尚未走出学术创业的特色之路,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的热情也不比其他高校高涨。
那么,创业型大学在推动教师学术创业问题上为何仍显乏力?从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学界主要还停留在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价值之争,仅有个别学者对此展开针对性研究。[2]本研究在肯定创业型大学是推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最佳实践平台的基础上,选择Z 大学作为案例高校,第一次以其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强化期与消退期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创业型大学在推动教师学术创业问题上的表现、困惑与思路。现状分析是为了发现背后的问题和规律,研究的展开是因为有了基于现状感知的预期结论。本研究正是为了验证:由于大学教师学术评价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定位于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地方本科院校推动教师学术创业的外在推力并未转化为大学教师的内在动力,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也还仅处于摸索甚至徘徊期。案例研究还表明,加快大学教师学术创业步伐,外部环境建设相当重要,但是,各种外驱力需要转化为大学教师的行动自觉,树立创业型科学家典范、改革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推进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这些都是从外部环境建设层面推动学术创业成为大学教师行动自觉的重要举措。
20世纪末,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Clark)与亨利·埃兹科维茨(H.Etzkowitz)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创业型大学概念,在全球尤其西方高等教育学界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两位理论鼻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视角并不相同,理论研究基础亦不尽一致。克拉克较多地从组织转型视角出发,以大学转型“五大要素”作为理论基础[3],而埃兹科维茨更多地从科技成果转化视角出发[4],以“三螺旋”创新模式作为理论基础[5]。但是,克拉克要比埃兹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更为持久更具针对性,他在后期研究中走出欧洲教学型院校的局限性,融合埃兹科维茨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观测对象的案例高校[6],这正是学界将伯顿·克拉克誉为“创业型大学之父”的原因所在。创业型大学理论一经诞生便迅速传入国内,并引发诸如福州大学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先后确立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国际学界对于何谓创业型大学尚未给出统一答案,国内选择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的本科院校普遍依据自己的理解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由于高校缺乏相应办学自主权、主要领导稳定性不足以及教师转型激励机制偏失等多方面原因,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尚未取得预期效果,出现中西方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南橘北枳”现象。但是,相较传统院校而言,创业型大学依然是推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最佳实践平台。
在理论上,创业型大学没有否定传统院校的基本职责,而是在此基础上延长学术生产链条、增进知识应用的“多功能机构”[7]。无论创业型大学基于外源经济压力还是内源知识创新而诞生,无论克拉克与埃兹科维茨在创业型大学的理解上有何分歧,无论创业型大学研究者从哪个角度开展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内涵诠释,对于上述的基本观点都能够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如果传统院校以学以致知作为学术伦理,那么创业型大学则以学以致用作为使命追求,两类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学术生产模式。进一步说,创业型大学是在传统院校知识生产、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倡导知识应用的新型院校,同时强调要以“学以致用”引领“学以致知”的办学理念与双重使命。在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的学术生态环境下,市场化生存将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存在方式[8],“商业工作是学术界教学和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凭借独特的学术资本优势直接服务社会、加快知识转移转化将成为创业型大学区别于传统院校的显著特征。正如学术资本主义概念的重要阐释者希拉·斯劳特(S.Slaughter)与拉里·莱斯利(L.Leslie)所言,“对于贴近市场的高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而言,知识的商业潜能及产生资源的能力被看得同知识对于发现的意义一样重要。”[10]工作于该种学术氛围的创业型大学教师,要比传统院校教师更多地感受到学术创业的牵引乃至冲击,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在传统职责之外的知识转移转化活动,也容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落实体现育人智慧的“实践理性”。[11]
在实践上,从世界范围看,被誉为创业型大学典范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华威大学,其学术创业要比传统院校活跃得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热情。例如,在斯坦福大学,约1/4 的在职教授有过至少一次创业经历,每位教师平均创办0.67 家公司,该校还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学术创业经历的学者担任二级学院院长乃至校长职务,浓厚的学术创业氛围奠定学术创业型教师在全校的地位与影响。[12]在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价值导向下,大学教师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市场产品并得以有效传播和应用,要比在重要学术期刊进行发表和实现理论创新更具有吸引力和成就感。显然,这在传统院校难以实现。因为传统的科学规范没有要求科学家直接参与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实物的过程,以致视那些实现自己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学术型科学家为大学教师的异类。[13]从国内情形看,那些明确提出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定位的本科院校,要比传统院校在许多方面有利于激励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例如,福州大学在传统院校科研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于2003年又成立科学技术开发部,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管理与服务工作。2014 年,福州大学初步形成科技园“一园三区”的战略格局,不只是像其他院校的科技园区那样仅仅承担公司管理职责,学校还成立实体部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将科研开发、管理、转化与服务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科研开发—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链条。[14]相比于福州大学,本文选取的案例高校在学术创业的推进步伐上更加强劲。除了同样在机构设置、宣传发动、政策研制、园区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外,该大学还是国内第一所提出创业型大学阶段目标分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这要比其他创业型大学更为明确地对战略目标进行全面系统深刻解读,成为在学术创业上给予经费奖励、职称认可、考评加分等更大激励举措的创业型高校。[15]在如此强劲的学术创业文化环境下,涌现出一批创业型学院[16]、创业型团队[17]、创业型教师[18]。显然,相对于国内传统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该类创业型大学更有利于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活动。
国内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术创业做出创造性改革的高校甚多,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在2010年提出创新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并倡导“老师在岗创业,成果在园转化,人才在校成长”的办学理念,2014年,校内参与学科型公司创立的教师50多位,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的3%。[19]本研究以Z 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案例高校,原因在于:其一,学校建设创业型大学获得省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该校于2010年较早提出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构想,并且位于所在省人民政府开展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中7 所试点高校之首,由此可知,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要突破其依赖的政策环境很难。其二,该校的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与淡化期界限分明。任何大学践行某种新理念,往往有一位主要发动者,案例高校确定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亦不例外。在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倡导者与改革者(以下简称“倡导者”)离开案例高校之后,该校逐渐减弱了对创业型大学的宣传与推动,无论学校方案制订还是工作研讨,都尽量避免提及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于2020年12月31日被“生态性研究型大学”战略定位所代替。其三,本课题组成员既有置身其中的体察亦有站在圈外的琢磨。例如,课题组负责人曾于2011 至2014 年在该校相应“智囊机构”担任中层领导,对该校在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初期的动因、举措与问题等非常了解,并且以一位局内管理者身份以及局外研究者身份开展过相应的研究工作。鉴于此,本研究从案例高校战略目标淡化前后两个阶段对该校推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进行案例研究。
自2010 年7 月案例高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 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至2016 年7 月“倡导者”离开案例高校,这一阶段是该校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的强化期。在这个阶段,学校为加快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在许多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在原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增设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引领学校改革与评价各个部门的战略管理处,在新设社会合作处的基础上增设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师生学术创业管理与服务机构创业管理处。又如在全国确立第一个最能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对接发展主题的“1030”战略,即全校学科专业建设主要围绕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优选三个关键主题,为加快研究成果聚焦在这些领域与主题,甚至主张“1030”战略之外的学术成果不予重点奖励等。尽管在创业型大学建设初期可以从学理上梳理出许多经验与亮点,但在实践上尚未呈现大量成果转化的高涨局面。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激励与评价,要比传统院校更有力度与温度。为了鼓励学术创业型教师及团队脱颖而出,推动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如期实现,该校创业管理处在学校创业远景规划、学术创业扶持、创业业绩评价、创业孵化园管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应用创新券推广等许多方面形成管理措施与文件办法[20],其中以Z 大学关于鼓励和扶持创业的若干意见(简称“创业15条”)最有代表性。在国家“双创”战略提出与学术创业政策发布之前形成的“创业15 条”,有许多改革举措具有前瞻性、开创性与鼓舞性。同时,当初为推动大学整体的组织转型,“创业15 条”特别重视学术创业团队建设。例如,该文件第二条提出,“鼓励学校在编教职工和在籍学生作为创业主体,以团队形式开展创业,不仅鼓励在岗创业,而且鼓励三年内离岗不离职的学术创业。”第七条提出,“科技成果及专利许可转让的,净收益85%奖励给团队。学校所获许可转让收益的三分之一奖励学院(部)。”第十条进一步指出,“创业业绩等效于教学科研业绩,计入学院及个人岗位工作量考核,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及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的依据。”依其激励强度与力度,在学校不断宣传与强化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的前提下,该校教师理应在熟悉自身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关心学术创业甚至投入知识转移转化热潮中。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意愿与热情,与传统院校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学校满怀希望等待一批创业型教师与创业团队涌现出来,但该校教师对此显得不冷不热甚至漠不关心。例如,2013年10月,为调研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实施3 年来一线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合理要求,本课题负责人曾在该校4个二级学院召开教师座谈会,前后访谈的30多位专任教师居然没有一位主动提及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当被问及时他们仍在强调其职责依然是论文发表、课题申报、专利申请等传统学术业绩追求。[21]为什么轰轰烈烈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以及实实在在的学术创业激励政策都不能让大学教师从传统型转向创业型?尤其连关注学术创业的态度与意愿都未曾发生实质性改变。其实,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激励与评价大学教师业绩的指标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依然是传统的学术业绩考评方案与教师评价机制。例如,在这个阶段同时完善的大学教师科研激励新政虽然增加学术创业业绩认可的新内容,但总体上依然以论文、著作、课题、获奖与专利等传统学术业绩作为核心要件,只不过对“获奖”等方面加大力度而对“低层次”论文等减少甚至放弃奖励,与当前传统院校一样依旧是通过“金元重赏”打造科研勇夫的政策思路。[22]这就不难理解,无论学术职业升迁还是岗位收入增加,“专注象牙塔”要比学术创业更有确定性收获与荣誉。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大学教师没有跟随学校战略步伐迅速转入应用学术、学术应用的学术创业轨道,该校还是有一些教师与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学术创业活动。
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案例高校激励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的各项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这并不表明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无益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而是由于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尚未从牵引大学教师意愿与行动转向的评价机制上进行根本性改革,从而使得推动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外驱力无法转化为大学教师的行动自觉,教师依然与过去一样沉湎于传统学术业绩的生产与崇拜之中。对于那些可以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研究者,在技术、资金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选择学术创业的道路,致力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访谈调研表明,在传统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许多应用型研究者或者创业型科学家的自觉行为甚至理想目标,只不过这种利国利己能够实现多赢的转化活动具有偶发性,外在环境的刺激可能加速成果转化却不必然导致成果转化。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建设初期尚处于应用性学术成果积累期,难以呈现大量成果转化的高涨局面,尤其在评价机制尚未根本扭转的前提下,学术创业尚未从外驱力转化为教师整体的行动自觉,从而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不会对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产生显性影响。
随着高校主要领导的离任,原有战略目标定位发生偏移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例如,欧阳平凯同志在担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期间,于2010年正式提出“创新创业大学”的战略构想,2011 年进一步提出“创业创新型大学”办学定位,突出学以致用、学术创业的价值取向。作为南京工业大学首任校长且在该岗位连任11年之久的欧阳平凯同志于2012 年退休。2013 年,“有特色、高水平的创业创新型大学”战略定位被“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所取代。2017 年,乔旭同志接任校长之后,办学定位重新回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23]轨道。与南京工业大学不同之处在于,案例高校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转移显得较为漫长而隐蔽。截止到2020 年12 月30 日的案例高校官网上仍显示“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在2020 年12 月30—31日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上,学校才正式提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事实上,自2016 年7 月倡导者离开案例高校之后,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步伐开始逐渐放缓,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在工作研讨以及文件起草中尽力避免涉及“创业型大学”,这意味着除了对外宣传的学校官网以及在学校一些章程条款上偶尔看到“创业型大学”字眼外,在全校后来的规章制度与办学文化中已较少体现创业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正因为此,本研究将自倡导者离任后至今称为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消退期。针对该校教师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状态,本研究同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方面,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在逐渐消退。案例高校通过缓慢渐进的去创业型大学变革,是从一种平稳的文化氛围消解着手,在新的战略目标正式启动之前,在某些具体举措上隐蔽地体现学校去创业型大学办学定位的价值取向。在此,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其一,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牵头部门被裁撤。创业管理处与战略管理处是最能体现该校迈入创业型大学建设轨道的两个标志性机构,也是加快传统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两个核心机构,案例高校于2018 年在保留社会合作处的基础上撤销创业管理处,在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更改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同时将战略管理处更改为发展规划处。从这可以得知,如果南京工业大学当初是从学校高层断然阻隔创业型大学建设文化,那么案例高校则是从学校中层逐渐消解创业型大学建设文化。其二,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考评指标消解。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每年的二级学院考评都会有由创业管理处牵头赋分的创业考核项目,但是,后来二级学院考评方案不再设有明确的创业指标,与传统院校的二级学院考评找不出区别。其三,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显现传统院校办学定位。在学校正式变更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之前,校内新出台的规章制度找不到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的字眼,在某些文件甚至以高水平大学等有意进行模糊化处理。以牵引各个部门尤其二级学院发展的考评文件为例,在开篇之处对于学校发展战略定位仅仅提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教师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上,学术创业不再纳入岗位聘任的业绩范围。学校之所以淡化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外部原因在于中国公办院校均接受政府统一评估,依然遵循传统学术业绩考评标准,缺乏依法独立自主面向社会与市场办学的自主权,同时国家没有为创业型大学设置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寄望特色强校、分类发展而办学资源严重依赖政府的创业型大学势必越来越边缘化。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作为办学文化基因依然推动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尽管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在该校已经发生事实上的变更,但是学术创业文化在学科教师群体中并未因此烟消云散,创业型教师依然一如既往地对接社会实践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前一个阶段评选出来的创业之星,在这个阶段同样保持良好的创业热情并且取得创业佳绩。在此结合案例高校学科特色援引该校由20 多位教师组成的“干果团队”案例,说明大学教师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消退期延续了强化期的学术创业热情与业绩。与全球“三山六水一分田”地形状况不同,案例高校所在省份则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多山省份。因此,带动山林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助推省城经济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案例高校“干果团队”多年一直以山核桃、香榧等浙江特色干果作为研究对象,在良种选育、无性繁殖、高效培育等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例如,山核桃树从树苗到结果约需10年,树高10米以上,且生长在陡峭山坡,不易采摘。该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山核桃规模化种植,树高3 至5 米,薄壳山核桃3 年结果,被果农称为山里人的财神爷。又如,自唐朝以来就被列为朝廷贡品的“三代果”“千年树”——长在深山丛林中的香榧,素有“深山闺秀”之称,其树种成活率低、生长慢、结果迟,经该团队20 余年的努力,该省香榧栽培面积从2000 年不到4 万亩上升到目前70 多万亩,产量从2000 年不到800 吨到目前近4 000 吨,累计带动香榧产区的农民增收达到18.7 亿元。[24]事实上,作为体现行业特色院校,该校还有大量的科技特派员长期对接全省各地的竹林、铁皮石斛等产业的技术服务。[25]
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消退期,案例高校创业型教师对接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成果转化的热情并没有因此递减,相比以学术积累作为基本特征与价值追求的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反而实现了学术创业活动的高涨与学术创业业绩的提升。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分析。一方面,前一个时期应用性学术成果的累积为这个时期的学术创业奠定了基础,体现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对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影响具有迟缓性与后发性,社会各界对于大学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秉持一种“静待花开”的信心与耐心;另一方面,只要在没有受到明确限制的前提下,创业型教师会在履行传统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自觉延长知识生产链条,加快知识的应用与转化,实现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化。正如有研究指出,学术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机会型创业,而不是生存型创业[26],从而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具有主动性、发展性以及高风险性。国外研究表明,创业者决定创业有两个主要原因:机遇和必要。机会驱动型创业预期将比必要驱动型创业产生更强的长期积极影响。[27]研究型大学可以凭借原创性高水平的一流研究成果实现“顺其自然”的学术创业,正是外驱力转化为大学教师行动自觉的具体体现。反之,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创业外部环境,创造有效的外驱力,进一步强化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行动自觉。
创业型大学并非那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创收型大学,而是瞄准学术成果转化、实现大学与社会市场对接的大学[28],是“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和引领社会变革的精神气质的新型大学”[29]。后发型大学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在体现大学不可替代的使命与价值之后,利润回报与社会捐赠就是自然的事情。因此,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内涵最精简的表达便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有用成果。这种类型的大学依靠市场力量取胜,而不是凭借论文、课题、奖项等传统学术业绩取胜,更不是凭借政府分配的生源质量取胜。案例高校大学作为国内较早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强劲的改革势能最终遭遇战略目标定位的转变,说明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外部环境尚未具备。但是,通过对案例高校实施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以来的客观梳理与理性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大学教师并不会因为学校启动创业型大学战略而迅速涌入学术创业的轨道,同时放弃创业型大学战略地位而追求传统学术目标亦没有阻隔教师对接社会实践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说,学术创业虽然是对接国家战略[30]、加快大学发展、实现教师价值的有效手段,但却是大学教师延展岗位职责的自觉行为,各种具体化为外部环境建设的外驱力,必须转化为大学教师的行动自觉才能产生富有实效的学术创业。结合案例高校的分析,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外部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学术创业成为大学教师的行动自觉,推动教师从传统理论型转向学术创业型。
首先,树立创业型科学家典范以激励更多教师突破传统学术范式。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案例高校铺天盖地的宣传活动与让利于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将大学教师从传统学术范式的沉醉中在行动乃至意识上扭转过来,全校教师整体上依然与往常一样只关注论文等传统学术业绩。这表明,在“外部评价导向性不明显”[31]以及校内评价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若干所传统院校不可能通过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在短期内撬动根深蒂固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但是,案例高校在这个阶段也有少数教师走上学术创业的道路并且正面积极地作出表率。我们无法论证这些“创业之星”正是在案例高校强化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之下诞生,但可以说明在全校专任教师整体上对该战略目标毫不在乎且可以毫不关心的背景下闪亮登场的几位“创业之星”正是他们学术创业自觉、主观能动发挥的结果。从推动更多教师转型而言,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要比一时缺乏引领效应的战略目标定位更有价值。因此,不管是否以创业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若要贯彻国家破除“五唯”痼疾的指导思想,推动科学研究走出单一传统学术范式的桎梏,实现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变[32],需要采取长效机制与实效举措树立一批创业型科学家典范。事实上,案例高校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强化期,对此进行过规划制定、先进评选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例如,该校创业管理处曾研制“创业发展规划”,设定“创业教职工占比”“创业团队数量”“创业总产值”“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指标考评二级学院的创业发展指数。
其次,改革现有学术奖励方式以加快大学教师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在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消退期,案例高校的学术创业氛围与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区别,对于大学教师创办实体企业、学术创业业绩认同等方面明显淡化,但是该校仍然有一批教师及团队在学术创业上斩获佳绩。这或许与该校创业型大学战略定位的文化基因不无关系,但主要在于这些学科教师的学术觉醒意识与学术创业自觉。同时,案例高校唯独对于职称科研成果转化寄予厚望,科技成果发明人可以获得纯利润80%的现金奖励,比国家指导性意见《关于科技人员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的50%与斯坦福大学规定的28.30%要高出一大截。确实,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效益不高、大学教师深陷于传统学术业绩的背景下,赋予高校及其学科教师“更大自主权”,加大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有利于调转大学教师学术生产的指针,最后实现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由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而且,职务性科技成果属于大学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高校在强化大学教师对其转化义务[33]的阻力相对较少,在弱化传统学术业绩奖励而提高成果转化奖励的政策环境下,追求“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成为广大教师的牵引动力乃至历史使命。可见,禁锢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评价机制一旦打破,在教学育人的基础上延长学术生产链条,致力于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成为大学教师的行动自觉与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国内高校要像美国高校一样广泛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OTL)[34],推动更多院校“成为技术市场上集研发与营销为一体的独立主体”[35],并让科研人员专心做自己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事情。
最后,推进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以培育大学教师的学术创业氛围。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在任何类型的高校都可能存在,但以学术创业作为基本特征的创业型大学更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包括案例高校在内的国内多所创业型大学最后因为领导变更而发生战略目标转移,并不能否定创业型大学中国实践的必要性、时代性与价值性[36],只能说明高校自下而上由点及面在中国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环境尚不成熟,若要在这种环境中实现“局部突破”“洼地崛起”以带来示范效应,更需要试点院校的坚守、社会各界尤其高教理论的支持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创业型大学在西方国家相当于素质教育在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本来要求一样已成为一种常识,除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创业型大学典范高校外已有大批高校走上创业型大学道路[37],只不过该概念移植到我国后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理论改造与诠释,以便应对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与中国实践。无论从哪种角度改造与诠释,创业型大学都将视科学研究为手段,人才培养与成果应用作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推动学术成果转化。[38]可见,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国家近年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相一致。例如,在出台鼓励学术创业的系列文件基础上,为落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专项治理(教技厅函〔2018〕110 号),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明确提出“高校要以优化专利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可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或团队予以奖励。”随后,在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 号)基础上,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明确提出,“取消直接依据SCI 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 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 年10 月13 日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前进方向……这些切中“科研转向”要害的重磅政策文件不仅有利于推动大批传统教师转向创业型教师,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大批传统院校转向创业型大学。当越来越多的创业型大学能够在我国成为一种办学类型,势必固化学以致用、“以转化实绩论英雄”的学术创业氛围。在那个时候且只有在那个时候,致力于研究成果转化、科研服务社会的学术创业活动将成为大学教师延展岗位职责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