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前设伏 突破后回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2022-03-03 07:51:44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周红云
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盲点预判瓶颈

□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周红云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执行环节都需要有更多的预判预设意识,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前瞻性应对,在学生阅读思维瓶颈之前做好“埋伏”,在实现阅读突破后做回味内化,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质。学生阅读有诸多盲点、生活认知存在短板、课外阅读储备不足,都可能带来阅读思维瓶颈问题,教师要做好学情调研,在瓶颈问题出现前有精准预判,以便及时做出应对。

一、筛选盲点,设定突破策略

教材文本内容有不同历史背景,学生阅读文本时,因为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遇到认知盲点,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调研工作,在学生盲点前做出针对性引导,让学生顺利推进阅读思维进入情境之中。学生阅读基础呈现差异性,其盲点认知也不相同,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客观的认识,对这些盲点做出合理评估,及时做出对应处理。阅读盲点不仅限文本内容,在阅读方法运用和语言鉴赏环节,这些盲点都会形成制约。筛选盲点的目的是为了形成突破措施,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调研,让教学举措有更高的对切性。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教师对文本内容做深度解析,经过反复筛选,找出几个可能的阅读盲点。如:其一,学生对作者当时的心态难以形成共鸣,阅读情感对接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其二,“母亲”病情让人纠结,怎么会有这样事情发生?而且来得如此突然,超出了一般人的常识;其三,学生情绪调动存在一定困难,情感诵读难以顺利推进。为顺利解决这些盲点问题,教师做出了一些预设应对。首先是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让学生反复聆听,促进其情绪的调动。其次是利用更多背景材料做解读展示,让学生逐渐认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能走进作者的心理世界。最后是推出诵读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做情感突破学习。在教学执行阶段,教师利用对应策略推进教程,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在广泛思考和讨论之中建立阅读能力。学生学习表现与教师预判形成高度契合,说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比较到位的。教师设定突破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学习任务,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更多触动。学生与作者经历年代有一定认知距离,这是最为现实的问题,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做调动设计,组织诵读训练活动,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对接和补偿。

二、预判瓶颈,调整教学设计

学生会在什么环节出现阅读思维瓶颈问题,恐怕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教师在引导学生做阅读学习时,需要对这个问题做重点研究。教师有比较敏锐的视角,对学生阅读表现有客观判断,及时做出预设是最为明智的。教学生成是最为典型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瓶颈问题出现的一些征兆,教师需要做出科学分析,调整教学设计方案,以便应对学生思维瓶颈问题的出现。学生阅读基础和学习悟性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预判方案也需要呈现多元化特征。预设才能有预判,预判准确度高低,直接影响突破教学指导效果,教师要做好深度研究。

学生面对鲁迅文章时,常常对其语言特点存在理解障碍,对其丰富内涵难以捕捉到位,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研,适时做好预判设计。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本内容做梳理和归结,对作者情感走向做感知体验。教师开始做预判设计,将富有表现力的一些典型语言作为重要探索对象,要求学生从鉴赏的角度做深入分析,在对文本主旨解析时,需要给出更多材料的支持,甚至要借助一些媒体手段做调度,让学生顺利展开阅读思考。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学生在语言鉴赏环节表现比较突出,大多能够从修辞角度展开思考,教师适时做出方法传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让语言鉴赏与情感发掘形成对接。经过这样的调整,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教师设计句子仿写任务:学习作者语言特点,写出一个句子,用上这样的方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学生随即进入到仿写环节。教师做出预判,并在执行过程中展开调整,给学生带来更多对接性学习契机。学生对语言鉴赏存在一些惯性思维,教师利用仿写句子做延伸训练,成功调度学生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在深度感知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预设未必精准,但未雨绸缪的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准确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多点对接,才能收获更多教学启动力。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个性化,教师在做判断设计时,要做好必要的观察和调查,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归结分析,找到其共性规律,以便做出及时与科学的应对。

三、辅助突破,强化学科体验

学生进入到阅读核心,对文本展开深度学习和思考,难免要遇到一些认知疑惑,如果大多数学生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这便是课堂教学需要直面的突破问题。教师在教学预设时需要有一定的预判,准备一些针对性预案,以便随时做出应对。如主旨、情感的发掘、语言鉴赏的执行、读写结合的实现等,都可能成为阅读学习中的“拦路虎”,教师在突破环节做出更多准备,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辅助突破时,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发力,对学习难点问题做主动性冲击。

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浅显的文本内容时,很容易陷入浅阅读之中,认为文本没有深度,缺少挑战性,不会主动展开深度发掘,其阅读所得也极为有限。如阅读学习《散步》这篇散文,从内容情节角度来看,这篇课文没有什么惊险的内容,只是一些家庭琐事,阅读时难以产生情绪波澜,甚至会产生更多的“乏味”情绪。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学习情况设计投放问题: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篇散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情不自禁展开阅读讨论。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对个性观点做深度剖析。“这篇散文选择的材料是家庭散步这样的小事,这是‘以小见大’中的‘小’,散文揭示家庭和谐,赞美孝道,这是‘以小见大’的‘大’。”教师针对学生解读做进一步解读: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与“以小见大”有更多融合和对接。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入思考,利用问题展开调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机会。从学生思考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带有启迪性,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冲击。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做专业剖析,对以小见大写法做对接处理,都属于深度学习表现。教师适时做出辅助解读,为学生阅读思维突破提供更多支持。

四、回馈内化,实现认知升级

学生成功突围学习瓶颈问题后,教师需要有后续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结合突破经历,对学习历程做归结和反思,通过对信息的回馈处理,实现阅读认知的自然升级。教师需要有教后反思,学生也需要做学后反思,对学习方法和经验做积累,对学习体验做归结处理,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阅读学习体系。如语言鉴赏活动,学生普遍欠缺方法支持,教师及时出手相助,给学生传授一些学法,学生进入鉴赏核心后,需要对这些方法重新做归结内化,使其成为自身学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阅读回馈是教师教学调整的基本条件,如何获取最新鲜的信息,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环节后,遭遇到的瓶颈问题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要综合考虑,对回馈信息做分析处理,以提升指导针对性。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将文本修辞应用、融情于景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做预设,在执行教学方案时,学生在这些环节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而是在济南冬天的特点归结时出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济南的冬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如果用文本中的典词来形容济南冬天的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喜爱济南这座城市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一些解读,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逐渐建立学习共识。在集体讨论之后,教师借助训练设计,引导学生做阅读鉴赏之后的反思:写作文本需要“温度”,作者将济南的冬天写得这般温暖,其用意是极为鲜明的。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去处,借鉴老舍的写法,写一段有“温度”的话,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开始对应构思和讨论,因为老舍在散文中展示的写法实在太多,学生很难都掌握,教师利用一个“温度”作为学习模仿的角度,给学生带来是最为真实的感觉,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回味和反思。读写结合是最为现实的训练方式,教师要求学生展开仿写训练,给予具体的写法指导,学生感知有形有色,自然有明晰的方向。学生需要对阅读鉴赏做学法疏导,还要对阅读体验做筛选梳理,在归结处理中建立学法基础,应用到具体的读写操作过程之中。读写训练属于内化环节,学生阅读认知亟待升级,教师在学法上做出对接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回馈反思阶段,在不断自我矫正中完成迁移训练。

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因为有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学生阅读学习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认知盲点,形成更多瓶颈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需要有预判意识,结合学生学习表现做出精准设计,减少瓶颈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学生提供启迪力量。在突破之后,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总结经验,对阅读认知做梳理和归结,能够顺利构建完整阅读认知体系。

猜你喜欢
盲点预判瓶颈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2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出版人(2020年5期)2020-11-17 01:45:18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盲点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莫被亮点遮盲点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