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

2022-03-03 06:5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科学院人才

于 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科研与社会服务处,湖南 娄底417000)

信息时代,工业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都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高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新的调整,由此催生了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新型高校办学组织,以有效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教师实践教学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脱节等问题,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围绕新工科背景,探讨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有助于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工科建设,促使高校办出特色。

一、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从2018年教育部和工信部发布《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到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7大建设任务,现代产业学院与新工科的建设已经进入越来越多高校的议程。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校企合作、产教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在培养新工科人才上具有独特优势,蕴藏着重大的时代机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学徒制,近代以来才逐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产业学院正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在传统产业学院中,主动权更多的在于学校方。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培养新工科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对传统产业学院的升级,与原来的校企合作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国办发〔2017〕95号文件的颁布意味着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中,采取的是双元制的联合办学模式,企业将是更为关键的一方,企业在产教融合的探索过程中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深度参与产业人才培养,转换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新的培养方案,突破以往校企合作的瓶颈,进一步探索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这有助于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打破企业、高校以及产业园区之间的边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现代企业发展

在第四轮科技革命的引领下,未来企业所面对的生产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对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但是既有的产业教育系统更多的是服务于传统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教分离、育人质量不高、难以持续等问题,导致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严重不匹配,特别是对于新兴行业人才的培养,因其现有的弊端从而无法精准培养新工科人才。美国学者霍尔指出,产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对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学生毕业后的薪资以及个人的发展等方面比其他学院的学生更具竞争力[1]。因此,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不仅要“引企入教”,还要合理强化企业的话语权,在政企校协的多方协同下联合办学,构建产教共同体,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须以产业为要,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链、应用链和创新链,探索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支撑国家社会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三个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从速度优先转向了高质量发展,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培养了1 700万余工科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在逐步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同样,我国的产教融合也主要经历了初步探索、多样化创新和不断深化三个阶段[2]。时代在呼唤工科教育创新、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因此我们要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紧密结合,以区域产业的特色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合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更好地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引领力。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新工科人才既存在着机遇也有不足之处,制约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妨碍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对此,我们要正视当前的不足,从多维度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深入探索

新工科是由不同学科交叉产生出来的新学科,包括现有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方向。因此,相对于传统工科人才而言,新工科人才所要面对的生产环境更为复杂,对综合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更为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要求也更高。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培养新工科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对传统产业学院的升级。现代产业学院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是高等院校以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为牵引、以集聚创新资源为支撑,与行业骨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新工科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3]。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这迫切要求我国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以支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实现产业升级。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的高校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的现状,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吻合,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人才供需错位的问题。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为我们探究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如何基于我国的实际需求,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全新课题。现代产业学院要注重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围绕传统产业学院和企业之间供需错位的现状,从创新中找出路,以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核心,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设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进一步转变现已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传统的教和学模式,勇于探究参与式、混合式、个性化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现代产业学院师资力量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极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对学科前沿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实际需求,这要求我们必须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师资力量建设的持续优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任职教师,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十分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但是他们从学习环境到工作环境实质上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对于新工科行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导致出现“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打造校企融合的教师队伍、优化师资力量建设势在必行。

为了改变该现状,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实践的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高校选拔教师的重点应在于选才与考核两个方面。首先,参考现行的教师专业标准、职业能力标准,制定外聘企业师资细则,选择优秀的企业技术骨干任教,进而搭建现代产业学院企业高端人才兼职任教机制,以弥补现有教师队伍在实践方面的不足,这是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师资力量时亟需探索的问题。其次,产业教师的考核也非常重要,如何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使企业外聘教师的管理更为规范化、可量化,以保证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建设,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一环。只有设置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让教师队伍中的能者上,才能选拔出真正优秀且符合行业需求的教师,是为产业学院留住人才的关键,这些相应的准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并完善。

(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各方参与主体“度”的把握不合理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参与主体极为广泛,往往涉及高校、政府和企业,多方协调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参与主体、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现有现代产业学院的设置,大多分为虚拟组织和实体组织两大基本组织类型,这两大类型都体现了多方参与、高度认同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多方参与的认同度不够。部分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了现代产业学院,但实际却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工科专业进行了更名,并未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要求的多方参与;或是多方参与主体只是“挂名”,以致除高校外的其他参与主体的认同度以及参与度不够。第二,过于重视校外主体的参与,忽略高校的教育本质。有些高校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企业的需求,违背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脱离教学实际,引起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反感。因此,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平衡各方参与程度,合理推进多方参与。

(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配套资源缺乏

基于新工科背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相关的配套资源必须同步跟上。在新工科建设视阈中,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新体系”[4]。教材和课程内容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探索如何编写符合现代产业学院育人要求的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如何优化传统工科专业点,调整升级人才紧缺专业点,新建新兴产业所急需的专业点,合理设置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学院要合理规划调配人力资源、仪器设备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确保人才培养机制的规范运行。当然,配套资源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完成时,要根据现实需求不断迭代更新。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深刻把握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规律,以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三、提升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高校深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为核心;坚持产业为要,面向产业急需,紧密对接产业链;坚持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转、创、用结合;坚持创新发展,政、校、企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

(一)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是对传统产业学院的拓展与升级,因此要按照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校企联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研究,更新教育思维,变革教育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产业学院的建设,进而探索并逐步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以便于政府根据这些行业标准出台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企业则可依此布局执行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方针。其次,要深度整合校企资源,引导各方深度参与教学育人。针对高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以及企业人员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建设“双师、双职、双能”的师资队伍和管理模式[5]。充分利用高校教育的优势以及行业企业的先进设备仪器、人力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引入企业岗位实训模式,制定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定期进行教学经验与实践技能的交流研讨,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要建立并完善产业教师的选拔、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保证现代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规范招生录取工作,严格把好就学人才质量关,根据不同行业和生源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方式;完善企业用工程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完善学院的管理制度,建立保证学院平稳运行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监督管理,强化政企校协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组织体系,探索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等多种治理模式,为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推动开放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推动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交流,建设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工业产业的一大特点是大而全,但是整体上仍然处于中低端,尤其还存在很多“掐脖子”的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因此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要发挥好高校教育的积极作用。以新工科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教育体系的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外产业同行的交流,吸收借鉴其成功的办学经验,为我国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可以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地区、企业的合作,建设一批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现代数字化工厂、公共实训基地等,共同探索新工科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及认证中心,构筑由国内国际多元参与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链,进而打造一个现代产业学院新样板。

(三)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服务体系

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人才的质量,既要从宏观把握,也要从细处着手,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还需要革新的软件系统,完善这两个方面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实习实训基地、现代化工厂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于推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基于行业企业的生产需要,依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体系要求,按照真实的产业环境,打破传统产业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模式,全面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的校中厂与厂中校,打造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资源的开放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以及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需求,扮演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构建一整套从入学到合格新工业产业人才的服务体系,确保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环境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高度衔接,积极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通道,鼓励学生深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达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猜你喜欢
工科学院人才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人才云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