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研究

2022-03-03 05:27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语言

徐 笑 一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提供了中国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然而,与中国的硬实力相比,中国的软实力却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中国政府早在2011年就实施了“文化兴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期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国家软实力最终会聚焦为文化软实力。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崛起,更根本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崛起。国家的崛起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文化崛起,只有文化上的崛起和复兴,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1]。中国要想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首要选择就是采取各种方式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2019年,作为国家发展软实力建设的汉语国际教育进入“国际中文教育”时代(1)本论文涉及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三个概念均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同一学科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称谓。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1983年,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正式创立;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2019 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之后,“汉语国际教育”实现了向“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具体参见:刘利.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19(2):38-39;李泉.国际中文教育转型之元年[J].海外华文教育,2020(3):3-10.。“国际中文教育”概念涵盖更加广泛,更加具有包容性。作为具有跨文化属性的兼具文化意向的语言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具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特质,因而更具有独特性[2]。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兼具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其教育宗旨是把汉语提升为重要的国际语言,通过语言教学提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担负起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全球化表达的时代重任。

二、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目标是让汉语为非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华文化核心文化价值(2)本论文在论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时,统一使用“核心文化价值”概念,指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成分,即占主导地位的一组文化价值。参见冯天瑜.中华文化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认同并支持我国奉行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一)文化教学提高学习者汉语水平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文化主要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传播,语言在记录民族发展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因此,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必定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并朝文化教学转向的教育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汉语教学界将文化教学划分为“交际文化教学”和“知识文化教学”。交际文化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隐含于语法、语义、词汇、语用等系统中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要素。知识文化是指在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化是语言的内里,深层次的语言学习必定关涉到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达到一定规模的语言内容最主要和深层的部分便是文化。语言形式相对地说是有限的,而它所负载的内容却是无限的[3]22。文化教学的内容远非语言要素中零散无序的文化因素所能涵盖,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也绝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能帮助汉语学习者准确理解汉语的词汇意义,而且其中系统的文化知识教学更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天人关系、伦理关系等核心文化价值,这种文化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还可以为更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奠定文化基础。

(二)文化教学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

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习俗等形式体认隐藏于其背后的信仰与价值观[4]。文化从外显和内隐的角度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包括人的外貌、建筑样式、文学艺术、服装服饰、饮食礼仪等内容的文化外显部分;隐性文化是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容的文化的核心部分,是驱动和约束显性文化的内在规范。

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不管是讲解汉语语法、词汇、语用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教学,还是以介绍文化景观、节日风俗、服饰文化等内容为主的显性文化教学,抑或是以讲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和而不同、刚健有为等核心文化价值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课教学,都能让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华人华侨、华裔青少年,以及母语为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总体来说,他们对汉语和中华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通过有意识、系统化的文化教学,他们就会成为海外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文化教学中专门的知识文化教学,更能有意识、系统化地把那些源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现代中国核心文化价值、预示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通过文化教学让汉语学习者更加理性和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这不仅能培养一大批喜爱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汉语学习者,也能造就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在域外异质文化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完成中华文化自发自觉的本土化传播。这种传播更具有说服力和渗透力,既可避免对中华文化“文化侵略”的误解,又可以使中华文化传之久远。

(三)文化教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某个组织或国家所表达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它的文化中,体现在它根据内部实践和政策所树立的榜样中,也体现在它处理对外关系的方式中[5]。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核心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传播要聚焦于文化价值的表达。

文化软实力是内在于软实力其他要素之中并对其他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精神力量,它包括四方面内容:文化凝聚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传播力[6]。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凝聚力、生产力和创新力最终都要通过传播力体现出来,传播力表现为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是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不管一个国家的文化多么灿烂悠久,只有通过人际交往、媒体网络等媒介传播出去,得到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将文化优势转变为文化软实力,才能使文化大国转变为文化强国。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符号,相比于政治与经济而言,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深刻持久,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但成为文化强国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国际中文教育是为实现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教学,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最具辐射力的传播方式。从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际任务来看,二者的追求目标和实现路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现状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专家学者就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分为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文化课教学两种形式[3]12。这种划分方法影响深远,一直主导着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背景下,这种文化教学理念在总体布局、教学内容方面已经明显滞后。

(一)重视交际文化教学,忽视知识文化教学

20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一直在争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孰重孰轻的问题,“且总体上认可‘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基本上不被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之内”[7]。由此可见,现阶段文化教学仍然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体,知识文化教学既不受重视,也难成体系。

程书秋、郑洪宇对新时期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现状进行梳理后指出,目前文化教学理念鲜有改变,语言中的文化要素教学依然处于主体地位,独立开设的中华文化课程明显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停留在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研究不够充分[8]。

马晓文、罗家国研究发现,汉语国际教育仍然固守着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的传统理念,文化教学呈现“分散式”的特点,其任务是教授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表层物质文化[9]。王秀成、夏玉清也认为,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单纯以文字和语言教学为主体的思想仍然存在,教学中没有挖掘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理念,汉语教学中讲授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不够[10]。

上述研究证明,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注重语言及语言要素中的文化教学,轻视知识文化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即便是单独的知识文化教学也将重点放在文化技艺传授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气功表演、民族舞蹈、民族服装展示,传授武术、剪纸、茶道、书法、厨艺等技艺。这种文化教学方法“将许多精力放在教会学生某种文化技艺,这就将中华文化教育走偏了”[11]。虽然中华文化传统技能教学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但是其浅显的教学内容和凸显新异的教学方法对了解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当代中国收效甚微。

国际中文教育“重语言、轻文化”的观念导致文化教学模式碎片化、表面化、娱乐化,这种教学模式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更欠缺前瞻性和战略性,无法真正做到助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重视显性文化教学,忽视隐性文化教学

国际中文教育“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理念不仅会导致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失衡,而且会使知识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过于简单狭窄,致使中华文化中的显性文化教学占比过大。

2022年1月出版的《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将教学内容分为“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三个板块。三个板块共包括31个二级文化项目,其中只有“传统文化”板块专门列举了“哲学”和“宗教”两项观念文化,其他两个板块基本上都以介绍有关饮食、居住、地理、艺术、教育等显性文化方面的内容为主[12]。《框架》的设计兼顾文化教学内容的整体平衡,显性文化教学仍然处于主体地位,中国核心文化价值教学边缘化明显。

研究显示,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通识文化教学多选择具体的中国文化形式、艺术样式、自然地理、生活习俗等进行简要介绍和形象展示,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核即价值观介绍相对薄弱[2]。调查表明,近十年知网刊发的有关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剪纸、太极拳、京剧脸谱、中国古代诗词的教学研究,对中国核心文化价值涉及较少。孔子学院网站上的“魅力孔院”文化活动大多为舞蹈、武术、服装表演,书法、国画、茶艺展示,以及语言文化知识大赛、民族乐器演奏、成语故事表演等项目,以创新形式介绍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教学和活动尚不多见。

文化总是以或显或隐的形式表现出来。显性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而日益丰富多彩,而隐性文化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厚重稳固,其独具魅力的民族性越来越明显,其中有益于世界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会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同和接受。因此,以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传统价值观为核心的隐性文化教学才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现在许多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误解,他们只看到中华文化的表面现象,对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和谐理念等核心文化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文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反思。

四、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策略

(一)更新文化教学理念,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教学并重

张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层面,范围很广,而文化语言所能反映的范围既有限,也比较零碎。当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已不能满足学习者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愿望时,开设以文化教学为主,以语言教学为辅的课程就势在必行”[13]。李泉也提出了“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14]的刚性文化教学原则。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的重视。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交际文化教学仅就单独的文化现象进行解释,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而实现对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理解。作为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这种交际文化教学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教学。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语言要素中的文化元素或者被淡忘,或者与词汇意义融为一体,交际文化消融于语言要素教学之中,成为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因而丧失了其作为文化教学的主体地位。这种文化教学方式难以实现让学习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哲学思想。

“始于语言、立足语言、超越语言,是国际中文教育的目的。语言和文化应该成为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坐标。”[2]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文化教学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经由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国际中文教育,已经在海外奠定了雄厚的教育基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合作项目的实施、中文纳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的推进、汉语本土化教学的深化等语言文化传播措施,已经在海外培养了数千万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因此,新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应该适应新的语言生态,在实施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的战略中,调整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确立“语言教学为基础、文化教学为目的”的语言和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采用比较成熟的语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激发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系统化地进行中华文化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化教学将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传授给学生,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塑造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深化文化教学内容,借助文化关键词传播核心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普遍性,而近年来兴起的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提供了方法借鉴。

中华文化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以创造文化的关键性中介符号,是那些建构、组合、表征和传承中华文化基本要素特别是其核心观念和价值系统的基本范畴的特殊语词”[15]。

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理论精髓主要以关键词的方式存在。“人类轴心期距今已有三千余载,中国文化千古不衰并以关键词的方式进入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重建和实践,这与轴心期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是密不可分的。”[16]

中华文化关键词创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发端于“四书五经”,定型于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元典,流变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以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世俗文化之中,经过近三千年历朝历代学者的诠释、时代的筛选、意识形态的检验、人民的认同,最终凝练出代表中华民族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的文化关键词,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

中华文化关键词可以通过类别划分和内容列举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德治、君子、性善论;墨家文化:兼爱、非攻、尚同、尚义;道家文化: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天人和谐、心斋坐忘;法家文化:法、势、术、变法;魏晋玄学:名教、自然、有无、言意;宋明理学:天理人性、良知良能、知行合一;佛教文化:众生平等、缘起共生、慈悲利他、戒杀护生;道教文化: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等等。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从思想史、文化史入手直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17]的教学方法。中华文化关键词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凝练和升华,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核心文化价值,将中华文化关键词引入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通过全面挖掘、系统梳理、反复实践,制定出以文化关键词为主的文化教学内容,采取国别化、分众化的教学策略,结合讲述文化故事、历史故事、当代故事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教学与传播,而且可以提升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力和感受力。

五、结 语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逆全球化潮流甚嚣尘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政治、经济领域,演变成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垒和博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大国崛起的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近一百年以来争取民族解放独立的奋斗史,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重要抓手之一,国际中文教育应顺势而为,助力国家发展,在夯实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教学与传播,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时指出:“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8]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道德观、社会观、天下观、宇宙观以及人文底蕴等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这也正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题中之意和目标所在。

文化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发展和进步,才能构建文明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在跨文化交往中,文化要素受到异质文化的“抗拒力”是不同的,文化的核心价值因其民族观念的独特性和意识形态的敏感性,往往最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排斥和抗拒。而国际中文教育却能通过语言与文化的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实现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柔性传播,达到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理想状态。

国际中文教育是世界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海内外广大汉语学习者,国际中文教育通过汉语与中华文化教学与交流,努力构建多元互通、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共生、自主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汉语语言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我有我语言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