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2-03-03 03:52孙百才
现代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孙百才

教育兴则国家兴。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表面上看,“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然而,“双减”政策背后还蕴藏着深刻的底层逻辑。

培养创新人才:国家强劲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的熟练劳动力,这种教育优势在技术“模仿”和“跟跑”阶段使我们很快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如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际上,大国竞争日趋激烈。解决“卡脖子”和“领跑”问题,急需教育系统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双减”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的“内卷”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刷题练习似乎就成了教育的全部。机械式刷题练习会提高学习者的熟练程度,并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这也很容易破坏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已进入“互联网+全民信息化”的智能时代,教育更需要培养的是将技术性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以及应对机器智能时代工作复杂性的“严谨自律”品质。因此,未来劳动力的基本素质是:较强学习能力、浓厚学习兴趣并不断上进、严谨自律。未来社会稀缺性的资源是:有特殊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带来技术变革的创造性知识产权。不断涌现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持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横向来看,就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建设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纵向来看,就是做好教育体系内各不同学段和学制的衔接与畅通,构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8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比例达到53.5%。中国逐渐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基础教育功不可没。但由于以往基础教育过多强调同一性和标准化,更多地以知识记忆为主要学习内容,不能满足拔尖学生高深学习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也对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直接影响。“双减”的核心目标正是要引领基础教育回归到育人初心,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负”既在校内也在校外,其实施可谓多管齐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力。

促进生命个体健康成长:教育改革的本质诉求。“双减”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个体健康成长,“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并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国际上一般使用“教育生产函数”方法评估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果将“好学生”即学生发展作为因变量,那么影响“好学生”的自变量主要是“好学校”“好老师”“好家长”。跨国数据的教育生产函数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因素中,教师因素是最重要的变量,而生均开支、设备等投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不确定。“双减”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教师观念和行动转变。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其次,教师要爱学生,老师的爱会影响学生兴趣。最后,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正如钱颖一先生所讲:“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