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视域下“双创”教育优化策略
——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

2022-03-03 03:40罗牧晨
邢台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创体系区域

罗牧晨,吴 玲

(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力量“东升西降”的趋势已无法逆转,在世界格局中我国将迎来更多的变数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高校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具备着较高的创新、创业潜力。为此,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出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和改革创新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营造出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为此,各个高校纷纷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力度,加快了改革进程,努力健全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为了让“双创”教育成为“工商管理”的预科班,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稳定的工作,而应为地方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有能力、有意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奉献的大学生,造就具有“革命性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创业群体。他们承担着服务地方社会的重任,也是我国新时代应对国际新变局和新挑战的重要力量。培养能够有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基本任务。本文在对创新创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际,基于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核心目标,进一步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展开研究和探讨。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而逐渐演化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述

经过文献查阅,学术界普遍认为,相对正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诞生于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始设立创业教育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创业教育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3]。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末,标志性的开端是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了加快建设进程,国家设立了试点高校,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经过实践探索,基本上形成了深度聚焦教育模式、课堂扩展教育模式、实体体验教育模式、岗位创业教育模式等。总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逐渐系统化、多样化、实效化,从单纯地举办创业竞赛到开展系统性创业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从理论知识教育转向实践能力教育。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着较快较好的发展,但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各国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美国创业教育联盟(CEE)认为,“创业精神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应从认知能力、创新意识、文化、创业实践、创业发展五个方面展开。Andrew提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创业教育课程、校园孵化器、强大的技术转化办公室、创业师资队伍以及支持和衔接[4]。董卓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紧密联系,贯穿培养全环节[5]。郑庆华提出了以“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大任务,四项举措”为基础的“1234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2]。李亚东提出,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需要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相关因子”,并对创新创业体系做了要素划分[4]。

总体来说,众多学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经有了较为详细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广义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对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在“十三五”期间,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的发展路径。教育界、学术界也在创新创业领域展开了许多研讨。开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促进教学成果转化。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的革新、内部资源的整合,而关于如何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市场活力,更好的与地方社会深度融合,有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却不多。

(一)课程要素互相衔接、形式多样

具体来看,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由学校主导的创新创业理论类和创新创业实践类两大部分组成。各学院各学科的创新创业教师在开设理论课程时,在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基础上,还积极将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融入课堂,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拓展了多种形式的模拟练习和技能训练。在课程考核环节,采用了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授课教师可以依据专业特色自主设计部分考核要求。

(二)项目体系层次鲜明、流程完善

在创新项目上,各应用型高校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创新训练项目,包含校级、省级、国家级,实现立体结构的能力培育体系。学校积极鼓励全体师生参与项目申报,营造全体参与、全体建设的创新创业氛围。项目设立了论文、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的结项要求,有效推进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创新调研,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技能竞赛与时俱进、覆盖面广

在学科技能竞赛上,各地方高校将学科技能竞赛视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主要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

在“十三五”期间,各高校整理和分析创新创业教学内涵,基本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学校通过“课程—项目—竞赛”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已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学培养体系。但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仍相对独立,校外资源未能对学生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也未能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为了更充分的显现此价值引领,这就要求高校要突出区域特色,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响应地方发展需求。

四、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对策

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强调,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巩固壮大创新创业内生活力。发挥多元主体带动作用,打造创业就业重要载体。基于此,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加强地方型高校的区域服务能力,不但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职能,还需要产业、地方政府多个主体的带动作用,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更加蓬勃发展。

(一)丰富教学内涵,强化服务意识

大学生区域服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认识地方、适应地方、服务地方三个阶段,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区域服务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应尽量在教学中为大学生奠定认识、适应地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鼓励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上积极与区域发展理念、区域发展机遇、区域发展困境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理念,认识区域发展现状,为适应地方社会奠定基础。从区域实际案例出发,引导大学生思考区域发展困境解决对策,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增强责任心,强化社会服务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地方,了解地方,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合作与创新能力,并将社会实践纳入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体系中。

(二)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要更加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融合先进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社会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贴合实际的市场竞争环境,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竞争,探索竞争策略、创新策略,通过设计角色体验的小组活动加深知识的融会贯通,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磨炼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明晰自己在今后社会中的团队定位,进而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事业选择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要能够迎合时代的要求,充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的掌握规律不再是课堂的“填鸭式”教育,更多的应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化”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尝试运用当代常用的各类数据资源查找自己在课堂中没有充分掌握的知识,通过运用各类软件工具来完成项目工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讲授灌输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深化校地合作,完善保障机制

成立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委员会,由校内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校外代表共同参与组成,校外代表应包含具备成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区域内科研工作者、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等。管理委员会设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及办公室,工作专班负责制定创新创业工作的建设方案并按建设方案组织、开展建设工作,定期汇报创建工作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工作专班制定创新创业教学建设方案,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商议未来发展路径和问题解决对策,营造区域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成立并组建创新创业教学专家库,将创新创业教学资源从校内拓宽到政校产研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专家库不但要有校内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一线教师,同时还应包含上述校外人士,定期让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研人员、政府人员等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讲授其创业经历、创新思想、区域发展理念等。在校内设立创新创业教学专门奖项,用于评选在创新创业教学具体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或校外人员,探索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专家、企业家投身创新创业教学工作。

(四)创新实践平台,服务区域发展

充分整合校内科研资源,深化科教融合。更大限度的开放校内的重点科研实验室、大型科研仪器、现代化科研设备,充分发挥科研平台效能,将其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努力丰富学生的科研视野,鼓励学生树立科技创新理念,促进学科交叉,推进跨专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面对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要求,学校需要与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协商,形成长期产教融合战略合作,以更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空间和服务区域的机会。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联合打造创业园区,园区面向高校开放,提供创业实践空间和机会。地方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制定投资机制,对教师及学生有发展前景的创业活动提供扶持。凭借创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共同打造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划拨经费,积极遴选教师牵头、学生参与的产教融合项目,让师生共同开展科研及产业服务活动,推动区域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与展望

当前,中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取得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为了让新时代大学生更好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地方应用型高校就需要立足区域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通过吸纳区域人才,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引领,有效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深入探索学校、产业、地方的多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合作,最终形成能够有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国务院“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发展,需要强化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营造更优良的发展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但要注重在学校内充分整合资源,培养好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寻求学校外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形成“内外合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到最终的服务地方搭建一个可持续、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双创体系区域
分割区域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