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高级中学 陆小红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不仅明确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还进一步明确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种课程形式呈现一种线性关系而不是螺旋式的递进关系,对于不再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如何全面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高中生物学强调必修课程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基础性和全面性,以求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不存在缺憾。这一要求的提出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必修课程还是选择性必修课程,都要在衔接与突破上作出思考。
尽管对于不少教师而言,教学衔接可能是一个生疏的概念,但教学衔接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概念。一般来讲,在临近开学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发文要求做好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因此教学衔接实际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在一些重要的教育教学节点都会特别强调教学衔接的意义。以培育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很显然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站在这个节点往回看,是课程改革的来路,在这条路上积累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往前看,是有关核心素养的未知空间,如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如何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得到落实?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
基于教学衔接的视角,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应当关注两个问题:
其一,如何在已有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明确:无论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都不能改变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首先是生物学科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养成与素养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知识教学的过程是相伴相生的。因此知识教学一定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在教学中培育核心素养的衔接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要根据这一出发点展开。
确定好核心素养培育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清晰地知道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谈得上明确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打一个比方,这就跟人的行进一样,只有出发点是正确的,才谈得上去确定行路的方向。如果出发点就错了,那么便意味着走弯路或走错路。
其二,如何站在教学衔接的出发点上寻找有效的核心素养发展途径?
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必然促成核心素养的养成,站在知识教学这个出发点思考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做到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与拓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的状态,又可以保证生物教学的方向正好瞄准核心素养的落地。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新的事物,面对这一事物,教师只有坚持原有的教学传统,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让现有的教学思路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衔接。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需要深入阐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目标的陈述结构及其叙写方法,这样有助于对核心素养表现性目标体系的理解和运用。这实际上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引导实际的过程,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核心素养概念来看,还是从微观层面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都要基于课标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展开学习,形成关于核心素养以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准确认识,这种认识是有效实践的前提。
理解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点,那么如何利用核心素养引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产生新突破呢?除了要以完整的科学探究历程为主线,在细节处体现科学思维的火花、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依次递进等手段,发展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并且让学生体验一个真正有效的知识发生过程。
例如对“DNA的复制”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用沃森和克里克发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著名短文(具体略)内容来创设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这种碱基特异性配对方式,暗示着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的机制。然后提出问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两位科学家说是“可能”?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这样设计教学既有着传统的重视知识教学及其运用的明显痕迹,同时又有着渗透核心素养的意味。由于本文重点阐述的是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这里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对这一教学设计进行解释:
笔者以为,这样一个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既面向知识的学习,又是对科学方法与社会责任的渗透。DNA原本就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学习内容,只是当前大多学生对DNA的兴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生物学科知识之间的规律性认识。因此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思考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不是DNA的复制机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证明。对于学生来说,这个证明更多的是基于生物史料进行推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沃森和克里克发表的第二篇论文的相关假说告诉学生:DNA在复制的时候,其中双螺旋解开,互补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复制的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结合到作为模板的单链上。这样在新合成的每一个DNA分子当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这样一段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是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浅层兴趣走向深层兴趣的过程。站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上面例子中这样的解释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理解这样一个内容也就相当于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逻辑的梳理,建立起关于DNA复制知识的认识。这样的知识发生过程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同时也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建立了理性思维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对“可能”的思考,更是渗透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分析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知识教学并没有被忽视,“DNA的复制”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摆脱了应试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借助于教材上的内容创设出来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既有科学探究,又离不开严谨的思维。学生通过推理以及对史料的吸收,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位大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中,认识到DNA的复制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形成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由此笔者思考了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衔接,再去寻找突破。只有坚持这样的思路,才能真正基于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然后对课堂目标、课堂内容和课堂结构进行优化,让教学改革扎根于课堂,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贯彻落实到每一节课,以此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总体而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衔接与突破应当成为一线教师理解核心素养、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两个关键词。紧扣这两个关键词,既可以让教师牢牢扎根于已有的教学传统,又可以沿着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向上突破,如此引导高中生物教学保持良好的样态,从而很好地将传统的知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