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玲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学区,甘肃 兰州)
对小学教育体系而言,小学语文课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阅读教学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领域出现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通过良好的教学措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深度对话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通过对话,课堂更具生机。开展阅读教学时,通过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加了解,课堂更加灵动。纵观当下课堂教学活动,有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对话,导致出现无效对话的情况,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深度对话的措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对话,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文本,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此予以分析和探索。
在对课本文章学习之前,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对课文认真预习,通过教材辅导书对文本读通有一定的理解,学生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浅显的理解记录下,完成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初始对话。学生之间的学习不仅仅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会存在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自己之间。要想实现教学活动质量的不断提升,学生必须经过一定的预习活动,有所准备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第一次阅读的感受非常宝贵,其可以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学生增长见识的基础;可以实现课堂的激活,深化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有了初始体验,就会激发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在与文本对话中更加积极、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大幅度提升课堂对话质量。
学生只有经历课文学习,才能实现对话的开启。此过程中,学生要交流情感,碰撞思维,争论观点,还会心存疑虑。老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各不相同,也存在各自的思想,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就形成多维度交叉的对话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根据文本,和学生将文本中精彩的词句实现深度对话的开启,经过对比沟通,实现深度对话。通过这种对话的形式,在细节处引导学生感受快乐,放飞思想。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辅以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化等,促进对话的不断深入。
作者的思想、艺术、审美等在文本中高度浓缩。我们要想深入阅读文本,必须依托作者的背景、经历等,深入文本,进入作者内心深处,直接沟通作者,这样才能有深度、厚度和温度地解读、了解作者。比如我们在执教《夜书所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心存疑虑,诗人看到远方有灯火,为什么就笃定是孩子在捉蛐蛐呢?此时,我们就可以将诗人的生平资料展示给学生。深入阅读其生平资料后,很多学生会这样理解:诗人是思念他的家乡;诗人很早就离开家乡了,对小时候的玩伴必然非常思念;诗人非常的孤独等。老师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是诗人的知音,诗人因为祖父所累,家道中衰,因此他很早就离开家乡和亲人,这首诗其实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不只是自己的玩伴,亲人、家乡都非常思念。他看到自己的玩伴玩得很开心,就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因此就更加思念家庭。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秉承对话意识,就会引导学生对话文本的作者,与作者开展对话和交流,激发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产生了解的兴趣,积极走进作者的内心,在情感上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阅读中存在的疑虑了解作者生平后,在冲突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思维经过碰撞更加清灵。
开展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深入对话生活,让生活和作者互为关照,相互促进,充实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我们在执教《一块奶酪》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蚂蚁队长,你们会何去何从?老师引导后,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有的学生讲如果我是蚂蚁队长,我虽然很喜欢吃奶酪,但也会忍住不吃;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队长,我会发挥榜样作用,一定恪守我们的约定和诺言。在学生学习文章的同时,我们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对话生活,通过语文实践,怀揣积极心态感悟生活,滋润学生的心灵。
相关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对话,才能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过对话的洗礼,创新学习活动,实现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