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浅探

2022-03-03 01:43:17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素养小学语文

刘 晓 君

(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吉林 辽源 136200)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1]明确提出了最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教育评价,是针对终结性教育评价的主要弊病而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通过评价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中,就是通过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可采用如下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评价目标——注重全面性

以往我们的评价,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只从“知识和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来考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发展性评价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三个维度同等重要,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样的评价才更全面、更科学,更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

在《小学语文》这门课中,我不仅关注了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关注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投入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3]。以《拼音ɑ、o、e教学》为例,有些教师认为拼音教学和阅读教学相比,是枯燥的、冰冷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他们对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得非常准确、到位,学生学习效果也不错,但大部分孩子属于死记硬背,没有掌握方法,对所学内容也没有热情。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回忆他们是怎样唱“啊”字歌的?公鸡是怎样打鸣的?让学生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字母的音,这种模仿就是过程和方法;用橡皮泥、毛线绳、纸条等捏出或摆出字母的形,或以小组为单位,用编故事、猜谜语、编顺口溜的方式记住字母的音、形等,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踊跃,这种学习态度就是情感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全面、具体地掌握了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还唤起了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实现多元性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评价主体的意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调整学习的方向、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评价这一重要环节。以往我们的评价,评价的主体通常是每一学科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一言堂,学生是被动的被评价者,总是处于被动地受审视和选择的状态,评价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严重的负面影响,抑制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愿望。而发展性的评价则充分强调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不仅专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评价的主体,家长、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所有与评价有关的人员,都要积极参与,从多个方面获取资料信息来全面地评价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如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会劝说》教学中,每个小组表演完自己的“劝说”后,我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填写,分好等级,打好分数,写下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时,我还邀请外班的同学或者是同学科的教师来听课,共同评价学生的表现。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测试量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阶段性的小结。其中主要包括“老师的话”“家长的话”“同学的话”“我的话”和每一个阶段的获奖情况,等等。评价主体由单一转为多维,变得多元化,这样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能力才会获得迅速提高。

三、评价方法——强调灵活性

以往我们的评价,只有以纸笔为工具的笔试,机会只有一次。发展性评价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方法有机地融入评价理论中,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比如口头测试、情境式测试、实践性测试、自选式测试、体验式测试等[4]。

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我除了通过口试、笔试、竞赛等方式来考察和检测学生,判断他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进和鼓励学生外,还采用了成长记录法,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所编写的作品、修改后的材料全部存放到自己的档案袋中,每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有一位同学平时表现得非常好,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但是在期末测试的时候却考得不太理想,我会参照他的平时表现,给出较高的成绩或提升等级;相反,如果这位同学平时上课,经常缺课,或者上课常做与本学科无关的事情,即使期末考核成绩较好,我也会在总体考核中作出降低等级方式的处理。这样做能强化导向效应,一是让家长不再只是到了学期末才想起关心孩子,关注考试结果;二是让学生知道学业成绩不是期末一次“定终身”,迫使他们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重视过程,体现出评价的过程性,做到学评相长。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保持学习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评价内容——展现综合性

以往我们的评价,只是注重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发展性评价除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外,更注重各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在自主创新、探索、合作和实践中各种综合技能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方式的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这门课上,我不仅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小组成员同完成一个案例,既有差异性,又有共通性;既可以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又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技能的掌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五、评价对象——注意差异性

发展性教学评价承认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唯一的,是不会雷同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侧重教学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侧重知识的习得、学习方法的掌握。多一把用于衡量的尺子将有助于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弱化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竞争,强化了学生自我的纵向比较,尊重学生不同个体心理特征和性格差异,召唤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理解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做到“因材施评”。比如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安排能力差点的学生做一些简单、易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无论是个人还是小组只要有进步就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增强了他们的合作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和评价中来,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逐步让他们学会自我诊断和进行独立反思,掌控自己的学习方式,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六、评价结果——强调过程性

采取发展性的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过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在,又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6]不仅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绩和成果,更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取得这种学习成果的整个过程;不仅考察每一个学生拥有哪些学习素材,更是考察每一个学生掌握和取得所学素材的整个过程;不但是要通过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来促进其在原有素质和水平上的提升,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独特优势,了解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起自信,从而让他们学会学习,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养。

我们建立了一个班级网站,为每位学生都创建了个人网页,记录每位学生的成长历程。成长的个人网页中包含“老师的寄语”“同伴的观察”“家长的期望”“我的体会”“精彩的瞬间”等多项内容,完整地记录了来自于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学生自己各方面的不同评价材料,使得学生们能从多个视角去认识自己,纠偏改错,不断地审视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成长的个人网页中还收集学生每次参加活动的成果与作品、学生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作业、平时所积累的学习材料与照片、活动的心得与体会等,逐步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的成长个人网页就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自身的成长状况有清楚的掌握,也更好地帮助了学生对自身的成长状态进行了反思和改进,逐步训练学生独立自主、自我开拓、自身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发展性的评价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增强了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7]。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形成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驱动力,从而实现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素养小学语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掌握基础知识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