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顽皮儿童: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

2022-03-03 01:43:17游步坚汤广全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儿童学校

游步坚 汤广全

(龙岩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意指我们务必要善待儿童的好奇心,善待顽皮儿童。顾名思义,顽皮儿童一般是指“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的孩子[1]。由于儿童存在的“玩”“闹”“不听劝导”等特征与现代纪律教育、规范教学存在不一致乃至相冲突——他们不是“好孩子”“听话的孩子”,常常引发教育矛盾与师生相处危机,进而招致不良干涉与教育错乱甚而恶性循环,导致儿童身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滞、扭曲甚至造成悲剧,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呵护儿童个性与人格的良好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何为顽皮儿童

尽管一般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关文献对顽皮儿童内涵及特质做过一些研究[2-3],但因缺失系统性的精细化阐释,难免大而化之,模棱两可,有必要进行严正的辨明与详细的厘清。

1.儿童顽皮的表现

儿童一般是指“较幼小的未成年人”[1],也即生理与心理都未发育成熟,其身、心两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生长空间。顽皮儿童也是儿童,只不过其内涵更为具体、丰富,其养成更具有挑战,即顽皮儿童比一般儿童更难“管教”,更难“规训”,使得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顽皮儿童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未发育成熟”,需要等待、耐心、关爱与引导;另一方面,相比一般儿童,顽皮儿童因其特殊性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心血,方能结成正果。顽皮儿童有两种外在的表现形式:

(1)玩闹是其天性。一般儿童多数也喜欢玩闹,但这在顽皮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并未背离儿童身心成长的发展规律。因其“玩闹”就不可避免地“难以管教”,让人头疼,无从下手,乃至放任不管,或冷落,甚至以棍棒与叱骂相加等。其实,玩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工作者用一把尺子度量顽皮儿童的特殊性,用静态的眼光衡量个性色彩丰富的儿童,进而扭曲乃至背离了教育本真。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从小就是一个典型的“捣蛋鬼”,只要是孩子想干的事,他都要试试。比如,小学时“太吵了”“上课不专心”,但他的父母采取“不干涉”策略,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让其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4]。无疑,什么都有机会“尝尝”成就了潘建伟。要多给孩子一些“捣蛋”的机会,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5]。西方历史上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进化论的发现者达尔文小时何尝不是顽皮儿童,他们的成就与伟大同样离不开其家庭给予的关爱与宽容。

(2)捣蛋是其喜好。玩闹与捣蛋如影随形,不可分割。顽皮儿童时常坐不住,静不下来,不守纪律,又精力充沛,多余的精力无处“消耗”,总得有“发泄”的渠道。如果学校教育教学中缺失基本的文体活动与课外活动,又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当,就很容易使得顽皮儿童有机可乘,乃至发挥其“破坏”技能与“捣蛋”天赋。顽皮儿童喜欢打破平静、背离常规,更不愿意循规蹈矩,时常东奔西跑、乱扔东西、喊叫,甚至砸东西、打架等,通过这些不合规矩的活动,把身上多余的精力消耗掉,也把平静的周围环境破坏掉,使得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获得一种释放与快慰。孩童时代的爱迪生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捣蛋”与“破坏”活动,正是这些“野性”成就了他的伟大发明创造,甚至可以说,没有“反常”作基础,爱迪生是不会做出那么大的科技贡献的。换言之,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反常”活动之上的。当然,捣蛋与破坏也有限度,甚至物极必反,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引导与耐心转化,使之成为积极的创造力量。

2.顽皮儿童的特质

外表,顽皮儿童的玩闹及其捣蛋令人头疼;内里,顽皮儿童的“行为”投射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质。外表与内里共同构成顽皮儿童身心两方面的整体倾向。

(1)精力相对充沛。玩闹也好,捣蛋也罢,表明顽皮儿童“安静不下来”,在学校教育整齐划一及“一言堂”的境遇中,“安静不下来”无疑会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让人尤其教师“厌烦”。或者,顽皮儿童“安静不下来”不是以玩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问题或提问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问题或刁钻古怪或贻笑大方或让人猝不及防,有的甚至无法回答、无从回答。这就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回应,怎样应答,无论如何都有可能使得班级正常秩序产生波澜与骚动,让人心烦意乱。这些是对教学智慧的挑战,更是对教师耐心与爱心的考验。如果教师缺失教育智慧与关爱,那对顽皮儿童而言,可能就意味着“围堵”与“戕害”;反之,则是“爱智”与爱心的充盈,教育智慧的唤醒与教育理想的达成可期。惹是生非从一个侧面投射出顽皮儿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让其玩“科学的把戏”:“任小孩子自由地去玩,不能加以禁止,不能说玩把戏的孩子是坏蛋。”[6]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善待顽皮儿童,精心呵护,把惹是生非看作是课堂机智与教学灵感之源,把“安静不下来”看作是转机与希望,教育智慧的唤醒由此而生。

(2)聪慧相对过人。活泼好动与聪明伶俐往往是孪生姐妹。“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7]惹是生非往往与机灵、聪慧相伴而生。“破坏”“捣蛋”表明顽皮儿童闲不住、闷得慌,总要想法子“搞出点花样”“闹出点事”来,以引起特别的注意,投射出他们思维特别,不守常规。“不听话”说明有想法,不仅与一般孩童不一样,可能超出教师的想象,出人意料,猝不及防。而且,顽皮儿童提出问题、发出疑问、“为什么”多多,说明他们的脑子一直在动,一直在探究。此外,思想安静不下来,说明顽皮儿童对“风平浪静”的现状不满意。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不满是向上的动力”。就此而论,顽皮儿童一般较为聪明、机灵,他们是一座座思想与智慧的宝藏,只要教育得法、引导合理,一定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孩提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喜欢与人打架,不爱上学,更不愿遵守校规校纪,“惹了不少麻烦”“曾多次激怒体育老师,与物理老师的关系也很僵”“忘记穿校服被赶出课堂,考试时与同学交换字条被抓‘现行’,因为打架被请家长”[8]。如果儿童“在顽皮”,此时“他的智力、体力和精神的力量正在勃发和发展”,同时,这种勃发和发展是猛烈的和快捷的。对此,阿莫纳什维利称之为“童年的智慧”[9]。顽皮儿童身上的特质就是其突出的个性与优点,只有善待、尊重与引导,才能回归教育之道。“教育就是应该帮助孩子们找出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让他们全部往一个模子里去套,套不好的就被迫放弃,就被视为‘落后’”[10]。

二、为何呵护顽皮儿童

顽皮儿童虽然对学校教育发出了挑战,破坏了规矩,打破了禁忌,甚至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麻烦,乃至挑战了一以贯之的“师道尊严”。但是,我们不能对其进行一味地惩罚,而是要对其进行小心呵护。这就涉及教育本真与教育目的的坚守问题。

1.呵护顽皮儿童是学校教育的词中应有之义

何谓教育?世界各国对教育的界定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11]“尝试”“改善”也好,“保留”人心理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避免不良心理素质的形成”也罢,都是着眼于人格提升的行动。这与我国学者对教育狭义(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界定是一致的:是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12]。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顽皮儿童有其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有规划地“引导”,而非“强迫”“强加”“强行”,更不是“惩罚”“辱骂”“棒打”;是出于积极的“改组和改造”,而非消极的“全盘否定”和“推倒重来”;是基于人格教育、综合培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劳的完整教育,而非狭隘的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分数教育、管制教育。也就是说,顽皮儿童是一类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不一样,但无论怎么特殊,他们的身心发展都会遵循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多一点耐心、审慎与细致,多加观察、思考与爱心付出,方能找到顽皮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路径,而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积极干预,把他们的“玩闹”“不听话”与多余的精力转化为热情奔放的学习探究与持之以恒的思想创造,届时,教育智慧的奇葩便瓜熟蒂落,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所在。因此,呵护与关心顽皮儿童是学校教育的本真。

2.呵护顽皮儿童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

对教师而言,顽皮儿童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其可塑性也非常高,因为顽皮儿童的身心资质相对较好,只要宽容、善待,引导得当,他们易成为优秀人才。其一,顽皮儿童精力旺盛能够为其身体健康、知识学习乃至深入钻研准备充分的物质基础。当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膨胀,学习与探究是一项艰巨的人力透支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精力,没有一定的身体基础,持续不断的学习容易吃不消、支撑不了。显然,求知欲旺盛且精力充沛的顽皮儿童足以应付繁重的学习任务。其二,顽皮儿童的聪明、机灵是其汲取知识营养的催化剂。一般来说,只要教学方法得当,耳聪目明、反应快捷的儿童容易识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且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三,顽皮儿童个性较为鲜明,能够为其人格塑造开启先机。“人格”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即人、个性、性格等。蔡元培认为,“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13]一定程度上而言,人格就是个性的代称,它反映了个体典型的性格取向,具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向往。正是对自由的崇尚,顽皮儿童才会出现“不听话”“不服从”的行为趋向,进而极易破坏规矩、碰撞规范、冒犯权威,给人造成一种“我行我素”的感觉,学校纪律与教师权力自然成了他们挑战的对象。

“当人具有了一种能动的自由精神的时候,他最初能够突破的就是禁忌”[14]。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者理性地看待教育权力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冲突,进而理解、包容顽皮儿童的行为取向,因势利导,积极顺应其天性,呵护其个性蓓蕾,使其朝着独立人格塑造的方向前进。总之,顽皮儿童身上这些良好的基质可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即“学力提升与人格陶冶”,突出“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15]。

3.呵护顽皮儿童是学校师生关系和谐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对象,顽皮儿童也是学生,也是教育对象。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营造与维护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所谓教书育人是也。换言之,单纯的知识传授远远不够,还需要处理好师生相处之道。按照惯常的学校管理逻辑,顽皮儿童是“疙瘩”“淘气鬼”“破坏分子”“危险人物”,不仅不服管教,还打破常规,制造麻烦,生出祸乱,挑战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也破坏了惯常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使师生之间生隙、隔阂、对立、紧张等。

师生之间的人格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不良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人们误以为教师为尊、学生为卑,想当然地把教师推至“高大上”的神坛。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本人若不加反思与自警,很容易滋长“权威”与“自以为是”的惰性。顽皮儿童具有相对独特的个性,不仅与常规儿童的秉性“不合拍”,而且与传统教育观念及教师权力天然地“不协调”。作为教育者,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多样性的认知”,而多样性是教师工作场所的“显著特征”[16]。顽皮儿童的“玩闹”与“不听话”恰恰很容易撞在校纪班规与教师权威的枪口上,沦为不良教育的牺牲品,进而损害个体的健康成长与教育自身的声誉,背离教育的本真。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个体特征,而不是强调个体所属的大群体所具备的一般特征”。只有这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得以建立。

三、如何呵护顽皮儿童

理解了呵护顽皮儿童的缘由与必要性,并不必然等于“怎样呵护顽皮儿童”,更不等于付诸实际行动。毕竟呵护顽皮儿童的方略与行动需要破除不良教育观念的藩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开路清障。

1.打破师道尊严的机制

自古以来,教师一旦获得教育者的身份,就获得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与权利,这本身无可非议。教师在获得权利的同时,也获得了担当与义务,即对受教育者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是对等的、并重的,并非厚此薄彼、截然对立。而问题往往恰恰出在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上,即教育者很容易把自身的权利单方面抬升、拔高,把自身的责任与受教育者的权利无意识地矮化、简化,进而竖起“师道尊严”的大旗,即教师通常认为他们从不犯错或极少犯错,理应是学生学习的模范;即便偶有闪失,也不能轻易向学生坦承,以免“掉价”。师道尊严建立在“永远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之上的学校教育的过错”[17]。

师道尊严是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日新月异、民主精神凸显的今天,师道尊严越来越受到冲击与挑战。传统社会求学问难的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来自于师者,师者博学、见多识广,占有一定的图书及智力资源。另一方面,在信息与知识日益膨胀、学习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占有的知识资源越来越有限,求学者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样,传统的“师承”无疑受到一定的冲击。同时,传统社会虽然也提“教书育人”“经师”与“人师”并举,但重点仍然是“教书”与“经师”,突出“知”的一面。而现当代的“教书”与“经师”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已成为一个整体,更强调知行并重的综合实践教育、健全人格教育。

亚里士多德曾言,“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为师者心胸与视野的开阔早已摆上议事日程,教育观念不能再抱残守缺,知识不能再仅仅是守成,孩子不能再抱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念不放。教师作为知识代言者的荣光不再,循规蹈矩的古训不灵了,师生所处的时代不再是秦汉与魏晋,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理应对等,学生既有义务也有权利,师生人格平等了,传统师道尊严的大厦坍塌了。这既是历史发展的事实,也是人类理性精神发展的必然,更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逻辑。“儿童的顽皮和顽皮的儿童给我们提供了养料,可以使教育思想前进,使教育者矢志不渝地必须创造性地思考,表现出革新精神和教育的敢作敢为的精神。”[18]这是教育健康发展的普世价值。

2.解放顽皮儿童的身体

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讲究一定的规范与规则天经地义、不算为过,而顽皮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首先需要释放的是其肢体的伸展与其活动范围的扩大,这难免破坏学校与课堂教学的“方圆”与“规矩”。这就产生了冲突与矛盾。一方面,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有其守则、纪律及“杠杠”,不得违反、损坏或抗阻。学生违背了,就是冒犯、破坏或违纪,就要受到批评、阻滞乃至惩罚。这是维护学校秩序,也是学校教育的尊严所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的限制及不完满,顽皮儿童过剩的精力得不到有效的“消耗”,难免压抑,一旦有“缝隙”就会不失时机地“偷袭”“冒险”“破坏”“发泄”,就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不听话”“捣蛋”“坏孩子”的标签。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引导”“陶冶”“感化”“以心换心”的初衷,也脱离了孩子尤其是顽皮儿童更需要“教育”的本真。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刻意加重顽皮儿童的学业负担是要不得的。有中小学教师说,让学生多做习题与作业,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让他们没时间“调皮捣蛋”。这是一种极其被动的消极有害的教育方法,甚至不能称作是“教育”,而是粗暴、压迫、折磨、摧残,不利于儿童包括顽皮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儿童就需要活动,不让他活动就是要把他“憋死,就是塞住他的嘴巴、粉碎他的意志、抽干他的气力”[19]。

基于此,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需要着眼于顽皮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制定校规校纪,设计综合实践课程,设立学余兴趣小组或学余俱乐部等,设立课外活动课堂,以丰富孩子们音、体、美、劳等兴趣课程,让顽皮儿童有施展手脚的空间,有消耗多余精力的地方,有自由探险的渠道,即解放顽皮儿童的眼睛、双手、嘴巴、头脑、时间及空间。只有这样,顽皮儿童的身体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解放。

3.放飞顽皮儿童的心灵

“教育的最大秘诀就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7]身与心是一个整体。身体的解放是基础,心灵的释放是精神的飞跃与升华。顽皮儿童敢想敢做,“天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物理活动范围没限制,他们的心灵空间没有禁区。“规范常常会使得心灵迟滞、失去兴趣,那是创造的最大障碍”[20]。一旦学校与教师设立思想与标准的框框条条,就会限制顽皮儿童思想活跃的大脑及想象丰富的世界,最终使得顽皮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受到规约与掣肘,直至萎缩乃至泯灭,背离了我们时代所赋予教育的创新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情怀。

缘此,“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7]学校教育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践履“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就要解放自身的思想,必须破除自身思想的枷锁,为所有孩子包括顽皮儿童创造思维自由驰骋的机会与空间,不以“听话”与“不听话”作为衡量“好学生”与“坏学生”的评判标准,不轻下“好孩子”与“坏孩子”的结论。一方面,一般儿童“不懂得什么叫陈规和习惯”[7],顽皮儿童更是如此,只有尊重他们内在的心理发展逻辑,才符合教育之道。另一方面,缺乏认可和接纳是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和暴力事件的原因之一[21]。为避免和防止这类悲剧发生,学校教育的宽容与关爱不可缺少。一句话,顽皮儿童必须得到善待与呵护,以促其健康成长、个性奔放与自由创造。

“童年绝不是有意为难教育者而存在的,它是造物主给人的恩惠,为的是让人永远去认识无限”[22]。顽皮儿童也是儿童,绝不是带有贬义的另类、异类乃至“败类”,他们的特别之处需要学校教育与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慧心与引导,把其聪明才智与朝气蓬勃转化为积极的创造力量,为教育困境与智力挑战营造良好的境遇,为其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矢志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迎接创造创新的伟大复兴时代。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儿童学校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六一儿童
奇妙学校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