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中心小学 曹 政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逐步推进,为小学课程教学赋予了更多的属性和职能。小学课程教学不能仅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还需要深入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强化心理教育与小学课程的融合机制,以深化小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充分彰显小学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更大优势,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基于此,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很长时间以来,大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重视课堂纪律性的维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依然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来贯穿整个课堂,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高效、深入地学习,甚至会扼杀小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对教师噤若寒蝉,整个课堂环境也会呈现出一定的枯燥性和压抑性,这样不仅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而且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较强的亲和力,不要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自由性,同时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予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实际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入互动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也能在知识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语文学科天生就具有较强的文学属性,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为了能更好地强化心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作用,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具体言之,为了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深入研究教材中涉及心理教育的因素,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能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工具,还要让这门学科成为强化学生心理素养、灌输心理健康知识的载体,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和熏陶。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阅读教材,找出故事的主因、人物之间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教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草船借箭”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周瑜以及鲁肃的人物特点。当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以下问题,“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在面对周瑜屡次三番的刁难之后,是如何应付的?”,让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周瑜、诸葛亮、鲁肃之间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更好地揣摩人物形象,回答上述问题。通过一番讨论、互动以及深入教学之后,学生最终了解周瑜刁难诸葛亮是嫉贤妒能的表现,鲁肃在草船借箭中则是扮演着宽厚的长者形象,而诸葛亮为了完成军令,冒险接下“造箭”这一任务,不仅表现出诸葛亮富有智慧的人物特点,还展现出诸葛亮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心理素质。最后,教师可以回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文章中的“诸葛亮”,在遇到危险之后,能否做到如诸葛亮一般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亦或让学生去探讨一下周瑜这样的性格会对其自身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需要用什么态度与方法与之交流;相较于周瑜而言,鲁肃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是否喜欢与鲁肃这种性格的人交朋友。通过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进一步拓宽语文学科的外延性。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反思自己,使得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被深层次挖掘和利用,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这个工作的大前提就是需要教师将强化学生德育、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提上日程。小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道德规范为指引。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能深化语文育人的作用,还有助于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鉴于此,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语文学科多元属性,充分挖掘语文本身的审美功能、人文功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品质的载体,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例如,在《将相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将相和》中涉及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体现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还是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好品质,都能感染、教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层层细化、深入引导,意在让学生透过文学知识的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一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能量,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为薄弱,内心也极为敏感,难以保持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常常会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打架、骂人等言行过激的行为。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学生品行不端,也非“朽木不可雕也”,多半是因为学生自身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发泄,只能采取一些不可取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重视,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体现形式。面对此情况,要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一种新型的情感写作平台,鼓励学生借助微型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学生的不良情绪能在一个合适的空间内得到释放。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学生的“好朋友”的角色,建立以写作为载体的沟通渠道,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疏导。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青少年教育的重点工作,需要当下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为学生灌输语文知识的职能,还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落实到小学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