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周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教育督导室 甘肃 陇南 746000)
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开始全面推进,并且对全社会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民守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现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国家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此种情况下,初中政治作为法治教育的实施载体,有必要结合课程内容、课程理念及学科内在逻辑等深度挖掘法治教育元素、广泛整合法治教育资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认知,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学会用法、自觉守法,并且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形成法治思想。为此,初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法治教育能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改进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评一体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提升。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愈发复杂,培育初中生法治思想、权利与义务意识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行为规范的自觉性迫在眉睫。综合而言,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情绪易于波动,且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行为回受到情绪的驱动,在面对挫折、失败、困难及难以理解的人生境遇时无法做出正确、理性、客观的判断,在行为抉择上也会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学习。”法治思想源于初中生的法治认知、用法实践以及权利与义务意识,也是约束学生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初中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误导,便很可能造成学生错误的行为选择。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法治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合理用法的正确观念,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不侵犯他人权益,也能拿起法律武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能够意识到法治建设对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必要性,对我国法治建设成果及依法治国道路产生高度的责任感,让学生以正确的法治思想指引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参与,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全面和谐发展[1]。
法治思维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大维度,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及批判思维等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政治学科丰富内涵与思想深刻性。同时,法治思想包含了当代公民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也聚集了自由、平等、正义、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初中生未来依法参与公共生活的必备素养,更是初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要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善于整合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的法治教育资源,可以结合初中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政治教学与法治教育要素融汇贯通,帮助学生树立其坚定的法治信仰,可以理解我国依法治国道路,能够通过政治课程学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并且在家庭生活、公共生活中具备高度法治意识、逐步获得对自己终身有益且能够助推自己融入及适应社会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有助于在政治教学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基本要求。
以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初中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但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生法治意识淡薄、用法能力薄弱,再加上初中生社会阅历尚浅,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知该如何维权,也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权益遭受的损害,且近年来初中生遭受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家长的担忧。初中政治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为学生独立生活、未来发展及适应社会做足、做好准备。将法治教育巧妙地渗透至日常教学活动内,以学生易于理解、接受且喜爱的方式宣传法治观念,与初中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使学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勇敢拒绝侵权行为、敢于与违法行为作斗争,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以小见大,初中生作为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其法治思维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所有初中生都可以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抵御侵权行为,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地、落实。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提高初中生法治思想是一项复杂、系统、动态且持续的工程,需要教师把握好政治学科的内涵与特性,领会法治教育精神及法治思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及现有的法治思想水平开展针对性、灵活性、高效性的法治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教法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建议初中政治教师采取以下策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适切性与有效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法治思想。
政治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及流程组织的引领。在培养学生法治思想视角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也有所转变,不仅需要体现出核心素养价值取向,还需要将法治思想培养纳入到目标体系内,以此确保法治教育与政治教学的有效衔接[2]。
法治思想是对依法治国道路的一种情感认同,以及对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行动,是潜藏在个体内心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法治思想的形成依赖于法治认知,并且以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与法治情感为支撑。为此,在培养学生法治思想视域下,教师可以制定如下政治教学目标:
①以政治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思想方法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的法治认知,以夯实学生知识、认知基础,为学生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好铺垫;
②以法治情感及价值观念为支撑,在讲授阐释政治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及法治教育,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提高学生对我国依法治国道路的认同感;
③以知法、懂法、用法为主线,让学生在法治认知、法治情感的基础上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丰富且优质的法治教育资源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思想的先决条件。教师要从“照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结合教材内的单元划分、法治教育模块等广泛整合社会、网络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将抽象、笼统的法治概念、观念及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且贴近实际的案例,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是最为基本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深度研读、分析教材,探寻教材内容与法治教育的契合点,不仅要用好法律板块,还需要结合教材各个单元、章节的编排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挖掘,结合教材内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法治教育资源以让学生崇尚法治精神,理解权利与义务,并且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遵守法律法规。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为例,本节课是学生走进法治天地的启蒙课程,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个体生活、公共生活的重要价值,初步塑造学生正确的法治认知。教材内的“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板块都包含着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法治案例,教师可将该两大板块的内容前移,以其中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法治情境,引导学生与情境进行交互并分析案例,教师则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程度、所需基本法律尝试等补充教材资源、拓展性资源,形成以教材资源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机制,进而让学生关注教材,学会从教材内形成法治思想。
当代初中生乐于参与社会,喜欢接触与尝试新鲜的事物,不再满足于一味地接受现有的知识或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更加乐于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以建构知识体系。针对初中生此种特点,教师要技术革新并整合法治教学案例,关注每日的社会热点、及时拓展时事政治知识,主动将学生关注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等引入到课堂之上,在遵循政治课程基本逻辑、课程本质属性以及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关注社会、贴近社会并从中凝练法治思想。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将学生转化为资源的创造者,为学生布置课前资源筹划任务,如在《法不可违》教学前,教师请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法治案例,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予以呈现,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也能让学生在自主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法治认知,产生法治情感,对于学生法治思想的培养大有裨益。
互联网时代下,海量的网络资源是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思想的支撑力量。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教师在使用前要结合教材单元设置、法治思维内涵及初中阶段的法治教育特点等筛选网络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以形成网络资源库,便于在课堂上实时化调取。同时,教师要确保网络资源与政治学科的适配性,保证网络资源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对接,让学生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更加深入地探索法治世界,习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且获得法治思维的发展。此外,在应用网络资源时应当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借助新型教学媒介呈现网络资源,转变传统教师+黑板的教学模式,让网络资源直观化、动态化、形象化,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体验,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效,帮助学生领悟法治思想[3]。
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政治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分析法治案例、习得用法方法、悟得法治思想。为此,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为法治教育与政治教学的融合提供契机,并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治思想。
情境是指展现时空关系、背景信息并且隐含教育意图的生活化场景。情境式教学方法下,由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带动学生情绪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与情境进行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式,不仅能够高效率吸收、内化知识,还可以对学生思维品质、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学习品格等产生综合效应。为此,建议初中政治教师积极借助情境式教学法培育学生法治思想[4]。
例如在《依法履行义务》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孙水林与孙东林两兄弟自身财产受到了破灭性的打击,但是两兄弟丝毫没有遗忘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一点一点地攒钱将工资还给农民工。学生在此情境下深入分析依法履行义务的行为表现,请学生说一说如两兄弟一般坚持履行义务的榜样事例,以先进的事迹与优秀的榜样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激荡起蓬勃的正能量,也让学生在榜样的引领下理解与认同相关的法治理论知识,得到法治思想的强化。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承载法治理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分析案例并归纳总结经验的教学方法。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普遍,且新课标与教材板块设置都体现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倡导以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约束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并且让学生在案例分析、总结及反思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视域下,教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将直观、生动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上,为学生打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公民基本权利》教学中,学生对权利、义务这些法治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教师可以引入新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资源,以《民法典》为核心体现出法律与个人间的关系,展现民法典自公民出生开始对其权利的保护。在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对权利的认知更加清晰、准确。接下来教师结合视频内容引入法治案例,如与学生生活、日常学习等息息相关的消费者权利、知识产权、受教育权等,请学生从自身出发说一说对合法行使权利的理解,如何从自身做起崇尚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等,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助推学生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初中生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提升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教导与栽培,并且结合学生法治思想水平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学评价可以满足上述学生法治思想培养要求,能够体现学生对政治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出政治教学及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托评价结果以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根据初中生法治思想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机制,结合预先设定的政治教学目标以筛选、整合档案袋内的“作品”。“作品”是指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用以反映学生法治思想水平的提升程度、阶段性问题等,隐含着学生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课堂检测及考试结果、实践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学生间相处方式、学生的网络行为等,只要与学生法治思想相关的都可以作为“作品”,以此全面再现与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在该评价机制下需要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自评、互评可以开展“圆桌会议”,学生间交换档案袋、欣赏“作品”,分享学习经验、在用法及知法上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依法治国道路的疑惑之处,在评价的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法治思维获得稳步提升;针对教师评价兼顾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诊断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依托学生“作品”评价其法治认知、法治情感及维权意识,以课堂检测诊断学生的短板,通过教师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并提出建议;针对家长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家时的行为表现,发挥家校共育优势以拓宽政治教学及法治教育空间,促成学生遵守法律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学生法治思想水平[5]。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思想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动政治教学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为此,初中政治教师要结合法治教育基本要求、政治课程本质属性以重塑教学目标体系,充分发掘教材内的法治教育元素、革新并整合法治教学案例、利用网络媒体丰富法治教育资源,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并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进而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法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