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德育方面的实践探究

2022-03-03 00:43佘娇娇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陶行知德育理念

佘娇娇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 江苏 南通 226551)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点,其中蕴含丰富德育资源,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史重要产物,其中也包含独特德育思想,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仍有指导意义。然而,在小学语文德育实践中,关于生活教育理念与小学语文德育实践融合研究较少,缺少充足理论支撑。如何将生活教育理念、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德育价值、小学语文德育优势,提升德育成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主要研究的目标。

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概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富有创造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系统性思想。他强调,要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反对教育即教育、生活即生活片面思维,要求教育需要建立在生活实际上,将学校、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强调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1-2]。在陶行知教育体系中,生活教育理念位于核心位置,明确指出教育的实质根源是生活,并从实、活、行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生活教育理念内容,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属于重要分支,是生活教育理念的补充。其中,实指教育内容由实际生活决定,当实际生活发生变动,教育内容也随之改变。但这并非意味着,教育必须完全贯彻生活,而是基于教育目标,筛选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立足实际,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优良品质。活指教育内容应当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生活中的典型素材,提升教育内容鲜活性和生命力,“教育应当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不应局限在课堂上,这也与社会即教育理念相统一。行,与教学做合一理念内涵一致,强调教学和学习的根源是生活实践需要,不能单纯依靠课本教学让学生直接获得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实践,激发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3]。将课本知识延伸至生活实践,使学生面对生活和社会,并通过学生的行培养其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念,达到生活教育教学目标。

2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现状

2.1 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并且,学生长期处于考试和分数重压之下,语文学科育人效能逐渐下降,对学生品德关怀更是少之又少,通过语文学科实现德育目标难度不断加大[4]。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认知、是非观念、判断能力等较为匮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倘若不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明了是非善恶标准,将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陶行知说,不以生活为中心的书本、学校、教育和德育是死书本、死学校、死教育和死德育,这也是目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中得到的品德教育,如同空中楼阁,空洞无味,德育内容也十分陈旧落后,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能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和道德困惑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不能满足当下学生道德需求。同时,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无法引发学生共鸣,更难以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思想,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和厌学心理。

2.2 德育教学不重视社会实践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仍以知识教学、结论教学和考试教学为主,德育教学虽然得到一定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实际应用实践和尝试较少,甚至部分教师将其作为展示课、公开课,片面拔高教学内容文章主旨、主题思想或蕴含情感等,使得德育沦为形式教育。根据调查,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在课堂导入或者结束加上几句具有德育价值的话语,没有真正挖掘文章中蕴藏的德育资源,也没有将德育融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没有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只是为了德育而德育[5-6]。或者,部分教师人为拔高文章思想价值,甚至脱离文章语言文字进行思想表达和道理讲述,学生也只是机械性地摘抄或者记录教师、文本中相关话语,将其应用在文章写作中,更缺乏相应社会实践,学生无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感悟有机连接,无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学习等兴趣,也会引发学生反感,无法达到良好德育效果。

2.3 德育中教学做合一不足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重要组成,也是德育开展重要途径,在这其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实践,教学做合一展现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沟通。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实施,学生主体成为教育者普遍认同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尊重学会新思想、新个性、新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展现个性,发展自我。然而,部分教师受长期教学经验和固有思维束缚,对新事物和新思想反应较为迟钝,甚至批判和反对学生创新思维,将阻碍学生发展,难以达到预期德育效果[7]。同时,教师对小学生影响较大,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倘若不能从自身着手,守正创新,持身以正,积极宣传和贯彻正直、善良、勇敢、负责等良好品质,言行不一,空洞自我,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养成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达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3 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小学德育实践策略

3.1 科学引导,激活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含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堂外教学资源,如教材、配套阅读材料、电影、图书馆、戏剧表演、社会实践场所、文化遗产、民族风俗等,日常生活中的话题,社会热点等均可以作为语文教育资源,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一致。顾黄初先生曾说“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不能将思想封闭在教室一隅,将目光死盯在可泵上,需要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频繁灵活应用语文工具,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促进思想的开拓。”德育教育也是如此,传统德育教学过于理想化,内容较为狭窄,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导致德育成效低下。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改革时,要把握贴近生活这一关键理念,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为根基,不断扩充语文教育内涵,增强语文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德育回归生活[8-9]。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富有趣味、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小学语文《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为例,教师以古诗词《游子吟》进行课前导入,并要求学生跟随课件进行古诗词朗读,让学生体会母爱情感表达方式;教师也可以进行课前小游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像,让学生在贴纸上写下,你认为母亲爱你的具体表现,将精神层面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使得学生产生具象化的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课堂教学中,该篇文章采用了大量以小见大、特写镜头式的语言描述方法,如“皱皱的毛票”“眼神疲惫的眼睛”“龟裂的手指”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朗诵出深受感触的片段,或者模拟片段中母亲的行动,如“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阐述感动自己的原因,并讲述生活中自己与母亲相处过程中,目前的情感表达,与同学一起分享,感受母爱的伟大。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让语文回归生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情景模拟,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该篇文章中描述的场景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仅靠图片和想象难以真正理解母亲的辛苦和伟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建拟真生活化场景。例如,在学习“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台缝纫机的声音,然后逐渐叠加,达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共同发出的声音,并且,让学生将窗帘拉上,将灯光调暗,让学生模拟完成一些工作,让学生真正理解震耳欲聋的噪音,已经昏暗环境下工作的艰难程度。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倘若你处于这种环境,你能忍受多久?母亲却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坚持了十来个年头,就是为了供养“我们”,“我”来向母亲要钱时,目前仍然给“我”钱,让我去买《青年近卫军》这种无法提供实际帮助的“闲书”。另外,在学习到“一元五角钱”时,很多学生不理解这些钱代表了什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人均收入和生活环境,将其转换为目前的购买力,让学生真正理解“我”的家庭困境,但是,母亲仍然毫不犹豫将钱塞给了我,足以体现母亲对“我”满满的爱与期待。最后,教师将这一形象与学生最开始贴标签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母亲的伟大,以及对自己满满的爱,鼓励学生采取行动,回报母爱,培养学生敬爱母亲和长辈、知恩感恩的良好品德,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德育教育效果。

3.2 实践教学,培育小学生良好德育习惯

语文来源于社会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社会即生活,其本质是强调德育社会化,也就是反对脱离生活、人民和社会的“小众化教育”,要将德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青年人。德育强调知行统一,向学生灌输和熏陶良好品行和崇高理想,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这些良好道德行为,打破传统“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模式,真正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培育道德、增长阅历的目的[10]。小学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社会实践则是帮助学生感悟语文,感受生活,进行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文《慈母情深》教学完成后,及时开展“少给父母添麻烦”主题活动,分别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不同现实生活场景,导入具体事件或者情景演绎,让学生自主判断人物对错。例如,在家庭情境中,小明独自一人在家,发现冰箱里有5根冰淇淋,一下午,一会儿吃一根,很快,5根冰淇淋全部吃完了,晚上小明拉肚子了,爸爸妈妈担心的带着小明去医院了;周末,小梁来找小红玩,没注意时间,突然发现已经快7点了,着急着就要回家,但是被小红拉住了,说天太晚了,让小梁的爸爸妈妈来接。每完成一段情境演绎,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判断,给出判断依据。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我们该怎么做,才不会给爸爸妈妈添麻烦?给足学生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对父母造成干扰,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帮到父母。在学习《春天的手》这篇文章时,组织开展“寻找春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或分为若干小组,4~6人一组,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校园中动植物,采集制作成标准,即培养学生生活情趣,又增加学生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就标本特点,寻找古诗词中描写这些植物的诗词。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增加学生语文体验,培养学生对语文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能在教学压力下,激发学生生活情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最终达到语文德育效果。

3.3 因材施教,提升小学语文德育有效性

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一段时间德育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一套完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在这其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小学教师摆脱传统德育教学困境,打破固有教学思维和德育观念有促进作用[11]。在互联网、电子游戏、信息化等影响下,目前,很多小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和电子游戏,学生长期久坐,不运动,对学生身心造成一定危害,根据调查,我国小学生近视人群和肥胖人群逐年上升。针对这种情况,仅仅依靠家长、教师进行口头教育或者强制教育,能够取得的成效有限,还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性和性格,因材施教,采用针对性措施,结合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整体自控能力和道德水平。教师作为德育主要力量群体,还应当加强自我管控,堆积教育满怀热情,工作认真踏实,充满责任感,并且时刻充满信心,坚持自我鞭挞。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点燃学生心中热情之火,带领学生不断进步,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另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运用教材中德育资源,引发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教会学生观察世界,研究自我,认知自我的方法,通过学生内心力量和精神力量,实现自我突破,最终长成为一个健康、正直的优秀青年。例如,在进行“长处和本领”习作练习时,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利用简短的语言和事件讲述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如,有学生就讲到自己和母亲一起逛水果店中,学会辨认了如何挑选成熟的西瓜。教师做出评价,从不会到会这一过程,你一定产生了感悟,可以将其融入写作中,通过一定心理描写,讲述个人成长过程和感悟。学生不仅学会了自我思考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写作布局和立意,提升了写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与德育融合观念的提出,拓宽了小学德育教学思路,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灵活运用社会实践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小学德育成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陶行知德育理念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