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智敏
(广东北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广东鹤山 529700)
某城市部分村庄给水管网老旧、管龄较长,管道以钢管和镀锌管为主,内壁腐蚀严重[1]。2017年前,供水水源为江河水,其水质水压稳定,水质投诉较少。2017年进行水源切换,水源由江河水切换为水库水。水库水具有总硬度低、盐度低等特点,管道需要对水质适应一段时间。切换水源3年后,仍存在投诉“黄水”现象。
经水质检测数据显示,“黄水”现象由水管中铁的释放导致[2-3]。水质主要不达标项目为浊度、色度、铁含量、余氯含量和细菌总数。采集管壁的管垢进一步分析,管垢含铁量为50.23%,三氧化二铁含量为71.76%。管道中未设置防腐内衬,使用单一水源时,水压水质稳定,经过长时间的电化学和微生物作用,管道逐渐腐蚀形成管垢,管垢上生成钝化层和生物膜,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管道进一步腐蚀,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4-5]。切换水源后,水质、水力的变化导致原本稳定的管垢钝化层和生物膜受到破坏,管垢中的铁释放、生物膜脱落,溶入水体,使水的浊度、色度、铁含量和细菌总数升高,余氯衰减。
(1)管道清洗。
针对“黄水”现象较严重的村庄,每月进行一次尾水排放及管道清洗,加强水质检测力度。
管道清洗对水质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管道清洗对水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清洗后,管道一周内的水质有所改善,但一周后又出现“黄水”现象,不达标项目为浊度、铁含量。措施浪费水资源,“黄水”现象反复。
(2)更换老旧水管。
研究地区的水管管龄较长,更换老旧水管可以彻底解决“黄水”问题。但更换水管范围广、投入成本大、更换时间长,对村民的用水影响大。
(3)技术改造。
采集6条不同区域的腐蚀严重的管道,水样在管中停留24 h,检测水中的铁含量,试验用水样分别为江河水和水库水。
试验水样主要水质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水样主要水质参数表
向B水库水中投加不同的pH值调节剂,对6条水管进行铁含量释放的比对试验。B水库水源pH值偏低,pH值为6.5~6.8,需要投加pH值调节剂,调节pH值至7.5~8.0,使水的pH值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减缓对管道的腐蚀。投加不同的pH值调节剂对管道中铁释放的影响不同,分别使用氢氧化钠与熟石灰对水库水进行pH值调节,将pH值调节至7.5,对6条不同钢管的铁释放含量进行比对试验。不同pH值调节剂对钢管铁释放含量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pH值调节剂对钢管铁释放含量的影响 单位:mg/L
由表3可知,pH值一致时,与投加熟石灰相比,投加氢氧化钠后管道中铁含量释放更少,最大差值为0.071 mg/L。《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铁含量的限值为0.3 mg/L,即使投加氢氧化钠,部分管道中水的铁含量仍有超标风险。将氢氧化钠作为pH值调节剂具有易溶于水、投加方便、调节pH值稳定的优势,但其价格较贵;熟石灰作为pH值调节剂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但其难溶于水、投加不方便、调节pH值不稳定。基于控制成本考虑,B水库水厂选用熟石灰作为pH值调节剂(下文B水库出厂水均使用熟石灰)。
向B水库水出厂水投加不同浓度磷酸盐缓蚀剂,对腐蚀最严重的2号、6号管道进行铁含量释放试验。总磷含量限值为0.4 mg/L,为了避免给水环境的营养化平衡造成破坏,磷酸盐缓蚀剂的最高投加浓度为0.4 mg/L。不同浓度磷酸盐缓蚀剂对铁释放含量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浓度磷酸盐缓蚀剂对铁释放含量的影响 单位:mg/L
由表4可知,磷酸盐的最佳投加量为0.2 mg/L,铁含量释放最多减少0.187 mg/L,但仍有铁含量超标的风险。查阅有关资料显示,磷酸盐缓蚀剂投加量达到10 mg/L时,才能够对管道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加入过高的磷酸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水体富营养化,不纳入考虑范围。
切换水源后,导致水质差异较大的指标为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试验尝试减少水质差异,减缓“黄水”现象。增加B水库出厂水总硬度和含盐量,向B水库出厂水中投加不同浓度氯化钙,对6条不同钢管进行铁释放试验。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铁释放含量的影响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浓度氯化钙对铁释放含量的影响 单位:mg/L
由表5可知,氯化钙的最佳投加量为40 mg/L,铁含量释放最多减少0.153 mg/L,投加氯化钙能够缓解部分管道的“黄水”现象,但仍有铁含量超标风险,不纳入考虑范围。
将A江河出厂水与B水库出厂水1∶1混合以减少水质差异。使用A江河出厂水、B水库出厂水、AB混合水,对6条不同钢管进行铁释放试验。
不同水质对水管铁释放含量的影响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水质对水管铁释放含量的影响 单位:mg/L
由表6可知,与B水库出厂水相比,A江河出厂水和B水库出厂水1∶1混合后,铁含量释放最多减少0.257 mg/L,效果良好,铁含量超标风险明显降低。
验对比分析汇总如表7所示。
表7 试验对比分析汇总
试验一、二、三均需要投加试剂,会增加成本,铁释放含量减少效果不明显,不纳入应用范围。试验四不需改变制水工艺,具有低成本、效果明显、实施简单的优点,作为最优方案开展应用尝试。
选用混合水源切换前后水质的方案,对某个黄水较为严重的村庄进行实际应用。
试验应用前、后的水质数据如表8所示。
表8 试验应用前、后的水质数据
由表8可知,试验实现成本低,水中铁含量明显降低,且应用后水质各项指标合格并稳定。应用3个月后,用户投诉由原来的每周的2~3单降为0单。
水质变化会对腐蚀的管道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总硬度、含盐量、pH值相差较大的水质,水源切换需循序渐进进行。将切换前、后的两种水质进行混合尝试,管网水中水质达标并稳定后,逐渐减少切换前水源比例,如切换前∶切换后的水源比例由8∶2逐步调整至6∶4,再慢慢调整至4∶6,使管壁中的管垢和生物膜逐渐适应,实现水质稳步达标,实现水源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