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研究

2022-03-03 05:41章俊磊
市场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生产率产业结构

章俊磊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生产力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人民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逐渐显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将走绿色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并将其列进“十三五”规划中。此次大会上提出的“绿色发展道路”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着绿色转型升级,这既是一条社会主义的改革之路,也是一条提倡人民绿色生活、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对我国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导的社会生态经济建设是我国推进生态与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绿色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从根源上解决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年数据来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服务业对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发展正在逐步恢复稳定。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为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52%,超过GDP总量的一半。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较于2019年都略有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恢复。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产业关联性强、知识密集度高、创新能力强等特点。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逐渐加深,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渐渐从制造业内部剥离出来,通过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领域技术知识的创新能力,培育专业化人才,并作为中间投入参与到制造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服务于制造业,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活力和发展前景,大力支持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体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粗放式(外延式)特点,仍然存在如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等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性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加快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重要挑战。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条件,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同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影响企业创新方向,实现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外,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相关研究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机制出发,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拥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将社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聚在一起,完全能够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助推剂。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的集聚往往伴随着知识、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学者研究结果证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向产业集聚区集聚,还可以促使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进而实现知识、技术资源共享,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一些国外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制造业中逐步分离并进行产业集聚,有利于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实现专业化,通过吸引高技术人才,进而促进技术进步,改善地区经营环境、降低制造业生产和交易成本,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典型的中间投入特点,其作为知识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载体参与制造业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为制造业的生产提供动力,通过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劳动力降低相关制造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为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动力支持。此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本就由制造业内部分离而来,并服务于制造业,所以二者有着密切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够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制造业也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以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搜寻成本,使得制造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地位,优化产业结构。有学者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出发,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积极作用。

(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生态环境

现有的相关文献就产业集聚能否降低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仍未达成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产业集聚能够改善环境污染。产业集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等多种途径实现节能减排,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产业集聚加剧了环境污染。集聚通过能源需求增加和产能扩张增加环境污染。三是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非线性关系。

但是大多数相关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制造业节能减排,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起到优化能源结构消费、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逐步从制造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并参与制造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故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投入产出关联效应加强制造业集聚程度,并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二、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现有的相关文献就外商直接投资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并未达成一致。有些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逆向溢出效应使得东道国吸收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进而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环境污染,显著地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因为外资企业为节约环境治污成本,减少绿色创新投入,会选择环境规制相对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生产,这样便会给引入外资的国家或地区造成生态环境上的压力,对东道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研发投入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研发投入对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是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动力。研发投入的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效率就越高,技术进步速度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而在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结构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并不能直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放缓阶段,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矛盾突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生产模式亟须改变。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有学者对产业结构按照种类进行细分,分别探索不同产业结构类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城市规模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两种不同的集聚模式,即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表现为同一行业内同类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高密度集中,其主要特点是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多样化集聚表现为不同行业间的不同类型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高密度集中,其主要特点是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通过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城市规模四个方面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推动劳动力市场以及中间投入品市场中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制度等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共享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行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效应,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

首先,同一行业内部的同类企业通过空间上的集聚,可以共同享有公共基础设施、中间生产商、劳动力,还可以分散投资风险、降低与之相关联的制造业的减排成本以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知识、技术在同行业同类企业间的快速传播,形成人才、信息、资源、技术共享网络,通过学习机制和由集聚引起的竞争效应,促进同类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提高科研效率,有助于经济由单纯的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后,城市作为各种生产要素、一切产业的空间载体,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经济发展、各种产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城市具有多样化的资源要素,能够为各种产业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与供给。而规模较小的城市,资源要素有限,无法承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样化要求,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择优发展产业专业化集聚。因此,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供需各不相同,产业规模、类型的发展要与城市规模相符合,这样才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Jacobs的外部性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够通过不同行业间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市场竞争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有助于不同行业间的知识、信息、技术、人才进行跨界融合,产业协同集聚共享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正反馈机制,又反作用于产业集聚区域的创新,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会吸引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集聚,不断提高多样化集聚规模。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有利于激发新一轮的产品、技术创新的诞生。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在提高制造业的服务质量,拓宽制造业的服务范围,将技术创新成果、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出新产品。其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制造业会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需求,相应地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发展同样与城市规模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在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市场供需、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产业的多样化集聚需要较高规模的城市来承载,而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城市规模的要求较低。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集聚着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集聚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鉴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并服务于制造业,因此,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规模等级较高的城市对制造业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这决定着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多样化集聚的要求。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对制造业的多样化需求较低,专业化需求较高,这也决定着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专业化集聚的要求。因此,合理的产业与城市匹配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有效服务于制造业绿色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

城市规模和城市级别同城市资源要素息息相关,要根据城市规模和城市能力选择适当的生产性服务业种类以及集聚模式,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对大城市而言,可选择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比如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大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要素,集聚着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并服务于高端制造业,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对中小城市而言,可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发展。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资源要素相对较少,无法承担起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担,且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集聚于中小城市,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不仅可以避免“小而全”的问题出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利于降低制造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生产性生产率产业结构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跟踪导练(三)4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