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
摘要:随着“健康中国2030”纲要的推广与落实,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足球教学中学生状态懒散、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针对有效的课程改革手段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进而强化学生的运动兴趣、健康意识与体育精神。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通过开发足球爱好、优化课程设计、革新评价方式等策略落实足球兴趣培养,达成足球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足球教学;学生兴趣;策略
足球是现代体育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其不仅具有力量、智慧、速度等重要特征,而且适合不同年龄、地区、职业的大众参与,对大众的体质健康建设具有突出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足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基础,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有效途径。
一、从“看”开始,开发足球爱好
任何兴趣的培养都应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尝试心理开始。在足球兴趣培养中,教师应利用学生“看”的过程,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进而引导学生的内心倾向,实现由兴趣落实爱好的过程,能够爱上并坚持足球运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阶段的“看足球”环节。首先,为快速引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好奇,笔者会剪辑大量足球明星的优秀进球片段,通过观赏性高、技巧性强的足球比赛片段,一方面可以展现优秀球员的足球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意识,进而能够主动参与到足球运动之中。其次,在学生具有兴趣基础后,则要深化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了解。对此,笔者采用引导学生观摩整场比赛的方式,选择过程精彩、展现各类足球运动要素的比赛为研究内容,一边让学生在观看中总结足球比赛的经验,一边则为学生进行解释与指导,说明足球比赛中的各项具体规则、技巧与战术实现流程,让学生了解不同位置球员的功能、不同阵型的特点等足球知识。最后,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参与足球运动需要不断提升其技战术水平,只有学生的能力成长,才能不断在运动中得到收获与成就,才能保持稳定的兴趣发展。对此,笔者设计了针对性的学习观摩活动,在阵型训练时,就要宏观观看优秀球队的阵型控制;在传球训练中,就要观察足球明星的传球过程与技巧动作;在学习射门时,就要观察不同足球运动员的射门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射门技巧。通过这样的观看活动,可以保证学生将足球兴趣形成爱好,进而真正爱上足球。
二、从“心”出发,优化课程设计
在足球运动中,良好的配合能力、突出的个人技巧、出色的指挥意识、优秀的战术执行等都需要学生扎实的足球基本功支持,学生必须通过日常的技战术训练,才能在比赛之中得到更好的成绩,也才能保证足球兴趣的持久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技战术训练往往具有枯燥、重复训练的特征,这会使得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甚至转变对足球运动的态度。对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内心出发,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建立游戏化、娱乐性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也能保持高涨兴趣。
首先,笔者会采用情境表演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技战术内容。比如在训练带球过人这一项目时,面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学生选择不同的战术思路,而单纯的训练又具有枯燥性,因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不同的情境,并针对每一种情境设计多种拦截方案与路线,要求学生先自主思考破解方案,然后通过表演进行尝试,进而在不断引导与尝试中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既满足了学生的娱乐需求,又达到了个性化战术教学的目标。其次,笔者还会设计不同的游戏形式展现足球运动的细节内容。比如笔者设计了“二龙戏珠”“三人抓龟”“老鹰抓小鸡”“背人踢球”“抢球大战”等游戏,学生可以在游戏之中训练足球技巧,转移了学生的枯燥与厌倦心理。
三、从“做”落實,革新评价方式
在足球教学中,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结果之上,即要求学生应达到某一个程度标准,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评价模式的缺陷,学生会将进球作为评价自己与同伴的重要依据,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建设具有重要误导作用,教师必须革新评价方案,以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
笔者采用了多模块评价方案,分别以出勤、位置技术、比赛结果为评价依据。出勤是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位置技术则是将学生的足球能力具体到不同的位置上,针对前锋、后卫、守门员等不同位置,考察带球、射门、传球、接球、抢球等不同的能力表现,以此衡量学生在对应位置上的能力水平。比赛结果则根据学校组织的班内比赛、班级比赛、校园赛等活动,为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增添额外学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正视不同的足球位置,并建立科学、正确的兴趣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体育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深化改革足球教学,通过“看”“心”与“做”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足球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拥有良好的健康行为与强壮体魄。
参考文献:
[1]史强.试论高职足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明日风尚,2018(23):149.
[2]刘维思.高职院校学生足球学习兴趣的培养[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04):121-124.